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
黃土水,(1895-1930)
男,生於台北艋舺。1915年就讀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師事高村光雲,黃土水雖然主修的是木雕,但對石雕和塑造亦下了苦心研究,1920年進入研究科繼續深造。
其石雕技法來自自習,1920年以台灣原住民為題材的〈山童吹笛〉(1920)入選帝展,轟動台灣,隨後作品如〈甘露水〉(1919)(於1921入選第三屆帝展)、〈郊外〉(1924)等連續入選帝展,奠定其藝術史上的地位。1924年毅然放棄日本官展風格走向,投入以台灣鄉土為主題的創作,可謂前輩藝術家中第一個塑造出台灣鄉土寫實風格。代表作有描寫水牛群像的〈南園〉(1930)。黃氏的代表性風格在於從自然主義的寫實性中,表達了自身的內涵與對鄉土的關懷。不論木雕、石刻等各種媒材均呈現一貫的特徵:精確的寫實造型、講求勻稱協調、表現質感和動態、展現生命活力與素樸的美感。
相關報導文章
2025.02.05
延續臺灣藝術推廣,開展跨國館際交流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5年度重點展覽
2025.01.16
破除藝術「偽知識」:第四屆文物藝術品科學鑑定學術研討會側記
2025.01.01
尋找.肯定.頌揚臺灣之美, 黃土水在太平國小OPM的永恆叮嚀
2024.11.15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相遇在東京:關於不在臺灣的臺灣美術史故事
2024.10.15
超越寫實的精神刻劃者,傾力追尋藝術高度與深度的陳夏雨
2024.10.04
【蕭文杰專欄】雕塑家黃土水作品三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2024.10.03
在現代化浪潮之下開創新頁與回返傳統: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研討會側記與策展解析
2024.09.05
國寶《甘露水》首航東京,回溯名家輩出的「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2024.09.02
疊床架屋!?
2024.09.01
由文化資產角度探討文物再製的問題
2024.08.23
文化部公布明年預算首破300億,將推12項「沃土計畫」及打造「100個文化基地」
2024.07.04
靈光不滅的臺灣美術先驅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的回顧與展望
2024.06.06
扎根自生活與文化的全方位藝術創作者——楊英風
2024.05.30
富邦美術館開幕,生色都會容顏、擴大國際連結
2024.05.17
2024梅樹月:歡慶臺陽美協成立90週年,裸婦作品「春色無邊」引爭議?
2024.03.29
共創才有更美好的雙向交流:專訪臺灣首位藝術領域獲旭日中綬章獎者——林曼麗
2024.01.15
國立臺灣美術館公布2024新年度展覽規劃:臺灣美術、亞洲交流、科技藝術成為亮點
2024.01.05
【23/24】2024藝術環境十大趨勢
2023.12.09
台北藝流2023秋拍,臺灣前輩藝術家經典作品、日本回流私人珍藏獨家領銜
2023.10.26
北宋書畫傳說級展覽:聚焦「北宋書畫精華」亮點展品
2023.09.20
《鹽月桃甫》紀錄片:宮崎地方性下「逆殖民路徑」的藝術史追尋
2023.09.11
「平穩時期」不平靜:國美館館長陳貺怡的策略與願景
2023.07.05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日治時期台日雕塑家民間委託背後的族群政治
2023.07.04
【蕭文杰專欄】由圓山大飯店金龍斷首事件談台灣神社潛力古物保存
2023.06.19
【博物館的臉:機構社群行銷】如何思考藝術史展覽的社群企畫
2023.06.07
【對話下的Taiwan Art】傑作:台灣美術的神話創造與西方視角
2023.06.02
日本「騎龍觀音」到龍山寺「釋迦出山像」──近代日本與台灣佛教藝術
2023.04.24
作為雕塑的條件:看嘉美館「定神-蒲添生臺灣頭人巨帙」
2023.03.25
復活台灣美術百年風華:史上最全黃土水雕塑37件齊登國美館
2023.03.24
參與過抗日聚會,卻幫日本皇室製作雕塑?藝術史明星黃土水的矛盾
2023.02.14
執子之手:台灣美術史中的「另一半」
2023.01.24
蘭千山館的史前史:林柏壽與二十世紀台灣美術
2023.01.23
李梅樹與三峽祖師廟
2022.12.28
出土與遺珠的概念—台灣藝術史矯正過程的再思考
2022.11.25
