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TAV攝影棚計畫

TAV攝影棚計畫

在本次的規畫中,策展人將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改造為錄製談話性節目的電視攝影棚,展覽發生期間在此製作三集名為「藝…
在本次的規畫中,策展人將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改造為錄製談話性節目的電視攝影棚,展覽發生期間在此製作三集名為「藝術頻道」的節目,包括開幕當天的現場錄影,節目經剪輯、製作完成後上傳網路供更多觀眾觀看。節目首先由藝術村本身的駐村藝術家開始,在「親密關係─藝術、藝術家及其親友」這集節目中,邀請到駐村藝術家陳珮玲、紐特曼(Sara Nuytemans)、金(Hayley King)、伯恩(Tim Burns)、布山陽介(Yousuke Fuyama)、姜恩求(Kang Eun Goo),以及陳以軒、黃立慧、邱承宏、丁麗萍為現場來賓,進行自我介紹並分享作品及創作過程(他們也各自選出一件作品於現場展出),而現場觀眾則由藝術家親友組成。開幕當天的節目,則以「當代藝術在台灣─專業關係與人際關係」為題,邀請到藝評人王柏偉、策展人郭昭蘭、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吳達坤、畫廊經理人吳悅宇與藝術家陳敬寶參與,針對台灣當代藝術圈五種專業人士在各自領域中的經驗分享,以及藝術圈中較不為一般大眾所知的工作概況。自主持人所提問的:策展人在做些什麼?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分別?藝評人的專業?藝術村總監與藝術經理人的工作??以及現場觀眾的對話反應中,可以看出大眾認知中的「當代藝術」與現實的距離,甚至藝術家的親友團可能也不完全理解他們身邊藝術家的狀態。在「藝術頻道」內容規畫之後的問題意識,主要環繞在「台灣的當代藝術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距離、當代藝術與商業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台灣當代藝術的主體性等問題」,同時也藉由電視台攝影棚的形式,讓一般觀眾以不同的方式直視台灣當代藝術的簡略概況以及當前所面臨的困境與現況。
「藝術頻道」錄製現場。(台北國際藝術村提供)
電視史上第一個談話節目(Talk Show)出現在1951年美國的WJZ-TV(後來的WABC-TV),這樣的節目型態大多由一位主持人、對當天議題有其研究或豐富經驗的來賓與現場觀眾群組成,這類節目後來也廣泛地成為政治人物在媒體中自我推銷的利器。在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份調查中,發現18到29歲的美國人中有近半數是由這類節目中獲取與選舉有關的資訊,超過1/4成年人的投票態度也會受此影響。由此可知,談話節目對觀眾而言不乏提供資訊的功能,上月於台北國際藝術村推出、由曹良賓策畫的「TAV攝影棚計畫」便是藉此概念,透過現場錄製談話節目的方式一改過往慣以文字或第一人稱直述的藝術家訪談方式。
「TAV攝影棚計畫」展覽現場一隅。(台北國際藝術村提供)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