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傳承刺繡工藝,輔大織品服裝學系展出培育計畫成果

傳承刺繡工藝,輔大織品服裝學系展出培育計畫成果

Passing Down the Artistry of Embroidery: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Textiles & Clothing Exhibits Cultivation Project Results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助理教授吳妍儀發起「台灣神明刺繡工藝技藝─藝師培訓計畫」,與鹿港寅福繡莊的藝師蘇仕倉合作,於暑假期間進行傳統刺繡工藝授課,並於計畫結束後舉辦成果展。

台灣傳統寺廟雕梁畫棟,剪黏、木作、彩繪等多種工藝令人目不暇給,但除此之外,神明身上的衣物、神桌前的桌幃、懸掛的綵旗等,亦有繁複精緻的刺繡工藝,是刺繡藝師數代傳承下的文化象徵。傳統用於廟宇神明上的織繡工藝,多用金銀線等材料,繡出龍、鳳、虎、獅等祥瑞動物、吉祥圖案與文字,特定主題更用棉花填塞,做出立體造型,使外觀更為華麗氣派。

「台灣神明刺繡工藝技藝─藝師培訓計畫」特展主持人吳妍儀。(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提供)

然而,時代變遷下,傳統手工織繡在機器製作與廉價中國製品大量取代下漸漸式微,如同許多台灣的傳統工藝一樣,面臨傳承延續的危機。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助理教授吳妍儀發起「台灣神明刺繡工藝技藝─藝師培訓計畫」,與鹿港寅福繡莊的藝師蘇仕倉合作,於暑假期間進行傳統刺繡工藝授課,徵選15位對傳統刺繡有興趣的學員,在蘇仕倉的教授指導下,以每個人完成一件神明衣為目標,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密集課程。

然而課程進行之前,剛好碰到台灣疫情進入三級警戒,現場授課無法進行。因而吳妍儀改變方針,先行赴鹿港與蘇仕倉錄製教學影片,以影片教學搭配線上方式進行授課,學員繡製的神明衣再上傳製作進度的圖片讓藝師指導。吳妍儀接受採訪時稱,決定採用線上方式進行時,藝師一開始認為這種實作課程要轉往線上是不可能的,但透過詳盡的前置作業以及學員的認真配合下,仍獲得很好的教學成果。

「台灣神明刺繡工藝技藝─藝師培訓計畫」特展學員作品。(本刊資料室)
「台灣神明刺繡工藝技藝─藝師培訓計畫」特展藝師蘇仕倉作品。(本刊資料室)

該次藝師培訓計畫的授課成果,於輔大織品服裝學系朝橒樓展出,包含15位學員及計畫主持人等經由線上授課方式製作的神明衣,授課教師蘇仕倉的作品,現場並放映學員在經過培訓計畫之後的影片感想。藝師蘇仕倉的作品精緻華麗,吳妍儀在現場說明,因要讓觀眾了解傳統刺繡的高超技巧,僅是龍鱗便有五六種變化。展場中更特地展示要供奉給彰邑城隍廟的斗篷與官服,光彩奪目。透過培訓計畫,除了能讓更多人認識傳統刺繡工藝外,也期盼這樣的工藝技術,可以有更廣泛的應用,重新回到民眾的生活當中,不因時代變遷而式微。

ARTouch編輯部( 166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