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系列報導】開闊收藏品味

【2015台北藝術博覽會系列報導】開闊收藏品味

10月底將揭幕的ART TAIPEI,將迎來一波波從台灣本島到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而其中占最大比例,即是亞洲各區…
10月底將揭幕的ART TAIPEI,將迎來一波波從台灣本島到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而其中占最大比例,即是亞洲各區域,從北亞到南亞,從日本到澳洲的亞洲藏家群。隨著亞洲經濟力量的勃興,從最早的亞洲四小龍,再到中國大陸、東南亞諸國的經濟起飛,財富帶來的翻轉力量之一,即是收藏力量的興起。盛世收藏,即是訴說如此的情況。
梵谷《阿里斯康道路》(L’Allée des Alyscamps)一作,由中國藏家以6633萬美元購藏,昭示著中國買家大舉進入西方印象派精品。(蘇富比提供)
亞洲藏家在世界
即便這兩年全球經濟成長數據不佳,但亞洲的收藏力量成為全球藝術精品市場持續成長的中流砥柱。最明顯的例子為中國藏家的崛起,代表亞洲進軍歐美藝術市場,從一級市場的畫廊,到二級市場的拍賣行,都可見到中國藏家購藏的身影。例如今年5月,轟傳全球的紐約春拍,中國藏家以6633萬美元買走了梵谷《阿里斯康道路》(L''''Allee des Alyscamps);萬達集團以2041萬美元買走了《睡蓮池與玫瑰》(Bassin aux nympheas, les rosiers);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以2993萬美元,帶回了畢卡索《盤髮髻女子坐像》(Femme au chignon dans un fauteuil)……。除了這些大作,還有更多件作品落入以中國藏家為首的亞洲藏家。
中國頂級藏家,將焦點轉向西方印象派與現代藝術的經典之作,收藏的目的還包括資金保值與宣傳自身企業,就像日本在泡沫經濟時代,各大企業競相購藏西方印象派作品一樣。但如今的時空從1980年代來到了二十一世紀,2015年的亞洲藏家品味,早已不設限西方現代與印象派藝術作品。他們的接受度更高,品味更多元,觸角不僅遍及亞洲各區,亦擴展至全球各地。
亞洲藏家有著多元的收藏興趣,收藏家李明德即為一例,他由古美術收藏至當代藝術。圖為他參訪亞洲現代美術館,「青春無限」特展中與觀者互動的李洪波雕塑作品。
例如,甫開幕的台灣國立美術館主辦的亞洲雙年展,主題為「造動」(Artist Making Movement),邀集17個亞洲國家的28位藝術家,呈現約140件創作。國美館的亞洲雙年展規模並不大,但還好有台灣本地收藏家的支持,讓受邀來到台中參與雙年展開幕的各國藝術家,在9月18日的開幕式之後,有一個與當地收藏家一齊聚會的熱鬧晚宴。在清翫雅集收藏家施俊兆的牽頭下,台中多位重量級收藏家合組「藝遊」(ARTFUN)同好團體,他們即在開幕式當天,數十位成員造訪國美館,一覽從亞洲各區受邀參展的藝術家。
這群「藝遊」藏家,即具體而微的代表當前亞洲藏家的品味與知識。例如清翫雅集收藏家的李明德,李氏夫婦倆從瓷器、佛像一路收藏到常玉畫作乃至當代藝術,就是一例。而施俊兆不僅在華人第一代油畫家的收藏質量俱豐,更擴展到亞洲當代藝術多區域的作品,從越南裔丹麥藝術家傅丹(Dahn Vo),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乃至收藏上百件的日本當代攝影大師中平卓馬、森山大道與荒木經惟作品。他們皆是典型的代表。
亞洲藏家對藝術知識的渴望,也往往能得到藝術家的認同。  此為日本當代攝影大師荒木經惟拍攝的照片,拍攝收藏家施俊兆於藝術家最常出現的新宿酒吧。(翻攝/林亞偉)
這群台中藏家,他們在國美館與中國當代藝術家孫遜一起探究他的鯨魚王國,與日本當代藝術家金氏徹平討論他創作的原料物件與生成的意義,到與台灣當代藝術家姚瑞中對話其蚊子館議題研究的《海市蜃樓》計畫,再到與年輕台灣當代藝術家張徐展,看這位家族四代一百二十年從事生命禮儀業的藝術家,如何從家族印記轉化作品……。
從本土邁向世界
國美館邀集的28位來自亞洲各地的藝術家,這次受邀參與亞洲雙年展,即是透過他們的作品走向現實社會,觀察亞洲當下的問題與現狀,提出回饋與反思。見微而知著,愈來愈多的亞洲收藏家,從本土出發邁向世界。
從本土邁向全球的收藏家例子愈來愈多。從日本到韓國,大企業集團旗下的民營美術館,一直有支持藝術的傳統。例如南韓三星(SAMSUNG),旗下即有羅丹美術館、Leeum美術館、湖巖美術館,收藏從韓國白瓷到亞洲、歐美的現當代藝術,包括羅斯科(Mark Rothko)、史帖拉(Frank Stella)、賈德(Donald Judd)、波依斯(Jesoph Beuy)、沃荷(Andy Warhol)等。亞洲民間的私人藏家力量,在當前的藝術收藏界,已經遙遙領先公營美術館了。例如,同樣是清翫雅集收藏家的國巨基金會董事長陳泰銘,他從去年6月到今年5月,巡迴日本四大公立美術館的「Guess What?」大展,就是亞洲頂級藏家品味的呈現。其藏品涵括西方到東方現當代藝術精品,從台灣本土的陳澄波、廖繼春、郭柏川、江賢二,到旅法華人藝術家常玉、趙無極,再到西方的培根(Francis Bacon)、李希特(Gerhard Richter)、湯伯利(Cy Twombly)、基佛(Anselm Kiefer)、坦西(Mark Tansey)……,此次巡展逾70件頂級藏品,見證了從台灣出發,邁向全球的多元收藏品味。
