正在閱讀
善美致無極之港!M+受贈60年跨度的趙無極全時期作品

善美致無極之港!M+受贈60年跨度的趙無極全時期作品

Artworks Spanning 60 Years of Zao Wou-Ki’s Career Donated to M+ Museum

趙善美女士捐贈的12件作品包括九幅版畫、兩幅油畫和一幅水彩畫,創作年份最早為1945年,最晚至2005年,幾近涵蓋趙無極的整個創作生涯。這是M+首次把趙無極的作品納入館藏,也是迄今亞洲博物館所獲贈趙無極作品為數最多的一次,令M+成為歐洲以外擁有最多趙氏藏品的公共文化機構之一。

香港M+博物館宣布獲得趙善美捐贈法籍華裔藝術家趙無極的一批重要作品。趙善美女士是趙無極第二任妻子香港演員陳美琴的女兒,捐贈的12件作品包括九幅版畫、兩幅油畫和一幅水彩畫,創作年份最早為1945年,最晚至2005年,幾近涵蓋趙無極的整個創作生涯。這是M+首次把趙無極的作品納入館藏,也是迄今亞洲博物館所獲贈趙無極作品為數最多的一次,令M+成為歐洲以外擁有最多趙氏藏品的公共文化機構之一。

趙善美及趙無極(右一、右二),拍攝於1998年。(趙善美提供)

捐贈作品涵蓋趙無極創作生涯的各個階段

趙無極氣勢磅礴的抽象油畫享負盛名,這些作品的色彩和光線運用恢宏瑰奇。他的版畫和水彩畫則較含蓄細膩,但在色彩、技法和構圖方面,也不乏抒情及豪邁奔放的表達。這次捐贈的版畫和水彩畫展現了這位藝術家融會動作抽象、優雅線條及材料質感的手法。這些特色也見於兩幅油畫,它們代表了趙無極早期對於抽象的探索。整體來說,這些作品具體而微地呈現了這位二十世紀藝術大師不凡的創作軌跡。

趙無極,《無題》,石版印刷,紙張,33 × 25.6cm,圖像:30.3 × 23.1cm,1957。(2020年由趙善美捐贈;©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版畫創作貫穿了趙無極的藝術生涯。他1948年離開中國,抵達巴黎後不久,便投身於石版印刷和蝕刻版畫的創作,並在兩年後憑一套版畫在法國藝術界打響名堂。在其後的藝術創作生涯中,他經常回到版畫這種著重過程的創作媒介,繼續無所拘束地試驗線條、色彩、構圖、飽和度及中國傳統繪畫美學。雖然他的版畫經常被看作為油畫的實驗場,但從此次捐贈的作品可見,他的版畫本身有其獨到的藝術境界。

趙無極,《田園牧歌》,蝕刻版畫、紙本,32.7 × 25.2cm,1950。(2020年由趙善美捐贈;©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田園牧歌》(1950)中的田園風光元素及充滿童趣的構圖,亦可見於趙無極中國時期的油畫作品。

趙無極,《無題》,飛塵法蝕刻版畫,紙張:50.5 × 65.8cm,圖像:29.7 × 59cm,1960。(2020年由趙善美捐贈;©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無題》(1957)中解構甲骨文的筆觸,是他離開中國後首十年抽像畫的主軸。他的書法底蘊則在《無題》(飛塵法蝕刻版畫)(1960)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作品的中央部分充滿縱橫交錯、粗細及疏密不一的線條筆觸,是趙氏繪畫和版畫中反覆出現的構圖。

趙無極,《無題》,石版印刷,紙張:76.7 × 57.1cm,圖像:61.6 × 45.9cm,1968。(2020年由趙善美捐贈;©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四幅1968至1969年間創作的版畫包括石版印刷和蝕刻版畫,展現多層次的色彩運用和構圖。這些版畫表現出趙氏藝術創作生涯中期的完全抽像風格。

