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新鮮事】國美館兒藝基地「神奇的洞穴屋」 邀請親子探索身體與空間關係

【小典藏|新鮮事】國美館兒藝基地「神奇的洞穴屋」 邀請親子探索身體與空間關係

以「感知在天與地之間」的理念為基礎,討論人類對於空間的感知、對自身存在認知的起點。透過計畫作品提出探問:「建築是什麼呢?」若除去設計、藝術等角度,建築則回歸到人類基礎生活及使用空間的方式,將最基礎的建築空間定義為「感知的基地」。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年啟動「國美躍昇-邁向國際級美術館建構計畫」,以深化臺灣藝術史研究發展為基石,其中計畫執行策略之一「建構國家級兒童美術教育領航中心」,定名為「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簡稱兒藝基地),以培育未來藝術文化社會公民為目的,透過多元文化的美術教育、多元感官的互動體驗,打造美術教育的友善環境,於教育內容、空間設備、創新科技等領域多方實驗,以此作為國內兒童美術教育發展之領航與典範。

基於前述計畫理念,國美館以計畫型公共藝術形態,呼應兒藝基地空間定位,公開邀請藝術家、策展團隊提出多元形式,鼓勵不同目標觀眾思考藝術與生活的連結。由「弈屹研造有限公司」(簡稱弈屹研造)所提出的「神奇的洞穴屋」公共藝術計畫獲選,即日起至明(2024)年6月16日在兒藝基地教育展示空間展出。

圖片提供 : 國立臺灣美術館

本次獲選團隊弈屹研造與第三建築工作室,長期關注建築、藝術、文化創意等領域,結合跨界融合的觀察視點,回歸以人為本、貼近生活的美學經驗。因此他們提出的「神奇的洞穴屋」公共藝術計畫,以「感知在天與地之間」的理念為基礎,討論人類對於空間的感知、對自身存在認知的起點。透過計畫作品提出探問:「建築是什麼呢?」若除去設計、藝術等角度,建築則回歸到人類基礎生活及使用空間的方式,將最基礎的建築空間定義為「感知的基地」。

圖片提供 : 國立臺灣美術館

「神奇的洞穴屋」結合了荷蘭建築師Bjarne Mastenbroek於“Dig it! Building Bound to the Ground.”書中所提及「洞穴到天篷/天幕」(From Cave to Canopy)的概念。「洞穴到天篷/天幕」是從3百萬年前直到現在,人類存在於環境中的基本原型。創造出具觀察性、休憩性以及創作性的展覽空間,透過互動的空間裝置,使觀者可察覺及體驗不同空間變換,探討空間(天與地)與身體(人)的關係,兼具藝術教育及空間探索的實驗計畫,與民眾共同創造出富有開放式想像、參與之場域。

圖片提供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除此之外,本計畫也與「喜習建築教育」合作,引導孩子們學習多領域知識,透過動手做將知識內化,訓練設計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兒藝基地以深化兒童於博物館的參與,以多樣化的美術教育、多元感官的互動體驗,打造共創、共學、共玩的友善學習環境為目標。期望在「神奇的洞穴屋」中,孩兒童們可以透過互動式的建造體驗,學習認知空間概念。在安全無慮的遊戲場域中,打開身體的感知,與環境互動,盡情地探索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創作發生在洞穴建築的情境式故事。

圖片提供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圖片提供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公共藝術計畫「神奇的洞穴屋—感知在天與地之間」

展示日期:2023年12月23日至2024年6月16日

展示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兒童藝術基地 教育展示空間

延伸閱讀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03.面對未知、接受不一樣的勇氣!來國美館兒童藝術基地五感探險~

【小典藏│愛看展】從遊戲體驗藝術,從藝術認識世界! 國美館「臺灣兒童藝術基地」試營運,教育展示空間首檔特展「你看!?」開展!

【小典藏|新鮮事】兒童參與,臺灣不落人後: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獲國際博物館協會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年度最佳實踐獎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82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