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窸窸窣窣作響——顧世勇的「在跳蚤市場遇見莫蘭迪」三區段觀察

窸窸窣窣作響——顧世勇的「在跳蚤市場遇見莫蘭迪」三區段觀察

專注顯然不是一種人的自然狀態。今天,那些顫動著一根食指,不分日夜、無處不在紛忙掃刷螢幕版面的當代人和「在跳蚤市場遇見莫蘭迪」那347件舊器物面前的觀者,一致而共同地重新回到叢林原始人的發散分心狀態。過剩變成了當代人與「在跳蚤市場」觀者分心的來源。
重回原始人的散射狀態
專注顯然不是一種人的自然狀態。掠食天敵環伺下的叢林原始人是分心的,他/她隨時轉換注意目標,散射狀態是保命的關鍵。一個專注沉浸的叢林原始人所面臨的危險,絕不亞於一個分心的飛航駕駛員。直到書本發明後,閱讀將人從分心狀態帶進深度模式裡,(註1)在「我思故我在」的啟蒙時代中,深度模式甚至成了「我存在」的條件。即便在藝術裡,作品與觀者間的深度關係,素來被眾多緊擁現代性的藝術家們所亟力追尋。因此,莫蘭迪孤立靜謐的靜物畫不是終點,相反,它提供了一個入口。通過它,觀眾被引向作品的後方,或遁入某個高高在上的不可知遙遠彼處。
顧世勇「在跳蚤市場遇見莫蘭迪」展覽現場。(攝影/陳蕉)
但今天,那些顫動著一根食指,不分日夜、無處不在紛忙掃刷螢幕版面的當代人和「在跳蚤市場遇見莫蘭迪」(簡稱「在跳蚤市場」)那347件舊器物面前的觀者,(註2)一致而共同地重新回到叢林原始人的發散分心狀態。過剩變成了當代人與「在跳蚤市場」觀者分心的來源。過剩讓他們的觀看停留在表皮的淺層滑行,從這裡到那裡,從這個到下一個,直至暈眩,尚不肯甘心罷休。前者的對象可能是購物網站上的圖標、Instagram上的影像或Facebook上的短訊,但後者的對象卻是擁有物質實體的器用舊物。莫蘭迪式的各式舊器物群聚,彼此間的形體氣質既相似又摻著差異。器用物上雖留著時間痕跡,但難以引發太多深度冥想。它們成了一種約略模糊的時間參照。觀者的目光在物件間穿梭瀏覽,時間的橫軸被取消,複數的多重時間段在觀者眼前,散灑了一地。觀者在這些舊物件群身上所作的眼光穿越,是一連串輕巧、快速而無過多歷史心理負擔的異時空滑行。這是一群老舊的實體器物所匯聚成的超聯結,這是實體舊物所提供的虛擬性。
跳蚤市場入口。(攝影/陳蕉)
被物給甩開
「我每打開一個包裝袋,都是一次驚喜。接著,當我將它們全都擺好後,這些物突然間自己『站了出來』。我感覺到自己瞬間『被它們甩開』」。(註3)作品在被完成那一刻,註定脫離藝術家,這不難理解,但藝術家在這句話中試圖說的,卻不是作品作為被造物之「脫離」創作者,而是物「甩開」人。但它們其實不僅「甩開」藝術家本人,在後續與觀者的會見中,也將「甩開」觀者。關於這種以物為中心點,所產生的離心力,究其原因,或許緣於這些物件在聚成的瞬間所取得的強烈「集體物性」。穿過了歲月,各自帶著無數不為人知的過去的它們,大量成群聚攏。斂集了某種莫名的氣燄,傳散著噪動不安的高頻振波。它們和莫蘭迪物件有幾分的神似。這共同點兜拉住這些原本有著殊異脈絡和時代來源的物件,它們於是自成一個龐大家族,自此,一個難以正面久視的力場於焉成形。
即使是完全攤展在觀者面前,它們卻怪異地帶著某種自絕於人的「自閉」樣態。它們兀自以一種人所無法征服的方式,彼此聯繫著。有位觀眾以「角落生物」稱呼它們,另有觀眾指認其經歷到一種反過來被陌生的物所觀看的殘酷感。(註4)即便這些表達乍聽之下帶有「泛靈論」(animism)色彩,但比起物之中是否存在著生靈,那些存在於物件之間,無法被人解譯的密碼般關係、那些可能正發生於這些物件之間、然而卻遠超出我們意識的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無邊想像,使得這令人費解的安靜「窸窸窣窣作響」。這或許更讓人感到不自在與深覺被排除於外。
展出的攤位入口。(攝影/陳蕉)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論藝術家有意識或無識地,「在跳蚤市場」確實以藝術的方式,呼應了思辨實在論(speculative realism)的觀點。這理論的論者認為,過去的哲學傳統看待客體的方式,必需從它與主體的關係來看待。主體/客體關係被賦與了一個過度的優位。但這種預設卻無情地限縮了人對於實在(the real)的認識。因為,那些發生在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即使無法立刻或全面地被我們所知,它們依然透過間接和部分的方式,向我們展露。(註5)這種對於物之間的關係的強調,在今天看來,尤其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早先的「人-神」關係、到「人-物」關係、一直到今天,已演變為「物-物」關係。(註6)上世紀60年代的「語言學轉向」(linguistic turn)、70年代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直至上世紀末的「物質轉向」(material turn)已清楚地呈現了關於物的思考的質變。當今物與物之間構成的龐大網絡及其黑盒子般的運作,讓人意識到獨尊主體、並將物僅視為被動的客體的思維,已無法反映實在。因此,我們終於可以理解到「在跳蚤市場」空間中,物件群斜對遠處,那組孤立的5件瓶罐組,其表面的繪畫性及構圖直接召喚莫蘭迪靜物畫的寧靜深邃,並且同樣成功地帶領著主體朝向彼在的冥想,但何以卻顯得如此地不合時宜。
類莫蘭迪單組靜物。(攝影/陳蕉)
在邊緣處,不設防
無疑地,跳蚤市場是這件作品的關鍵要素。這些展出物件絕大多數來自這個位於台南市北區的跳蚤市場。相對於一般的生產及消費邏輯,跳蚤市場是一個尚未被格式化的地方。不同時代、風格、用途、來源、經歷的物,在這裡匯聚,三教九流也在此處聚集。跳蚤市場,台語說的「垃圾市」或「賊仔市」,充滿著意外。
經過7年的長時間收集,藝術家將這些貌似莫蘭迪繪畫對象物的瓶瓶罐罐,以藝術之名,重新帶回當初的販售地。跳蚤市場中的某個室內承租攤位,被直接改裝成白盒子展覽空間。藝術家選擇在跳蚤市場而不是典型的藝術空間展出,並不是出於任何挑釁藝術機制的企圖。「自給自足,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展演邏輯,不依附在既有的安全系統內」,(註7)才是藝術家的場所選擇考量。從這個角度來看,位於地理的邊緣,同時也是心理或社會意義上的邊緣的跳蚤市場,有其場所選擇上的精準。
攤販商主動提供藏品展出。(攝影/陳蕉)
跳蚤市場中的白盒子,像是一個隔開現實世界的畫框,就像莫蘭迪的畫所區隔出的獨立空間氛圍。跳蚤市場的擾嚷,對照著白空間的安靜。市場買賣中的激烈殺戮,對比著藝術的不涉及利害。二手物流迅速循環進行的交換時間,對映著曾經作為交易物的物件,在展出空間中,其交換時間,戛然而止。凡此,就像法語時態裡,屬於城市無名芸芸眾生口語使用的複合過去式(passé composé),和屬於布爾喬亞階級與文學語言慣用的簡單過去式(passé simple)之間存在的強烈對比。(註8)以致於,某些不屬藝術文化圈的觀眾,當他們進入展覽空間時,竟不自覺地高高抬起原本正常步行的雙腳,以便跨越走進那根本沒有物理門檻的白空間。但製造如此強烈的對照,不在於彰顯高雅菁英文化品味,而是對於「藝術與生活間,二者界線已經不再存在」的說法之思考與回應。也就是,藝術即使緊挨著生活,但二者的界線終究並未消弭,否則,藝術將不再存在。
目不暇給的類莫蘭迪靜物。(攝影/陳蕉)
顧世勇「在跳蚤市場遇見莫蘭迪」開幕當天現場。(攝影/陳蕉)
兀立在跳蚤市場中的藝術使得藝術與生活間的界線不但未消失,更因為藝術在一個世俗空間裡的被強調,藝術價值被放大後,與原本無關的生活現實發生未預期的關聯:展覽開展隔日,開始有古物商主動前來兜售類似物件,展出物件持續增量中;非藝術圈的觀者帶著自己的收藏,要求參與展出;從未謀面的地方政治小樁腳,領著地區議員前來,演出一場自編自導的政治劇碼;黑道角頭企圖「代為保管」特定物件之台灣版西西里風雲;昔日因商業競爭利益衝突、彼此原已不再交談的古物商們,開始因為共同聚集在一個無關利害的中立區,而冰釋前嫌。展覽空間成了休戰的諧和廣場或廟埕口;展覽開展後,跳蚤市場的販賣商品,瓶瓶罐罐類的數量明顯增加、價格開始上揚。原本無涉利害的藝術,潛在隱微地影響著二手舊貨交易…。最後,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後續是否仍有更多未知發展,正待續著。
一組和一群的陳設展出現場。(攝影/陳蕉)

