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亞洲視角看紐約斐列茲的參展策略

從亞洲視角看紐約斐列茲的參展策略

今年邁入第8年的紐約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 New York),將近200間畫廊,來自超過25個國家參展,但似乎面臨了中年危機與自我定位的考驗。
又到了一年一度、白色巨大帳蓬出現在紐約蘭德島上的時候,將近200間畫廊,來自超過25個國家,紐約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 New York,以下簡稱紐約斐列茲)再度在5月春暖花開、乍暖還寒中開幕。今年邁入第8年的紐約斐列茲,似乎面臨了中年危機與自我定位的考驗。第一,斐列茲今年在洛杉磯盛大舉辦了第一屆的斐列茲洛杉磯(Frieze LA),佔盡好萊塢娛樂產業與音樂產業的優勢,在東岸的紐約斐列茲頓失了那麼一點獨特的地位。第二,去年的博覽會在預展日碰上了炎熱的天候,帳篷溫控系統失調讓藏家跟畫廊怨聲載道,主辦單位甚至提供了賠償金,也為今年的開幕多少蒙上些尷尬的陰影。這一屆的博覽會,有不少來自亞洲的新面孔,也有歷年的常客,耿畫廊首次參加博覽會,帶來了吳大羽、張宏圖、蘇笑柏等人的作品,馬凌畫廊也是首次參加紐約的斐列茲,帶了周育正、楊嘉輝、傑里米.埃弗雷特(Jeremy Everett)3位藝術家,成果十分令人滿意。
台北其玟畫廊(Chi-Wen Gallery),已經連續5年參與斐列茲博覽會,包括2016年倫敦的斐列茲。負責人黃其玟認為在紐約參展可以接觸到藝術機構、美術館,前幾年的作品也為哈佛商學院收藏。銷售上,美國藏家還是偏向收藏美國藝術,對於亞洲雙年展脈絡的藝術家態度保守,今年整體展會氣氛相較之下也較為平淡。整體而言,黃其玟仍然肯定頂尖藝博會對於接觸美術館與畫廊品牌的重要性。馬凌畫廊的負責人愛德華.馬凌(Edouard Malingue)也表示,博覽會仍是接觸策展人與美術館的極佳機會。今年馬凌畫廊首次參加紐約斐列茲,參展藝術家中,楊嘉輝去年參加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群展,周育正2015年參加過新美術館三年展,並且預計在6月份紐約Condo的其中一家畫廊展出,因此許多機構、藏家都慕名而來。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市場部沈墨認為,這次展出鄭國谷的作品,同時在MoMA PS1也有展出,因此受到的關注明顯高出其他藝術家,可以印證在紐約曝光過的藝術家會有很大的優勢。「當代的話語權其實還是在西方,美洲作為當代藝術交易額最高的地區,還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塊寶地,也許在交易的直觀反映上沒有太好,但是新藏家的態度還是很積極的。」
其玟畫廊於紐約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 New York)展位一景。(Chi-Wen Gallery提供)
馬凌畫廊於紐約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 New York)展位一景。(馬凌畫廊提供)
今年博覽會的入口從畫廊Victoria Miro呈現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巨大裝置開始,許多銀色的球體散布在會場形成一片球海,作品《Narcissus Garden》的背景是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的大型繪畫。新星畫廊區「Frame」,呈現成立10年內、剛入選博覽會的畫廊,上海BANK也在其中,呈現黃彥彥的創作。主題「Diálogos」這次聚焦拉丁美洲的藝術家對當代藝術的影響與貢獻,專題JAM(Just Above Midtown)則是推崇紐約1970到1980年代的傳奇非裔美籍畫廊JAM,創辦人布萊恩特(Linda Goode Bryant)在藝術市場仍屬於白人藝術家的時代,在曼哈頓為許多現今重要藝術家舉辦了第一次的個展。「The Doors of Perception」是斐列茲在展場與Out Sider Art Fair共同呈現的特別企劃,由哈維耶.特雷茲(Javier Téllez)策展的素人藝術(Out Sider Art),開啟藝博會的另一種可能性。博覽會最熱銷的展位來自P. P. O. W,藝術家史特夫.凱尼(Steve Keene)的行為表演,在展覽期間,藝術家每天在現場不斷的創作在大小不等的木板上,每幅畫作起價10到50美元,展位人潮洶湧。藝術家將他的繪畫視為表演的附屬品,有如樂團表演的周邊商品。
P.P.O.W於紐約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 New York)展位一景。(攝影/陳佳音)
同樣參展紐約斐列茲,遠道而來的畫廊跟紐約當地的畫廊各有不同的期望。綜合觀之,能夠入選頂尖博覽會的亞洲畫廊一定已經在當地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然而,展費的開銷,加上長途拔涉所牽涉的人、物力與其他費用,在光鮮參展的背後,還加上處於弱勢的媒體關係、沒有穩健的本地藏家基礎、連展出的尺幅、媒材、也會受到運費、佈展的影響。相較之下,紐約當地畫廊大可從自家倉庫運來作品,從前期的布局到展會期間的銷售策略,與到異地參展的中小型畫廊承擔的風險差距極大。畫廊的商業模式風險很高,行銷預算有限,參展頂尖博覽會等於將大部分的預算投注在一個十分昂貴的廣告機會,期望在展會的4、5天期間能夠被歐美藏家、重要美術館看見、認識。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成功奠定了亞洲藝術市場的基礎,對於亞洲藝術家的推動、區域藏家的長期培養也有顯著的功能,今年隨著第一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的成功、紐約尚凱利畫廊(Sean Kelly)在台北開設亞洲新空間,歐美畫廊與藝術家紛紛將目光投向這個新的城市。此時此刻,眾多新興藝術據點也代表更多的曝光機會與舞台,畫廊應該如何趁勢調整品牌的全球戰略?應該採取什麼策略,將藝術家與畫廊推上更上一層樓?
黃其玟在訪談中透露畫廊剛剛入選今年倫敦的斐列茲,對歐洲市場較有信心的其玟,已經在台北轉型以委託創作的形式,讓藝術家能專心做更大更有企圖心的作品,畫廊則集中火力參加幾個國際重要博覽會,讓藝術家被看見。此次展出的藝術家單慧乾(Victoria Sin)曾在台北進行駐村創作,近日受邀在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演出,顯現了其玟畫廊全年度整體策略的思考與規劃。
頂尖藝術博覽會是畫廊與藏家的頂層俱樂部,入選參展對於畫廊的品牌亦是莫大肯定,然而,在全球中小型畫廊越難競爭與生存的經濟下,全球化的消長與在地化的興起,藝博會必將面臨擴張的瓶頸與藝術生態的變遷。
陳佳音( 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