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香港藝術週於昨(25)日正式登場!香港中環的頂尖畫廊也迎來了畫廊之夜。H Queen’s、畢打行(Pedder Building)及畫廊開幕現場人潮絡繹不絕。典藏ARTouch前往畫廊之夜現場,一探香港藝術週第一天的魅力所在。
H Queen’s大樓下等待參與開幕的人潮。(本刊資料室)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瑪麗.闊思(Mary Corse)亞洲首展與蕭昱「BB」
香港佩斯畫廊H Queen’s空間迎來著名美國藝術家瑪麗.闊思(Mary Corse)首次亞洲個展。藝術家50年來的創作生涯圍繞著感知探索、光的特質和抽象概念而展開。此次展出的全新作品延續她對玻璃微粒和簡潔的紅白黑壓克力顏料的運用,創作出簡單的幾何構圖,在畫作中體現冷光的內部空間結構。此外,佩斯畫廊亦將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K,簡稱香港巴塞爾)「策展角落」(Kabinett)展出闊思的「黑土」系列中的三件作品,均為該系列最初於1978 年開啟時的畫作。
佩斯畫廊娛樂行空間則帶來代理藝術家蕭昱的個展「BB」。蕭昱曾多次受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里昂雙年展(Biennale de Lyon)等多個國際性大展,作品亦展出於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等各大型美術館。此次個展以多義卻近乎抽象的符號「BB」為命名,體現藝術家對當代藝術中過度解讀之現象的思考。展出作品包括五件媒材為銅鑄的「竹」雕塑,作品所形塑的線條無序中體現流暢,深刻詮釋藝術家自身創作語彙之「建構」與「書寫」。此外亦展出三組以「竹」為符號的錄像作品,於動靜、明暗之中將碎片化的竹條轉化爲敘事性視覺。當代藝術發展至今已被公眾廣泛接觸,蕭昱認為在此情境下,藝術家不須注入過多詮釋去引導觀者的欣賞,同時其於創作上運用多種媒材更是凸顯自由的創作語境。
佩斯畫廊娛樂行空間呈現蕭昱個展「BB」。(本刊資料室)
MDC畫廊: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個展「過熱」(Overheated)
MDC畫廊此次於香港畢打行分空間呈現藝術雙人組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個展「過熱」(Overheated)。藝術家將空間改造成一個廢棄的地下鍋爐房,不同尺寸於顏色的工業性質管道縱橫交錯,觀者可在管道之間跨越、彎身、繞行,行走路線會根據不同管道不斷地變動,進而了解到身體與建築的關係。展覽以香港的產業發展作為引子:多年前被視為世界主要製造中心的香港,現在卻以世界金融重鎮與最重要的藝術市場聞名於世。製造產業日漸與生活疏離,而大家對「鍋爐房」的定義也產生了轉變:從最初的住宅大廈、工廠的房間,或船隻的鍋爐及其加熱相關的設備,到現在更常指夜總會和有DJ 、水療設施的活動場所,又或指用作從事高壓詐騙電話的辦公室,其中並不涉及任何工業機械或體力勞動。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廢棄的工廠或建築物逐漸被活化為時尚的餐館、商店、閣樓或藝術家工作室,更是體現「過熱」聚焦於人類現代歷史中的文化流動力。
藝術雙人組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個展「過熱」(Overheated)。(本刊資料室)
藝術雙人組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個展「過熱」(Overheated)。(本刊資料室)
立木畫廊 :歐文.沃姆(Erwin Wurm)個展
立木畫廊為奧地利藝術家歐文.沃姆(Erwin Wurm)舉辦香港首個個展,並首度展出其最新雕塑及攝影創作。代表作品系列《一分鐘雕塑》(One Minute Sculpture)載譽歸來,參觀者可參與展演,作品每週替換。展覽開幕當天正展示《Astronomical Purpose》,邀請觀眾彎腰用額頭頂著展台上的三顆柳橙;同系列另一作品名為《Theory of Painting》,邀請觀眾彎拿起沾滿不同顏色的海棉往畫廊的白牆印,形成色彩斑駁的豐富畫面。沃姆更即場拿起拍立得相機,為觀眾留影,凝住成為「一分鐘雕塑」的瞬間。此外,沃姆亦帶來多件《抽象雕塑》(Abstract Sculpture)新作,有香腸為主體組成的人偶,又有加上長腿的名袋手袋。此系列作品翻轉日常物件,帶出幽默與荒誕。
立木畫廊歐文.沃姆(Erwin Wurm)個展 展場一景。(攝影/黎家怡)
漢雅軒: 台灣前輩大師葉世強舉辦個展「海天無垠」
