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作權局(U.S. Copyright Office,USCO)於1月29日發布第二部分的《著作權與人工智慧報告》(Report on 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要揭示世界各國對於著作權法的共同態度是「人類作者」才能獲得著作權;並強調著作權保護應視「個別案例」判定,如果在使用AI創作的過程中,能夠證明人類作者對於產出結果的原創性(originality)、創意性(creativity)有一定的貢獻與掌控程度,亦有機會針對人類作者精神創作的部分取得著作權保護。
自生成式AI問世以來,各國政府紛紛著手制定相關法律及配套措施。在各種AI使用情境之下誕生的判決案例先後出爐,現行判例反映出什麼樣的法律意見,又將如何影響國際間的修法方向,進而使AI技術創新及市場前景產生變化,備受全球矚目。向來被視為領頭羊的美國著作權局自2023年初啟動AI倡議,宣布將致力於研究AI所引發的著作權法和相關政策問題,並發布了關於AI生成作品註冊著作權的官方指南(Copyright Registration Guidance: Works Containing Material Genera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該指南發布以來,該局已登記了數百件包含AI生成媒材的作品。
後續,美國著作權局針對AI生成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範圍,以及AI訓練中涉及他人著作的使用等等議題投入研究,並舉辦公開聽證會和網路研討會蒐集各方意見。第一部分報告於2024年7月發布,聚焦討論由AI生成之數位複製品(Digital Replicas)的歷史沿革,舉出包含「深偽技術」Deep Fake)在內等新興科技應用對於現行著作權法的衝擊,以及美國著作權局正在進行的AI倡議行動;第二部分於2025年1月底發表,主要探討使用生成式AI進行輸出的作品應如何取得著作權保護、認定其著作權歸屬的問題;最終的第三部分報告則將討論使用著作權作品訓練AI模型的法律影響、授權許可,以及其他潛在責任的歸屬。

從註冊成功首例,看AI生成圖像如何取得著作權保護
近日,生成式AI平台「Invoke」公開表示,他們在第二部分報告發布之後,首次以人類與生成式AI協作完成的合成圖像作品註冊成功,取得了美國著作權局對於AI生成圖像的著作權保護。
根據美國著作權局的指導方針,由傳統文字提示(prompt)生成的圖像無法獲得著作權保護,因為這些作品缺乏「人類作者」,而這是著作權保障的必要條件。意識到創作者們對於著作權保護的廣大需求,「Invoke」決定率先發難、測試「AI輔助創作」作品的可保護範圍。他們透過自家生成式AI工具創作了一件作品,以該平台的修補(inpainting)功能對AI生成圖像進行多次修改,在過程中,由人類作者決定何處應進行修補,然後從多個修補版本中進行篩選取捨,最終創作出一幅合成作品《一片美國起司》(A Single Piece of American Cheese)。

與過往主張著作權、申請著作權保護失敗的案例相比,「Invoke」認為此次成功的關鍵點在於,「我們記錄了每一個(人類作者)決策、指示,及使用Invoke平台功能創作的過程,證明(Invoke創辦人兼執行長)Kent Keirsey如何將一個基於提示詞生成的原始作品『轉化為受人類創意引導』的原創作品。我們利用這些紀錄向美國著作權局證明:《一片美國起司》是一件『具有人類創作者』的作品。」而該團隊申請成功的權利範圍涵蓋了修補圖像的選擇、物件的協調、佈局與安排,但不包括單獨由AI生成的修補片段。(創作過程和著作權申請細節,詳見Invoke公開的報告〈我們如何取得第一張完全由AI產生的素材所創作的單張圖片的著作權〉。)
儘管該團隊強調,這是一張完全仰賴AI生成素材所創作的圖像,但從新聞稿與最終取得著作權的權利範圍可知,美國著作權局對於AI生成圖像之著作權保護的立場並未改變,如果是由AI生成的修補片段,仍然無法取得著作權——除非能夠證明人類作者在作品「修補」的過程中,仍居於主導地位,並為作品的成果貢獻了高度的創意性決策。因此AI生成工具在此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依據提示詞生成修補片段的「輔助工具」。在這樣的前提下,該團隊進而提供相關創作紀錄作為註冊證明,終於順利取得相對應的著作權保障。這個案例為現階段AI生成圖像之著作權認定取得重大進展,不僅首開先例,為相關領域的創作者、業者們發揮示範作用,也進一步凸顯出現行美國著作權局對於AI輔助人類創意的著作權審查標準。
Keirsey在接受《artnet》報導時表示,既然著作權註冊流程已經完成,我們「當然希望它能夠變得更加簡單。Invoke 開發了一種名為「Provenance Records」的工具,可以追蹤藝術家對圖像所做的更改,並將該資訊嵌入到元資料中。團隊將持續更新該工具,以確保其符合美國著作權局對AI輔助作品之著作權保護的要求。

