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流動的畫布:艾瑪.麥金泰爾的時間、色彩與繪畫鍊金術

流動的畫布:艾瑪.麥金泰爾的時間、色彩與繪畫鍊金術

Moving Canvases: Emma McIntyre’s Alchemy of Time, Colors, and Paintings

麥金泰爾的藝術創作,是一場關於色彩、線條、材料與時間的探索。她將個人情感、藝術史的積澱,以及對鍊金術的興趣,融入到抽象繪畫之中,創造出獨特而迷人的世界。她的作品並非靜止的,而是持續變化的,畫面在偶然與控制之間不斷對話,顏料與材質在時間中發展出自己的生命。

在艾瑪.麥金泰爾(Emma McIntyre)的畫布上,顏料如河流般湧動交錯,交織的線條與色彩看似隨性,卻往往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流露出精準的節奏感。潑灑的筆觸間,時而閃現某個幾何形狀、筆直的線條—那些顯然經過深思熟慮、充滿理性的痕跡。結合著理性與感性,麥金泰爾作品中另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特質,便是那彷彿層層紙張堆疊而成的畫面層次。這種層次不僅創造了輕透的視覺層次與景深,更讓人聯想到數位圖層的堆疊,那是數位時代獨有的視覺印記。

我在抽象繪畫中感受到極大的自由。我的興趣在於顏料,它如何運作?如何在表面上呈現?我著迷於色彩、畫筆、工具……,那些組成繪畫的一切。對我來說,抽象就是這樣很有意義。

——艾瑪.麥金泰爾
藝術家艾瑪.麥金泰爾於其洛杉磯工作室。(攝影/Chantal Anderson)
藝術家艾瑪.麥金泰爾於其洛杉磯工作室。(攝影/Chantal Anderson)

紐西蘭出生的麥金泰爾自幼便對繪畫懷抱熱情,這份熱情最終引領她踏上充滿探索與實驗的藝術之路。從奧克蘭的藝術學院到美國紐約、洛杉磯,她的創作歷程從早期對具象繪畫的學習,轉向以抽象繪畫為核心,逐步圍繞著繪畫的本質展開。在她的工作室裡,顏料與材質交錯變化,傳統的油彩與氧化鐵、氣泡布、萵苣等非典型材料相互滲透,賦予畫作超越時空的生命力與豐富的肌理。她的筆觸時而自由奔放,時而精準收束,在偶然與控制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對她而言,繪畫並非靜態的視覺呈現,而是一場充滿變數的鍊金術實驗,透過顏料的堆疊、氧化與時間的推移,讓畫面持續轉化,不斷生成新的意義。如今,定居洛杉磯的她,延續著這場關於材質與時間的對話,即將於2025年3月在香港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舉辦她的首次亞洲個展「天鵝之擁」 (Among my swan),展現近年來的最新創作,延續她對繪畫的探索和實驗。

戲劇.空間.轉化

繪畫,如同舞台佈景,是在一個封閉空間裡進行世界建造。我長期以來對繪畫與戲劇的聯繫感興趣;戲劇的戲劇性、布景、氣氛、燈光,還有情感層面的延展運動……。戲劇也與我在繪畫中對真實與欺騙的興趣有關。懸置懷疑,以一種「更高的存在」作為引導,繪畫作為一種魔法,這反過來又與鍊金術有關。

我把標題當作畫作的另一個層次,它就像是額外的一筆筆觸,可以引導作品走向不同的方向。

——艾瑪.麥金泰爾

「天鵝之擁」 (Among my swan)這饒富詩意的展覽名稱取自樂團「Mazzy Star」在1966年發行的同名專輯。這不僅是一種音樂上的共鳴,也呼應了麥金泰爾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天鵝與鶴的意象,這些優雅蜿蜒的生物,既是歷史與神話的象徵,也成為畫面結構的一部分,指引空間與視覺層次的流動。

在麥金泰爾的創作世界裡,標題並非單純的標示,她將命名過程比喻為在畫布上添加另一道筆觸,這新的線索則為作品帶來新的維度。她的命名方式如同她的繪畫過程,充滿直覺性與層層疊加的關聯性。她習慣從詩歌、音樂、文學或偶然讀到的文字中汲取靈感,讓標題與畫作之間產生微妙的共鳴與張力。有時,一個標題會強化畫面中的情感指向,引導觀者進入她構築的視覺空間;有時,則成為一種刻意的對比,使作品帶有多重解讀的可能性。在她的作品中,「純粹的抽象」從不存在,正如她所說:「當我拿起一條顏料管時,它早已蘊含世界的痕跡——燒焦的骨骼、粉碎的貴金屬、昆蟲的分泌物、泥土……」畫面如此,標題亦然,都是歷史、文化與個人記憶的集合。

