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起鐵道,你會想到什麼?是呼嘯而過的火車聲?還是小時候跟著爸媽搭火車出遠門的記憶?
為什麼你值得來「鐵博」走一趟?
鐵道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國家現代化的起點。從19世紀以來,火車推動了城市興起、產業轉型,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鐵道博物館的存在,正是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軌跡。從蒸汽機車的動力原理、車輛結構,到軌道與號誌系統的細節設計,每一項都展現當時的技術高度。這些實物與知識不只是展示品,更是工程教育與工藝傳承的最佳教材。

更重要的是,鐵道也是地方記憶的核心。許多人的家鄉因火車站而興起,離鄉打拼、歸鄉團聚,人生重要時刻往往都與鐵道相連。透過保存車站、工廠與老車廂,這些集體記憶得以一代代傳承下去。對孩子們來說,鐵道博物館更是認識世界的起點。透過互動展覽、模擬駕駛與動態展示,啟發新世代對科技與歷史的想像,在遊戲中激發對土地與工程的興趣。

如今,許多國家都選擇活化老車廠、舊車站,打造兼具文化、教育與觀光功能的鐵道博物館,不只是保留過去的榮光,更讓這條鐵道,通往城市未來的文化新風景。
「鐵博」開箱,看見鐵道的各種樣貌
歷經近9年的修復與籌備,萬眾期待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簡稱鐵博)終於要在7月31日正式迎來第一階段開放!這座博物館可不只是展覽火車而已,它保留了臺北機廠的歷史紋理與工業氛圍,從古蹟建築到典藏車輛、從展覽策劃到空間動線,通通串連起來,帶大家穿越回那個火車鳴笛、工廠運作的年代。

這也是臺灣難得一見、由整區國定古蹟工業遺址華麗轉身為博物館的案例,讓「活的鐵道博物館」不再只是想像,而是可以親自走進、搭上、感受的真實體驗!本次開放範圍涵蓋北側園區,包括「總辦公室、澡堂、大禮堂、柴電工場、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六棟修復完成的古蹟建築空間,並首次拆除原工廠圍牆,規劃景觀綠帶與人行步道,讓博物館真正走入城市、親近社區。
三大常設展亮點
氤氳時代 ── 員工澡堂常設展|澡堂空間中再現1930年代職工洗浴設施的歷史記憶
員工澡堂自1935年落成以來,是提供臺鐵職工下班前清潔身體及減緩疲勞的重要工業廠房福利設施。歷經古蹟修復與在利用工程後,鐵博在此規劃〈氤氳時代 ── 員工澡堂常設展〉,透過1930年代建築的模型、中央浴池現地展及古蹟修復工程三大展區。首先,透過1930年代圖像和模型介紹臺灣建築由「近代」步入「現代」歷程的時代背景,探索與澡堂同時期的臺灣著名建築案例,也說明澡堂空間對鐵道職場生活的意義。

其次,中央的澡堂浴池區的建築,設計為半圓弧量體造形與歐美當時盛行的火車站相似,隱含員工離開廠區前最後一站的過渡與轉換意涵,圓弧屋頂鋼桁架結構是其特色。澡堂在2023年文博會也曾開放展示,本次為讓民眾與文資場域有持續新的互動與體驗,也邀請當代藝術家廖建忠,以擬仿蒸汽機具象徵對工業文明崇拜為主題來創作。

最後展區,闡述臺北機廠古蹟保存歷程、展示古蹟構件舊料,介紹修復工程的發現,見證臺灣難得的大規模工業文化資產的新生過程。
動力.火車──柴電工場|柴電工場展出24輛歷經修復的典藏車輛與鐵道動力構造
柴電工場為過往臺北機廠維修柴油動力車輛的場域,經過修復與再利用工程後,轉化為展覽空間。展覽涵蓋「鐵道動力」、「鐵道車輛」、「古蹟與歷史」、「保存與修復」四大主題。

「鐵道車輛」展區,精選24輛歷經考證修復的典藏車輛,不但可以近距離認識柴油動力車輛,現場也結合影音、聲光、鐵道技術圖面等素材,甚至能透過懸掛透明車殼與互動螢幕,親眼了解機車內部構造如何運作。不僅讓大眾更易理解相關知識,也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