為什麼要註冊、登記著作權?
1976年,美國《著作權法》規定從「登記保護主義」改採「創作保護主義」,即著作權人於著作完成時即自動取得著作權保護,無須經過登記。這項重大更動是為了與國際著作權法規範接軌所做的修正,1985年,臺灣也因應國際局勢,將著作權修改為「創作保護主義」,使著作權之保障得以自動生效,免除註冊、登記等 「形式要件」。
但為什麼自AI生成技術問世迄今,仍然可見層出不窮的著作權註冊申請案例?
原因在於現行美國著作權局仍保留了「註冊著作權」之服務,為主動註冊的著作權人提供一些重要的法律優勢,特別是在救濟手段上,未註冊的作品可能會喪失某些特定權利或面臨限制。
一、不能提起聯邦法院訴訟
根據《美國著作權法》,如果沒有註冊著作權,著作權人不能在聯邦法院提起侵權訴訟,但仍可在州法院提出訴訟。這意味著即使有人侵害其著作權,也必須先完成著作權註冊登記,才能透過聯邦法院維護權益。(註1)如作品已進行「預先註冊」(Preregistration),在某些情況下依舊可以提起訴訟。
二、無法獲得法定損害賠償與律師費補償
如果沒有在作品「發生侵權前或發表後的三個月內」完成註冊登記,著作權人無法請求法定損害賠償(statutory damages)和律師費補償(attorney’s fees)。(註2)即使作品未註冊,仍可請求「禁制令」(injunction)來禁止侵權行為。
這意味著,如果發生侵權,權利人只能追討「實際損害賠償(actual damages)」和「侵權者的非法利潤(infringer’s profits)」,這在證明上通常較為困難。但如果註冊了著作權,並且能夠證明對方為惡意侵權/故意侵權(willful infringement)則有機會請求最高150萬美元的法定損害賠償,且法院可裁定侵權方須支付律師費。
三、喪失「可推定的證據優勢」(prima facie evidence)
若在作品發表後五年內註冊著作權,登記證書將被視為「初步證據」(prima facie evidence),可作為該作品著作權歸屬的有效證據,除非對方能提出反證推翻;五年後才註冊的作品仍然有效,但不自動享有這種證據優勢,可能需要額外舉證;如果沒有註冊,著作權人就需要額外舉證、證明自己是原創作者,增加訴訟的難度和成本。(註3)
因此,如果作品具有商業價值或可能涉及侵權風險,提前登記著作權對於創作者/團隊或業者本身都是至關重要的自保手段和商業策略。
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爭議
近年來AI生成內容的興起,讓著作權制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AI生成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AI模型的訓練數據本身也涉及著作權爭議。如果AI訓練涉及未經授權的內容,那麼AI生成的作品是否會間接受到侵權影響?這不僅影響著創作者的權益,也將左右未來AI生成內容的市場發展。
2025年初,中國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低成本的大型語言模型「DeepSeek」,其以媲美ChatGPT的性能橫空出世,震撼全球。此舉也引來競爭對手OpenAI質疑DeepSeek可能使用了ChatGPT的內容進行訓練。然而,由於AI訓練數據的封閉性,這類指控往往難以舉證,使侵權問題陷入膠著。