趙無極,《無題》,石版印刷,紙張:99.8 × 68.2cm,圖像:74.5 × 60.2cm,1989。(2020年由趙善美捐贈;©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趙無極,《無題》,石版印刷,紙張:93.8 × 77.8cm,圖像:75.3 × 63.5cm,2000。(2020年由趙善美捐贈;©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於1989與2000年創作的兩幅石版印刷手法更為大膽,分別用了八及十色,表露這位藝術家對處理媒介複雜性的自信。

趙無極,《街頭藝人》,油彩、畫布,27 × 35.5cm,1945年。(2020年由趙善美捐贈;©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兩幅油畫反映了趙無極在進入完全抽像畫風前,早期藝術創作的演變。《街頭藝人》(1945)成畫於中國,當時他已憑藉前衛的實驗聞名。《昔也納廣場》(1951)記錄了趙氏於1950至1952年間在歐洲壯遊時,在意大利昔也納之所見。這件作品表現出他由具象過渡到抽像風格的顯著轉變,描繪了簡化成線條和形狀的建築物,但仍保留消失點及前景中的兩個人物形態。

趙無極,《昔也納廣場》,油彩、畫布,50 × 45.5cm,1951。(2020年由趙善美捐贈;©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這兩幅珍貴的油畫不但使M+有別於多半收藏他較後期抽像作品的亞洲博物館,它們同時與香港有特殊的歷史關係──兩件作品都曾於1996年趙氏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回顧展中展出。

趙無極,《無題;比亞里茨》,水彩、紙本,紙張:36.6 × 51.8cm,圖像:35.9 × 50.9cm,2005。(2020年由趙善美捐贈;©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水彩畫《無題;比亞里茨》(2005)創作於他經常到訪的法國西南部海濱度假小鎮,明顯描繪他對水面波光粼粼的印象。這幅作品繪於趙無極人生最後的十年間,多種屈折轉向的筆觸灑脫奔放,承繼他一貫將自然融入畫中的風格,充分顯露他晚期創作的從容和自信。

左起:趙善美、趙無極及陳美琴。(趙善美提供)

捐贈藏品予M+的趙善美與雙親陳美琴及趙無極感情深厚。香港是其母的家鄉,亦是其雙親相遇相識的城市,因此對他們而言是意義非凡、啟發靈感之地。趙善美表示:「我非常希望家父的作品能回到香港,尤其是《昔也納廣場》是家父與家母相識不久後贈予她的作品,由M+收藏最適合不過。」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強調這次捐贈對香港十分重要:「M+很榮幸獲得趙善美捐贈趙無極的作品。趙無極與香港的淵源可追溯至1950年代末,當時他應新亞書院(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成員書院)邀請來港任教,並與本地藝術家及藝文機構交流,開展了他與香港牢固的連繫。M+是紮根香港的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這次捐贈使我們對於這城市底蘊的敘事更形豐富。」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煉指出趙無極作為海外華裔藝術家的重要意義:「趙無極無疑是海外華裔藝術家中,少數能跨越文化界限並在不同脈絡及敘事中深獲認同的藝術家。海外華裔藝術家的作品是最能代表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跨國界處境的事物,並淋漓盡致地體現由此而發展出的視覺文化,更充分說明M+藏品系列所具備的國際視野。這次捐贈充實了M+的水墨館藏──這是當代藝術機構中首創的領域,展現這種本地及亞洲獨有、卻又具有深厚全球連繫的文化遺產。」

M+水墨策展人馬唯中博士進一步闡述這批捐贈作品的意義:「趙無極的抒情抽像作品中展現的氣韻、色彩及詩意,向來在世界各地深受欣賞和敬仰。更深入來說,如從這批捐贈作品可見,他的繪畫及版畫流露非常獨特的氛圍、光線及情感,亦即營造出中國人所說的『意境』──內在景象與外在心靈的交融合一,這是中國美學及視覺中最抽象而又極其重要的概念。趙氏作品與中國繪畫傳統之間這種密不可分的美學關聯,鞏固了M+所提出的水墨藝術框架,也就是不拘於傳統水墨的表達方式,兼容並蓄。」

ARTouch編輯部( 167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