【請問市長候選人6】人口最多的直轄市,需要什麼樣的文化政策?新北市的文化議題
2022.11.10
當代策展中的日治台灣在野美術:高美館「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與北美館「在夾縫中行走」
2022.10.29
黃土水《甘露水》入藏國美館,今起公開展示
2022.10.25
《少女》胸像催生太平國小博物館專案,預計2023年試營運
2022.10.07
致—與藝術相愛的人:第22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
2022.09.20
【小典藏|愛閱讀】來看!藝術家的自畫像 ─親子在高美館裡與畫對話
2022.08.04
假如藝術家是一隻海燕:黃奕捷、廖烜榛「燕子洞」的造景術
2022.05.21
《甘露水》移師高美館,感受臺灣「藝術的福爾摩沙時代」 新增大南方藝術視點
2022.04.06
【趣味橫生的台美史】藝術與犯罪:1932年林垂拱別墅竊畫事件
2022.02.25
【專欄|老派博粉】穿越時空,航行海、島之間: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2.02.24
《甘露水》5月移師高美館,內惟藝術中心預計年底開幕
2022.02.18
V-Touch 展覽|《久子》、《甘露水》與黃土水
2022.01.17
【高森信男專欄】遲來的萬神殿:台灣美術史的敘事悖論
2022.01.10
黃土水《少女胸像》未來處置三方向,兼顧歷史性、藝術性、公共性與在地情感
2021.12.16
【北師「光」展覽】臺灣啟蒙之曦的「甘露水」與文協百年框架外的原住民現代性經驗
2021.11.15
《甘露水》見證台灣的善良與靭度
2021.11.11
《甘露水》修復後首開箱,作品細節一新舊有認識
2021.11.08
【蕭文杰專欄】由文化資產角度看台灣藝術保存的幸與不幸
2021.11.01
關於文化力的一點零散想法
2021.10.22
對的人、對的時局:《甘露水》無條件捐贈,張家兩代人,見證臺灣的善良與韌性
2021.10.19
《甘露水》的百年記憶與流轉
2021.10.14
台灣美術史幻之名作,黃土水《甘露水》重見天日
2021.10.01
走向世界:北美館響應文協百年,再現日治時期經典畫作
2021.07.08
【蕭文杰專欄】臺灣百年醫療文資地景
2021.04.12
創造不朽精神之微觀世界:專訪《青春不朽》導演林君昵、黃邦銓
2021.02.01
洪瑞麟作品捐贈文化部,國美館開箱
2021.01.22
黃土水作品自日返臺,國立臺灣美術館開箱
2021.01.13
V-Touch展覽|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王榆鈞的聲音導覽
2021.01.06
以影像作為歷史書寫,「藝術很有事」:想像一檔藝文節目更優質的格局
2020.12.28
科技島的藝文創發:台達電步履足跡
2020.11.06
【出天龍國專題】望海處的想像:台灣藝術與基隆的潮汐
2020.10.16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現代藝術的重探與再譯
2020.08.07
林曼麗 X 簡秀枝談「藝術國家隊」出擊策略: 如何讓台灣的文化實力被世界看見
2020.07.17
一窺日本東西洋雕塑系統:日本當代名家雕塑展
2020.06.04
【文物醫美】少女容顏,潔白重現: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現場
2020.05.15
藏身百年黃土水作品重現,娉婷《少女》進北師
2020.04.22
愛臺灣,從愛臺灣藝術家開始!
2020.04.20
【小典藏│愛閱讀】《藝術,在這裡》讓你成為美術館小達人
2019.11.07
臺灣藝術家周天龍、彭坤炎入選日展,於東京新國立美術館展出
2019.09.10
動盪與亂世裡的藝術革新:1914-1945
2019.05.29
奇麗之美,台灣寫實藝術的精微總集成
2018.07.02
專題|戰後台灣藝術的時代印記:南海路54號的美國文化中心
2017.08.23
盧嘉興百年誕辰玉器展
2016.09.06
專訪高美館新任館長李玉玲
2016.08.08
8月14日舉行2016正德夏季拍賣會
2016.06.17
張義雄繪畫的題材與技法
2016.03.29
女性與台灣近現代美術─從張李德和、陳進談起
2015.10.20
向大師致敬-臺灣前輩雕塑11家大展
2015.10.07
向大師致敬—前輩雕塑11家齊聚中山堂
2015.07.27
臺灣製造.製造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
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