事實上,ChatGPT本身也長期面臨著作權爭議,特別是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受保護內容進行訓練,這點引發眾多內容創作者與媒體業者的強烈抗議,進而造成一連串的法律訴訟。2025 年 2 月,美國法院在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v. Ross Intelligence案中裁定,Ross Intelligence使用路透社旗下「Westlaw」受著作權保護的法律判決摘要來訓練其AI模型構成侵權。雖然這起案件判決的適用範圍相對有限,並非ChatGPT、Midjourney等生成式AI判例,且案件尚未進入終審,現在的判決結果亦可能在上訴中被推翻。但這一判決仍然反映出AI產業對於訓練資料主張「合理使用」所可能受到的挑戰與法律風險。
延伸閱讀|將權利還給創作者:16,000多筆未經授權的「Midjourney」AI訓練資料曝光,創作者該如何自保?
如果未來各國政府加強 AI 技術監管,並立法要求開發者揭露訓練數據來源,那麼AI開發者的法律風險將進一步提高。若法院認定AI訓練構成「未經授權」的衍生作品使用,那麼AI開發者利用不同大型語言模型交互訓練、進行「蒸餾」(Distillation)等技術,均可能涉及侵權。
儘管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問題尚未解決,許多企業仍會嘗試註冊AI產出的作品,主要就是為了增加法律保障、享有前述法律優勢;確保市場競爭力、建立商業壁壘、防止競爭對手「自由使用」其生成內容;甚至是為將來可能的法規變動做準備——若未來法律對AI著作權的態度改變,已有註冊紀錄的企業,將能更易於主張權利。
綜上所述,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於公開質疑DeepSeek後的首次受訪中坦言,他們不打算對DeepSeek採取法律行動。這個決定可能是因為現行法律框架尚未明確,使得OpenAI難以主張權利,加上證據不足,也讓訴訟變得更加困難。這起案例不僅凸顯AI模型訓練的潛在法律風險,也顯示出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若法律制度未能與時俱進、回應市場需求,未來類似的爭議與挑戰恐怕會更頻繁發生。
第二部分《著作權與人工智慧報告》重點整理(註4)
2022年2月,美國法院在Thaler v. Perlmutter案中裁定,由AI根據文本自主生成的作品不能獲得著作權,但未具體說明AI輔助創作的認定標準;而今年美國著作權局公開的第二部分報告進一步表明,即使藝術家在長時間下,有針對性地反覆輸入提示詞(prompt)以生成理想中的藝術作品,但著作權保護的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智慧成果,而不是辛勤的工作成果或辛勤的勞動。(註5)

該報告指出:「輸入修改後的提示,在操作上與輸入單一提示似乎沒有實質的差異。透過多次修改和提交提示,使用者可以『重新擲』骰子,從而導致系統產生更多可供選擇的輸出,但不會改變對過程的掌控程度。無論提示被修改或重新提交多少次,最終的輸出反映的是使用者對AI系統解釋的接受,而非作者自身的表達(Expression)。」
報告中以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畫作、用固定相機拍攝的自然攝影與之進行類比——即使作者無法控制顏料在畫布上的位置,或野生動物何時進入鏡頭畫面,這些作品也可能受到著作權保護。關鍵在於,這些作品與AI生成的素材不同,因為人類作者主要負責想法的執行和最終作品中表達(Expression)元素的確定。
傑克森.波洛克的創作過程並沒有隨著他對作品的想像而結束。他控制著顏色的選擇、層次的數量、紋理的深度,以及整體構圖中每個物件的放置位置——並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來執行每一個選擇。
對於自然攝影而言,著作權的保護主要奠基於攝影師在設定相機時所選擇的方位、快門速度、曝光效果,以及一切可能的後製編輯。正如一位評論者所解釋的那樣,「某種隨機因素並不會消除作者身分」,但「假定的作者必須能夠限制或引導創作程序對於原始素材的處理」。
「問題在於人類控制的程度,而不是結果的可預測性。」
——美國著作權局(U.S. Copyright Office,USCO),《著作權與人工智慧報告》(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rt 2: Copyrightability),JANUARY 2025。
報告中以美國著作權局使用Google的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Gemini」針對純文字提示詞所生成的圖像為例,說明目前人類無法控制AI系統在生成過程中,如何處理人類的指示並產生輸出。

「提示和最終輸出之間的差距表明了,使用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轉化為固定的表達,而系統主要負責確定輸出中的表達元素。換句話說,提示可能反映使用者的心理概念或想法,但它們並不控制想法的表達方式。對於內部修改或重寫提示的生成式AI系統來說,這一點更加明顯。」
報告中還舉了另一個案例,說明若人類作者使用自身受著作權保護的繪畫作品為素材,加上純文字的提示詞,請AI生成、創作出相對應的作品,則美國著作權局認定,人類作者原始的創作表達仍然受到著作權保護,但此保護範圍需要排除畫面中的非人類表達。