柴電工場區域,也是園區內唯一需要付費參觀的區域,全票100元,另有優待票50元與團體票80元。
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總辦公室區)|以文學、影像、音樂與美術呈現鐵道在臺灣人生活中的情感共鳴
從1887年第一條鐵路鋪設至今,鐵道不僅見證了臺灣社會的現代化歷程,也深深烙印在無數人的日常經驗與創作想像中。展覽以臺灣鐵道的文化記憶為核心,透過橫跨「影像、文學、音樂與視覺藝術」四大領域的創作,描繪火車在我們生活中所承載的情感與歷史。
展覽首先帶領觀眾走入鐵道在影像中的身影,無論是早期黑白劇情片,還是彩色紀錄片,火車始終是情節轉折的重要象徵。像是1938年洪元約醫師迎娶的紀錄影片,就捕捉了當年街景與蒸汽火車交織的身影,也讓我們看見火車作為時間、空間與記憶之間流動的載體,如何在影像中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記。

在文學的筆下,鐵道則轉化為文字間最富情感的描寫。展覽特別呈現六位作家的手稿與朗讀影片,勾勒出人與車站、人與列車之間細膩的情感聯繫。同時也展出過去臺灣鐵路局所創辦的《暢流》、《路工》等刊物,讓觀眾看見鐵道員工與文藝創作者如何共同構築出屬於鐵道文化的書寫體系。

音樂展區則讓人透過旋律重新走入那些與火車有關的記憶。從政令宣導時期的〈臺灣鐵道進行曲〉,到描繪火車上工作情景的〈快車小姐〉,再到離鄉背景下的〈向前走〉、〈熱淚暗班車〉,甚至是車站離別的〈車站〉,這些膾炙人口的旋律訴說著火車如何牽動著人生的轉折與情感的流轉。

最後,繪畫與攝影作品則提供觀眾另一種觀看鐵道的視角。從不同世代藝術家的視野中,我們得以感受鐵道沿線變遷的風貌與在地的生活節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任職臺鐵超過30年的素人畫師陳世雄,他以日常視角繪製的火車便當盒與太陽餅盒插畫原件,不僅紀錄了鐵道生活的趣味,也呈現出工藝與情感交織的美感。

三大開幕特展亮點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總辦公室區)|從清代到當代的鐵道發展與社會變遷
展覽「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從1887年劉銘傳督建的臺灣第一條鐵路談起,雖然當時因工程與經費限制,僅完成基隆至新竹段。但鐵道作為當時前所未見的現代機械文明,仍深深震撼了臺灣社會,在文人漢詩中留下了驚異與讚嘆的詩句。

本展以時間為軸,串聯清代草創、日本時代的擴展、戰後重建,到新世紀多元運輸的發展,從文學、影像、視覺設計等面向呈現鐵道如何與臺灣的社會、產業與大眾日常深度交織。
展覽特別展出馬偕醫生拍攝的蒸汽火車照片,捕捉早期鐵道景象的歷史瞬間;日治時期發行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則呈現官方對旅行與鐵道觀光的推動;藝術家立石鐵臣為西川滿文章配圖所創作的小火車版畫,則展現鐵道與視覺藝術的細膩連結。

此外,展場中大量展出歷代戳章、時刻表、車票、郵票與鐵道刊物,透過這些設計精巧的物件,觀眾可感受不同行政時期的美學風格與社會價值取向。這些看似日常的印刷品,其實構成了臺灣鐵道文化的肌理,也記錄了大時代中人們的想像與移動經驗。
無限的火車情(材料試驗所區)|回顧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的作品與其鐵道文化貢獻
臺灣鐵道迷不可不知的元老級人物──古仁榮(1929–2018),是來自臺東卑南的鐵道攝影家。自戰後返鄉後,他憑藉流利的日語與英語從事導遊與翻譯工作,1960年代起接待來臺的日本鐵道迷與灣生旅客。當時正值戒嚴,鐵道多被視為軍事機密,他卻能透過層層關係與申請,深入拍攝蒸汽機車、糖鐵與林鐵等珍貴場景,留下臺灣原鄉鐵道風貌的珍稀紀錄。