註1 關於書本的發明,其媒介本身的特性如何讓人從分心狀態進入專注狀態,參見《Nicholas Carr,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1. )
註2 展覽之初,物件數約310件,但在一個月的展覽期間,隨著古物商前來兜售、某些觀眾主動提供類似自有物件參與展出,直至展覽撤展前一日,物件數已擴增至347件。
註3 節錄自本文作者與藝術家於開展前夕的口頭訪談紀錄。藝術家陸續在七年間從跳蚤市場收藏這些物件後,物件便被裝入包裝袋中,堆置在倉庫的某個角落。佈展時的攤開,多數屬於藝術家與物件在收藏後的首次謀面。
註4 2019年2月23日展覽現場觀眾回應紀錄。
註5 參見Pierre-Alexandre Fradet et Tristan Garcia,"Petit panorama du réalisme spéculatif", Spirale: arts, lettres & sciences humaines, No. 255, Hiver 2016, pp. 28-29.
註6 這個歸納由當代英文文學研究者賴俊雄提出。節錄自賴俊雄於2018年10月5日於「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工作坊」演講內容。
註7 藝術家自述,節錄自本文作者與藝術家於開展前夕的口頭訪談紀錄。
註8 展覽座談與談人之一陳泓易,以卡繆(Albert Camus)的書寫為例,引了這二個時態的比喻。關於卡繆在其作品的時態的研究,參見Dauraid Fadel Jawad的研究報告"L'effet du passé composé Dans l'Étranger D'Albert Camus"。
陳蕉(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