正如衍生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僅限於後來作者添加的、具原創性的人類表達一樣,此處的保護範圍將視個別情況有所不同,可能如《一片美國起司》般,涵蓋人類創作和人工智慧生成的材料的選擇、協調和安排,但不會擴展到單獨由AI生成的元素。意即,在此案例中面具的輪廓,鼻子、嘴巴和顴骨相對於面具形狀的位置,莖和玫瑰花蕾的排列,以及四片葉子的形狀和位置,是受到著作權保護的範圍;由AI依照提示詞所生成、包含鼻子、嘴唇、玫瑰花蕾和畫面光影在內的3D立體寫實表現,將不受著作權保護。
這份報告將美國著作權局所蒐集到的10,000多份意見資料,進行統整歸納討論後,於現階段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
• 著作權和AI問題可以根據現有法律解決,無需立法改變。
• 使用AI工具來協助而不是取代人類的創造力,並不影響輸出的著作權保護的可用性。
• 著作權保護人類作者創作的作品的原創表達,即使作品中也包含人工智慧生成的資料。
• 著作權不適用於純粹由AI產生的資料,或人類對表達元素控制不足的資料。
• 人類對AI產生輸出的貢獻是否足以構成作者身分,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 根據目前普遍可用技術的功能,提示本身並不能提供足夠的控制。
• 人類作者有權對AI生成輸出中的可感知作品,以及輸出中材料的創造性選擇、協調或安排,或輸出的創造性修改享有著作權。
• 目前還沒有理由為AI生成的內容提供額外的著作權保護或特殊保護。
美國著作權局將繼續監測技術和法律發展,以確定是否應該重新審視這些結論。它還將向公眾提供持續的幫助,包括透過額外的註冊指導和更新《美國著作權局實踐彙編》。
根據第二部分報告,在AI輔助創作的領域,著作權保護的關鍵在於證明「人類主導性」。這對於藝術家、企業和技術開發者而言都是一個重要信號:未來的AI創作,將越來越要求人類創作者在過程中提供可證明的貢獻。隨著市場與法律的拉鋸戰持續進行,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爭議,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持續創造藝術!探索創作者與生成式AI工具的關係

對於創作者而言,將生成式AI工具納入創作流程之中,似乎已是無可避免的發展趨勢。作為創作者或藝術愛好者,我們除了能透過理解這些法規,進一步為自己的創作取得著作權保護之外,或許也能藉由近期釋出的第二部分報告對於AI生成圖像與著作權保護的反覆辯證中,重新思考藝術創作的本質。
辛勤的勞動固然不被著作權法所保護,卻可能是所有藝術創作者投入創作過程時會有的共同感受。如同2024年美國科幻作家姜峯楠(Ted Chiang)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引起關注的評論文章〈為什麼AI無法創造藝術〉(Why A.I. Isn’t Going to Make Art,2024)所述,「藝術的誕生來自於大量選擇的累積」而且「創作離不開選擇與努力」。
姜峯楠指出,藝術是靈感與努力的結合,創作是藝術家將大量的選擇加總之後所完成的,而這些選擇正是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關鍵。但生成式AI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過往創作時所需要付出的大量勞動(努力與選擇),AI生成的結果通常是AI用自己的詮釋,以超高效率為輸入提示詞的使用者自行填補空缺與想像所產出的內容。但這些產出的結果很可能是在AI資料訓練的框架之內,而無法讓人感受新意或真正具有「原創性」。
這篇文章的論述,其實也反映出《著作權法》在時代流轉之下始終不變的核心主旨,著作權的出現是為了鼓勵人類精神文明的創作、獎勵「原創性」,因此生成式AI的出現雖然讓許多著作權爭議浮現,卻也像是一個契機,讓人類創作者們能夠嘗試與新興的AI工具產生互動、交流與協作。雖然AI讓圖像、影音的製作產出變得更加「速食」,卻也讓人類投入在創作結晶中的情感、智識顯得彌足珍貴。在媒材、形式背後所蘊含的意圖與情感,以及成就一件作品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環環相扣地構成了「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原因。
運用AI工具彰顯更多由人類主導的創意,不只是讓AI生成圖像取得著作權保護的關鍵,也是持續推進人類藝術、文明發展的動力。創作者如何與之共處,將決定未來藝術世界的樣貌。
註1 《美國著作權法》 17 U.S.C. § 411(a) 條文摘要:「No civil action for infringement of the copyright in any United States work shall be instituted until preregistration or registration of the copyright claim has been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title.」
註2 《美國著作權法》17 U.S.C. § 412 條文摘要:「… no award of statutory damages or of attorney’s fees, as provided by sections 504 and 505, shall be made for— (1) any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in an unpublished work commenced before the effective date of its registration; or (2) any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commenced after first publication of the work and before the effective date of its registration, unless such registration is made within three months after the first publication of the work.」
註3 《美國著作權法》17 U.S.C. § 410(c) 條文摘要:「In any judicial proceedings the certificate of a registration made before or within five years after first publication of the work shall constitute prima facie evidence of the validity of the copyright and of the facts stated in the certificate.」
註4 本段內容改寫引用自美國著作權局(U.S. Copyright Office,USCO)於1月29日發布的第二部分《著作權與人工智慧報告》(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rt 2: Copyrightability, JANUARY 2025)。
註5 著作權法鼓勵的是「原創性」(originality)並非辛勤勞動,即著作權不保護「辛勤原則」(Sweat of the Brow)。例如「電話簿」的作者只是將已知資訊抄寫集中在同一本簿子裡,但是透過電話簿,人們並無法感知到作者個人的創意表達(expression)展現,因此電話簿並無法受到著作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