本展精選古仁榮拍攝的黑白底片、筆記、速寫手稿、與臺日鐵道同好的書信、自製賀卡等作品,並播放由黃威勝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重現古仁榮奔走山海、追逐火車的身影與跨國鐵道情誼。自2020年起,鐵博接管並完成其遺作的數位化與造冊工作,不僅保存這批珍貴的民間視角,也見證他對臺灣成立鐵道博物館的深切期盼。


打開!組立工場|開幕限定展覽,深入臺北機廠生產系統與組裝工藝
組立工場是臺北機廠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建築,啟用於1935年,由一高一低兩棟結構組成:北側為主要的組立工場,南側則是機器工場,後來於1970年代再增建電一工場與工機工場,擴充作業機能。

這棟建築專為鐵道車輛維修所設計,內部空間需能容納車輛、吊掛機具與各類修繕設備,因此採用大跨距、無內柱設計。中央的太子樓更挑高達20.4公尺,展現當年機廠工業建築的雄偉規模與技術水準,也成為園區內最具視覺張力的地標之一。未來開幕後,這座工場也將轉化為結合展示與動態活動的特展空間,值得期待。
園區兩大現地展
總辦公室現地展
重現廠長室、副廠長室、會議室等辦公室氛圍,與歷史人物的職場記憶。其中副廠長室,展出國寶級蒸汽機車修復大師鄭萬經(1927– 2024)前副廠長珍藏的個人物件與口述資料,藉由認識這位鐵道職人求學、工作、退休至退而不休的生命歷程。

大禮堂的職工生活
再現工廠職員集會與活動空間的文化日常。目前的「大禮堂」是在1971年改建而成,內部設有集會大廳與員工食堂,是過去臺北機廠職工日常生活與休閒娛樂的場所。

鐵博延續原有空間脈絡,將大禮堂規劃為觀眾用餐、休憩,並兼具活動舉辦的多功能場所。現地展區以漫畫形式講述食堂歷史與過去任務,在既有的食堂空間與廚房設備中,結合影音效果,模擬廚房的工作情境。另外利用遷廠後遺留的舊餐桌,對照老照片將桌椅還原,並佈置早、午餐不同形式的模型,呈現過去的用餐氛圍。

另設有販售輕食與博物館商店,販賣許多鐵道地圖、模型、書籍等豐富文創商品。

假日限定:「搭上藍皮火車」的懷舊旅程
每逢週末與假日,園區開放搭乘修復完成的藍皮柴油客車(DR2203、DR2303),行駛於總辦公室與組立工場之間,單程約650公尺,途經平交道後折返,是臺北市區少見能搭地面火車的體驗。

這款被鐵道迷暱稱為「孔雀藍」的列車,車體來自1930年代,兩端設有駕駛室,過去是臺鐵支線主力,也曾出現在多部1980年代的電影中,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火車樣貌。車內設有皮製座椅,車窗與電扇都能手動操作,讓人一秒回到舊時光。搭車過程中,還能和列車長、駕駛室合影,為這段旅程留下專屬回憶。


藍皮列車自2018年起由臺鐵與國家鐵道博物館合作修復,依「博物館級動態運轉」標準重新上路,讓老火車繼續奔跑。未來待園區中央運轉線修復完成,還能一路搭到光復南路,來場真正的鐵道小旅行。

親子同樂:打造10歲以下孩子的夢想小火車世界
特別規劃的「跟著小火車一起旅行吧!」親子空間,以縮小版的鐵博園區、火車造型遊具與地形牆面,讓孩子透過角色扮演與遊戲,學習鐵道知識、團隊合作與想像力發揮。

鐵博,是一列正緩緩駛出的文化列車。它不只是展示鐵道的技術與歷史,更讓我們看見一段段與土地、生活、時代緊緊交織的記憶。走進這裡,不論你是鐵道迷、建築愛好者、文化工作者,或只是想在週末和親友散步的人,都能在這片園區裡,與某個過去的瞬間不期而遇。
國家鐵道博物
開放時間|每日09:30–17:00(週一休館)
地點|臺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動態乘車體驗|每週六、日與國定假日,每日10班次、每班50人,乘車費150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