攝影收藏逐漸崛起。此為施俊兆收藏的森山大道、中平卓馬與荒木經惟的經典之作。
其實,從台灣本土的台中亞洲雙年展,到台北雙年展,乃至於民間畫廊、美術館等活動,都可見到台灣藏家的活力身影。他們就是亞洲藏家的縮影。愈來愈多的收藏家邁向海外,例如中國、日本、韓國藏家都會參訪ART TAIPEI,甚至遠在中東杜拜的杜拜藝博會(Art Dubai),在滿場的阿拉伯收藏家群裡,來自東亞的中國大陸、台灣與日本、韓國藏家面孔更是特別明顯,以東北亞到東南亞為主的亞洲藏家收藏目光,亦同步鎖定中東。
在ART TAIPEI執行長王焜生的號召招商下,明年將有更多中東地區畫廊來到台北參展,透過中東杜拜、阿布達比等地畫廊直接帶來的作品,免去藏家舟車勞頓的辛勞,這將會是觀展的一大福音。在亞洲,規模、歷史皆最具悠遠代表的ART TAIPEI,一路見證了亞洲藏家收藏眼光的逐漸精進。例如去年在香港拍賣會以2700萬港元售出的陳逸飛《紅旗之一》,當年藏家即是在1996年參展ART TAIPEI的馬勃洛畫廊(Marlborough Gallery)購藏。而ART TAIPEI亦早在1998年,即有畫廊向藏家推薦而今紅遍全球的草間彌生,而今近20年,光是其版畫價格即翻漲逾二十倍。當然,藝術收藏不僅需兼具眼力、財力與魄力,如果堅信自己的眼光,更要有堅持的毅力,最後才有機會享受心靈與財富上的雙重報酬。
國巨基金會巡展日本四大美術館的「Guess What?」轟動藝術圈。此為國巨董事長陳泰銘收藏的李希特經典畫作,由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主任研究員保坂健二朗為嘉賓介紹。
收藏與美術館興建
中國大陸正方興未艾的民營美術館興建風潮,當前最著名的兩大私人美術館皆座落上海,分別是龍美術館與余德耀美術館。龍美術館創辦人劉益謙、王薇夫婦,劉益謙以中國古董書畫為主要收藏,王薇則喜愛現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家群的重要關鍵作品,只要出現在拍賣會上,幾乎都可見到王薇舉牌的身影。她透過大量的收藏,完整建構了從中國紅色經典到85新潮之後,中國當代藝術的菁華,如今她收藏的觸角也邁向西方。龍美術館西岸館去年成立後,王薇更有計畫的邀請國際重要藝術家來到龍美術館參展並收藏,值得期待。
同樣座落在上海西岸的余德耀美術館,主人余德耀亦收藏著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早期重要作品,而今他的收藏視角,更多關注於西方當代,而且涵納一般收藏家難以收藏的大型裝置作品。他去年來到台北藝博會,也對多件裝置作品深感興趣。<b>余德耀美術館今年9月開展的《雨屋》轟動魔都,明年更將邀展賈克梅第基金會的重要藏品來到亞洲,勢必再度轟傳。</b>
中國大陸的私人美術館如火如荼的興建,市場規模更小的台灣一度沉寂許久。但2013年底,台中亞洲大學的亞洲現代美術館落成,則為台灣中部地區的藝術愛好者,帶來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美術館主人蔡長海醫師,本身亦是從台灣本土藝術開始收藏,拓展到羅丹、妮基的雕塑收藏,而因為美術館的成立開始了典藏基金,涉獵更多的亞洲現當代藝術,當前的美術館展覽,即包括台灣的蔡佳葳、董承濂,到中國大陸的李洪波,以及日本當代當紅的奈良美智合組的「青春無限」特展,許多作品均是從收藏家手中借展而來。從四位藝術家的創作媒材,即可管窺而今收藏家面對藏品的開放心態,這四位藝術家的創作,涵括了裝置、雕塑、架上繪畫、錄像到現成物,足以見證亞洲藏家面對收藏的心胸。
從亞洲本地到西方藝術家作品,都能為亞洲藏家所接受。此為佩斯北京舉辦的「春至」霍克尼大展。
亞洲藏家面對藝術品的開放,包括正在起飛的攝影收藏市場。9月的上海,共有兩大一小藝博會於同一周舉行,同時間還有近達60檔展覽一齊開幕,吸引亞洲各區的藏家來到上海!展覽作品跨越年代、媒材、流派,足以見證亞洲藏家從大藏家到新進買家對藝術品的廣闊態度,攝影即為一例。上海藝術影像展(PHOTO SHANGHAI)觀展期間,無論是VIP日還是公眾日,人潮擠爆了安延中路的上海展覽中心,足見中國買家對攝影的興趣。而私人收藏攝影展,恰是最能直接彰顯藏家私人品味,例如上海佳士得在外灘空間舉行了「名.魅—20世紀攝影大師作品展」,藏品來自中國私人藏家收藏,幾乎都是歐美名家的代表之作。
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一代的藝術家與收藏家不斷興起,但藝術收藏的特色,即是只要對藝術保持好奇心,前浪收藏家的豐富閱歷,會讓浪花堆成大浪,匯聚成自己收藏的星海,一片誰也帶不走的收藏智識與樂趣。
林亞偉 (Lin Ya-Wei)( 1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