漢雅軒備有台灣藝術家葉世強個展「海天無垠」,共展出30多幅油畫創作。他使用西方媒材,繪畫卻富有傳統山水文人畫的清雅脫俗。師從高劍父的他既不願困於國畫的民族國家框架,又不想跟隨西方新潮運動,遂以傳統為實驗基礎,探索中國藝術的「現代」出路。數十年來,他發展出獨特的繪畫手法,流露強烈個性和深邃的精神境界,對戰後以國家論述為主流的藝術史提出質疑。畫作之外, 展場亦陳列葉世強的繪畫工具、日常用品,以及書信文獻,讓觀眾全方位了解這位畢生努力折衷中西的藝術家。
漢雅軒葉世強個展「海天無垠」展場一景。(攝影/黎家怡)
Blue Lotus Gallery :何藩個展
被譽為「東方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香港攝影師何藩三年前病逝,臨終前積極籌備攝影集《念香港人的舊》。他親自挑選 500 張舊底片,授予 Blue Lotus Gallery 代理。何藩離世後,其家人與該畫廊創辦人Sarah Greene合力整理遺作,精選 153 幅經典,輯成攝影集《念香港人的舊》。繼 2017年,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辦《何藩 : 鏡頭細訴香港光影》展售會,展出該書其中30 幅原作之後,Blue Lotus Gallery近日再舉行《念香港人的舊》展覽,展出書中另外 40 幅作品。《念香港人的舊》收錄何藩攝於1950至 1960年代的作品,相片裡的老香港,街頭巷尾之間勾起懷舊情意。黑白照片畫面純粹,突出攝影師捕捉光影的詩意。Sarah Greene更形容該展呈現「一個更自然的香港紀錄,一個已逝的香港」。
Blue Lotus Gallery何藩個展現場。(攝影/黎家怡)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大衛.阿爾特米德 (David Altmejd)「懸而未定之軀」
位於香港中環干諾道中的白立方畫廊則舉辦藝術家大衛.阿爾特米德 (David Altmejd)個展「懸而未定之軀」,也是藝術家在亞洲的首次個展。阿爾特米德來自加拿大蒙特利(Montreal),現居紐約。其創作基於對大自然的迷戀、對不可思議及不可預測之事的喜愛與興奮之情,揉合科學、魔幻元素、科幻小說和哥德式的浪漫主義展開,藝術家為此次展覽創作了兩組截然不同的裝置作品,分布在畫廊的不同樓層,從而產生多重敘事之可能性。一樓展出等比例的人像作品《懸而未定之軀》,亦是展覽名稱的由來。這尊人像盤膝而坐,彷彿是在冥想。重複出現的肢體輪廓以及繁衍增生的身體末梢,彷彿將身體的振動彰顯出來,又似是螢幕老化帶來的像素化現象。這尊恍如懸浮於半空的人像,置身於房間中央一個內有不同間隔和孔洞的大型樹脂玻璃結構之內。整個裝置看起來就像是神聖的聖物箱,蘊含著一股強大而集中的能量。二樓則呈現豐富多元的半身雕塑,展現藝術家豐沛的創造力。
香港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懸而未定之軀」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香港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懸而未定之軀」展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貝浩登(Perrotin):徐震®和胡里奧.勒.帕克(Julio Le Parc)的雙個展
貝浩登推出中國藝術家徐震®個展《輝煌》,陳示「天下」、「永生」與「進化」三個經典系列。徐震®在「進化」系列將非洲和南美的部落面譜,與敦煌莫高窟壁畫結合;「永生」系列的雕塑則將希臘的神像與佛像接合。兩者呈現全球化時代多種資訊壓縮紛呈的狀態。至於「天下」系列是今次展覽的焦點,藝術家運用金箔鋪面,展廳裡閃耀光芒,呈現「美麗過度」的視覺衝擊。 另一邊廂,貝浩登也帶來出生於阿根廷的法國藝術家胡里奥.勒.帕克(Julio Le Parc)之作。年過 90的帕克首次舉行亞洲個展,展示裝置和繪畫作品。除了舊作翻新的《充滿緯線與曲鏡的空間(1963年迷宮的變奏)》之外,近作如《不斷的移動》以鏡面或半透明的板條組成雕塑,懸於天花板,隨著光線變化牆上影子亦有所不同,反映藝術家對空間探索的實驗持續不斷。至於《煉金術》的四幅亞克力畫,運用他創作早年選定的「經典十四色調」,以小點鋪成彩色豐富的畫面,可見藝術家創作多年的堅持與演化。
香港貝浩登(Perrotin)呈現徐震®和胡里奧·勒·帕克的雙個展 。(攝影/黎家怡)
香港貝浩登(Perrotin)呈現徐震®和胡里奧·勒·帕克的雙個展 。(攝影/黎家怡)
各個畫廊的聯合開幕,使得香港中環在平日擁擠、繁忙中散發藝術魅力。 圖為H Queen’s大樓下等待參與開幕的人潮。(本刊資料室)
黎家怡、鄧韻琴( 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