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進入複合壓力時代的亞洲藝術市場,價值與韌性將決定未來格局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進入複合壓力時代的亞洲藝術市場,價值與韌性將決定未來格局

【The Art Market Stress Test】Value and Resilience to Determine Asia’s Art Market Future in Era of Compound Pressure

藝術市場在國際地緣政治、關稅貿易戰等大環境連動下遭逢挑戰,同時還需應對證券市場回報更高、更高流動的投資管道的競爭。據魏蔚觀察,總體而言市場並非資金不足,而是面臨經濟緊縮、政治變動和多元投資管道競爭這「三重高山」的同步施壓,這是過去十幾年來前所未有的複合狀況。

曾先後任佳士得亞洲區總裁及主席、頂尖國際畫廊厲蔚閣亞洲區合夥人兼主席的魏蔚(Rebecca Wei),於2024年底宣佈正式成立自己的藝術顧問公司「藝蔚閣」(Wei & Associates)。在當前全球大環境連動下的波動與轉型之間,亞洲藝術市場如何尋找持續動能?她在專訪中分享對於其中挑戰與機遇的觀察。

藝蔚閣創辦人魏蔚。(藝蔚閣提供,攝影/楊蕙君)

回顧今年以來亞洲藝術市場趨勢,魏蔚認為第一季度整體瀰漫著樂觀情緒,尤其是今年三月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上,可感受到對藝術品消費的信心與興趣較過去兩年有所回溫,同期的春季拍賣儘管拍品數量略有緊縮,但佳士得和蘇富比的成交狀況仍屬穩健。然而剛剛過去的第二季中,藝術市場在國際地緣政治、關稅貿易戰等大環境連動下遭逢挑戰,同時還需應對證券市場回報更高、更高流動的投資管道的競爭。據魏蔚觀察,總體而言市場並非資金不足,而是面臨經濟緊縮、政治變動和多元投資管道競爭這「三重高山」的同步施壓,這是過去十幾年來前所未有的複合狀況。

針對藝術市場中的特定板塊,魏蔚認為位居市場高端的藍籌藝術家作品(如數千萬美元甚至5,000萬美元以上的高價作品)的私洽交易依舊活躍,亞洲買家也仍具接盤能力。價格在100萬到至500萬美元之間的「中階」藝術品交易則相對困難,藏家對這些作品表現得更加審慎。而「超當代」藝術板塊在經歷了2020至2022年間的價格飆漲後,目前則處於消化和調整期,市場趨於平靜,但仍可見部分品質優異、價格公允(20萬美元以下、尤其是10萬美元以內)的藝術家作品,仍具市場活躍度。

對於有心開始建立、或是鞏固收藏的藏家而言,面對這樣的市場現況,機遇何在?據魏蔚觀察,當經驗豐富的藏家發現其認可價值的藝術品價格回落、且資金充裕時,往往會積極出手購買,這類藏家對市場、對藝術家具備足夠信心,也預期市場榮景在未來會回歸,屬於「價值投資」型藏家,對他們而言,關鍵在於甄別那些性價比高且品質上乘的藍籌藝術品。她建議新手藏家可在市場價格回調之時適時購入口碑良好之作,但最應關注的是作品的藝術價值而非短期價格,藍籌藝術家及其優質作品就如同基本面良好的公司,一旦市場回升,率先領漲的機率頗高。針對出於熱愛而購買作品的藏家,因當前二級市場作品普遍價格公允,她也建議可多關注拍賣行推出的拍品。同時她強調,在這樣一個明確的買方市場中,買家應善於議價。她建議藏家在購買作品前耐心多方求證,借助專業意見,若非純粹投資導向,則應專注於自己真心喜愛並理解的作品。

魏蔚曾任厲蔚閣亞洲合夥人兼主席,如今成立藝術顧問公司藝蔚閣後,仍與厲蔚閣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圖為厲蔚閣於2023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上的展位一隅。(厲蔚閣提供,攝影/JJYPHOTOS)

談及近年來藝術顧問在亞洲市場中扮演的角色,魏蔚分析,新冠疫情期間「遠程購藏」習慣的建立,是過去五年藝術市場行為模式的最大變化,加速了私洽服務模式的發展,藝術顧問也因此在亞洲市場上愈發活躍。她列舉藝術顧問的關鍵特質與核心能力,包括在國際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雙語溝通能力、深厚的從業經驗、客戶基礎與人脈等;同時,藝術品修復師、研究人員、法律顧問、藝術品鑑定專家等在內的專業合作夥伴也不可或缺。藝術顧問提供比傳統拍賣行和畫廊更靈活的服務模式,但與拍賣行、畫廊之間實為合作、共生與互補關係。拍賣行增加私洽業務比例,某種程度上也是向顧問模式靠攏。

縱觀大環境政經局勢與市場變化,她認為藝術市場從業者也都應具備戰略眼光和前瞻性,靈活調整經營策略,盡力將固定成本轉化為可變成本,以保持彈性。「客源、貨源和信息源,是藝術市場不敗的根基,拍賣、畫廊或私洽服務都只是運作的通道,始終不變的是聲譽至上,只要個人或企業聲譽良好,客戶和資源自會持續追隨,不受特定經營形式或空間的限制。」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9月號396期

嚴瀟瀟(Yan Xiao-Xiao)( 244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