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當代藝術的織手

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當代藝術的織手

Sheila Hicks, Weaver of Contemporary Art

自1960年代下半葉起,希克斯的作品顛覆了編織藝術的傳統模式,擁抱新的表達形式。她開始創作懸掛在牆上、如同華麗抽象畫的作品,接著設計出有觸感的多彩織品、巨大的彩色藤蔓、在地上拉出彩色的線條、用織線編成柔軟的雕塑,還創作了許多其他形狀較為狹長的作品。希克斯利用驚人的豐富技術知識來探索編織的所有潛力,將編織視為一個可用於色彩和空間、充滿活力的材料。

高齡90的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是一名真正的先驅,她打破了人們對編織藝術的偏見,將它推向當代藝術的核心,使其獲得應有的認可。

希克斯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哈斯丁(Hastings),自幼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而經常搬家,這種生活上的多變性及旅行的經驗為她日後的創作奠下了基礎。就讀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時,她沉浸在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的教學中。阿爾伯斯是一位著名的色域理論家,他對顏色的熱情,以及想要打破美術、設計和裝飾之隔閡的前衛精神,影響了希克斯未來的工作方向。也正是在耶魯,這名年輕的藝術家在著名的藝術史學家喬治.庫布勒(George Kubler)的引薦下,沉浸於前哥倫布時期的編織世界,並發現了拉烏爾.德.哈顧爾(Raoul d’Harcourt)的著作《古秘魯的編織品與技術》(Les Textiles anciens du Pérou et leurs techniques,1934),這對她有很大的影響。

阿爾伯斯知道希克斯對編織品重新燃起了興趣,就將她介紹給自己的妻子安妮(Anni)。安妮是一名技藝精湛的編織藝術家,她指導希克斯建構自己的編織作品。然而,希克斯是在從耶魯畢業後,在南美洲旅行期間,才真正決定選擇編織而非繪畫做為職業。1957年,她獲得獎學金,前往智利學習安第斯山的古老編織技術。這個機會讓她能在委內瑞拉、秘魯、波利維亞和墨西哥旅行期間探索傳統編織技藝,並學習當地織工的技術,她最後在墨西哥生活至1963年。從這些工匠身上,她發現織線不僅是紙張上的一條線,更是一種觸摸得到的色彩,我們可以在空間中拉長它、在特定環境中雕塑它,無論是在一個地方或在一棟建物裡皆可。她的首批作品就是用可攜式編織機創作出來的。

編織藝術家希拉.希克斯。(Photo by Cristobal Zanartu, ©Atelier Sheila Hicks

她在思索下一個駐足點時,被巴黎活躍的藝術環境和法國的編織遺產所吸引,尤其是戈布林掛氈製造廠(Manufacture des Gobelins)。1964年,她在離這家著名工廠只有幾步之遙的大奧古斯丁堤岸(quai des Grands Augustins)成立了自己的第一間工作室。此後,她定居巴黎,不斷提升自己對世界各地編織傳統與技術的知識,同時參加各種著名的國際展覽。

自1960年代下半葉起,希克斯的作品顛覆了編織藝術的傳統模式,擁抱新的表達形式。她開始創作懸掛在牆上、如同華麗抽象畫的作品,接著設計出有觸感的多彩織品、巨大的彩色藤蔓、在地上拉出彩色的線條、用織線編成柔軟的雕塑,還創作了許多其他形狀較為狹長的作品。希克斯利用驚人的豐富技術知識來探索編織的所有潛力,將編織視為一個可用於色彩和空間、充滿活力的材料。

編織獲得當代藝術的認可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希克斯總是能在畫廊與博物館展覽的個人創作,以及委託訂製的裝飾作品之間取得平衡。1977年,她為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鬼店》(The Shining)手工編織了地毯佈景,同時還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 de Paris)與克里斯托(Christo)及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一起展出她的作品。她在1970年代接到了來自法國航空、Knoll、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的大型訂單,讓她創作出重要的壁毯,例如為波音747設計的18件野蠶絲淺浮雕系列、IBM法國總部的巨大作品、國民議會大廳裡的掛毯。

儘管這些委託多半屬於裝飾藝術,而非純藝術,但希克斯成功連結了這兩個領域,讓純藝術與應用藝術之間的界線可以相互跨越。1960至1970年代,多個重要博物館意識到其作品的創新性,將她納入館藏。首先是紐約現代美術館,接著是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後者更於1974年為她舉辦展覽。在法國,由於學科劃分的定義嚴格,她的編織作品很遲才被視為是一種藝術創作。直到2010年,希克斯的作品才開始在法國大放異彩。2014年,她在巴黎東京宮展出一件巨大壯觀的作品;2018年,由於巴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MAM Paris)獲得捐贈,促成龐畢度中心為她舉辦首個回顧展《生命之線》(Lignes de vie),時年83歲的希克斯終於獲得法國的致意,公認她是編織藝術的先驅,也是當代技藝最精湛、最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

希克斯首個回顧展《生命之線》(Lignes de vie)。(©Atelier Sheila Hicks

今年的藝術巴黎藝博會(Art Paris),她在克勞德.貝爾納畫廊(Claude Bernard)的展位上引起矚目,因為她的一件作品選入沙龍展的「美術&工藝」項目(Art & Craft),而這個項目曾在15年前的當代藝術沙龍展上遭到詆毀。然而,今日的收藏家尋求的正是混合創作,特別是那些能展現新的傳統記憶的作品。希克斯的編織創作出現在所有的大型藝博會上,從藝術巴黎博覽會到巴塞爾藝博會、從軍械庫展覽會(Armory Show)到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都可見到她的作品,她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也不斷升高。

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拍賣收入的變化趨勢(2010-2023 年)。(Artprice.com提供)

例如,她那令人想到圓形坐墊的小型織線雕塑作品《衛星》(Satellites),其售價已經高達三萬美元以上,但是在2010年的時候,成交價才只有這個價格的1/4。儘管她多數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在拍賣會上的價格仍低於五萬美元,不過她的售價已經隨著與日俱增的信心而不斷上升,大型作品甚至可以突破10萬美元。2022年12月在巴黎米隆拍賣行(Millon & Associés)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她的一件作品以高達55萬6,000美元成交,證明這是一件非凡的作品。這件作品是由蠶絲、亞麻和棉組成的複雜創作,安置在八塊板子上,尺寸約為5×3公尺,是1970年為羅斯柴爾德銀行(Banque Rothschild)巴黎總部製作的。

經過幾十年的抗拒,收藏家現在開始支持編織創作,這類作品曾因被視為與工藝及家飾領域的關係過於密切,而無法成為當代創作的一環。希克斯解開這些界限,拓展了她的創作領域,致力將編織融入20世紀的藝術並使其成為收藏家屬意的選項。

延伸閱讀|從藝術市場面看「母神的備忘錄:武玉玲個展」,以及國際藝術界對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日益增長的興趣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9月號384期

Artprice.com( 2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