艾瑪.麥金泰爾,《提埃坡羅粉》,油彩、康提粉筆、亞麻布,248.9×190.5 cm,2024。(© 艾瑪.麥金泰爾,圖片由藝術家、Château Shatto畫廊(洛杉磯)及卓納畫廊(紐約)提供)
艾瑪.麥金泰爾,《提埃坡羅粉》,油彩、康提粉筆、亞麻布,248.9×190.5 cm,2024。(© 艾瑪.麥金泰爾,圖片由藝術家、Château Shatto畫廊(洛杉磯)及卓納畫廊(紐約)提供)

此次個展,麥金泰爾的創作靈感汲取自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79年的文章《藝術的智慧》(The Wisdom of Art),兩者建立了一種概念上的關聯。巴特在該文中分析塞.湯伯利(Cy Twombly)的作品,並借用希臘戲劇的五個核心元素—事實(fact)、偶然(accident)、結果(outcome)、驚喜(surprise)與行動(action)—來解讀湯伯利的創作方式。麥金泰爾在訪談中提到,她對這種結構深感興趣,並將其視為繪畫的一種內在機制,讓畫面在即興與計畫之間達到平衡。她的作品經常呈現如舞台布景般的視覺效果,層層疊加不同的空間與視角,使現實與想像交錯於同一畫面中。她進一步指出,這次展覽的部分作品透過傾倒顏料形成流動的條狀視覺效果,如同舞台幕簾,既揭示又隱藏畫面的部分內容,讓觀看者在探索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解讀。這種對戲劇性與偶然性的強調,使她的作品不僅是色彩與材質的交融,更像是一場視覺上的演出。

艾瑪.麥金泰爾,《時光荏苒下的白崖之南》,油彩、亞麻布,203.8×259.4 cm,2024。( © 艾瑪.麥金泰爾,圖片由藝術家、Château Shatto畫廊(洛杉磯)及卓納畫廊(紐約)提供)
艾瑪.麥金泰爾,《時光荏苒下的白崖之南》,油彩、亞麻布,203.8×259.4 cm,2024。( © 艾瑪.麥金泰爾,圖片由藝術家、Château Shatto畫廊(洛杉磯)及卓納畫廊(紐約)提供)

時間.偶然.自主

麥金泰爾的創作過程充滿偶然與直覺,她從顏料的流動開始,讓色彩在畫布上自由擴散、滲透,看似隨機卻蘊含著無限可能。這個初始的階段,既是構圖的起點,也是她與作品之間的第一次對話。在顏料自然流動後,她開始回應畫面中的形態,調整結構、增添層次、勾勒線條,使畫作在「呼應與回應」的過程中逐步成形。

除了傳統油畫顏料,麥金泰爾對各種非常規材料的探索,也讓她的作品展現出獨特的時間性與物質特質。她運用氧化鐵,使畫面在時間推移中逐漸變化,彷彿讓作品「活著」,不再是一個靜態的視覺物件。她也採用氣泡布、萵苣等日常材料,在畫布上印製紋理,讓繪畫與手工藝、家居環境產生聯繫。對她而言,工作室就像一座實驗室,她像鍊金術士一般,不斷試驗材料與技法的轉化,近期更將這種探索延伸至銅版蝕刻,透過金屬腐蝕過程創造獨特的視覺效果。

我對線條和線條的品質,以及可以用線條做些什麼非常感興趣。我喜歡這種感覺——當我拿起畫筆時,我可以透過筆觸喚起歷史,或者喚起某種特定的情感,亦或是單純地讓它成為一種直接的表達。對我來說,繪畫就像是一種研究線條的方式,探索線條的各種可能性,以及它可以引導你去的地方,這一點深深令我著迷。

——艾瑪.麥金泰爾

在麥金泰爾的作品中,藝術史的影響如同潛流,時而明顯,時而隱晦,滲透於筆觸的流動與色彩的堆疊之中。她的畫面看似自由無拘,卻蘊含著來自不同時代的迴響—湯伯利書寫般的筆勢、西格瑪爾.波爾克(Sigmar Polke)對材料的實驗、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那直覺性的色彩運用……,這些元素交錯融合,使她的作品在抽象與敘事之間保持動態的張力。「我對許多藝術家都很感興趣,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影響了我的創作方式。有時候,這種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我對材料的使用方式;但有時候,它只是某種色彩的共鳴,或者一種筆觸上的直覺。」麥金泰爾如此形容自己的創作歷程。

這種視覺記憶的積累,體現在她的工作室之中。牆上總是掛滿來自不同時代與風格的藝術家作品明信片,這些影像圍繞著她的創作空間,成為她日常觀看與思考的一部分。對洛可可風格(Rococo)展現出濃厚的興趣,這點從她的色彩運用、筆觸特質以及對繪畫裝飾性的理解中都可以窺見。或許也正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麥金泰爾畫作中的輕盈與空氣感由何而來。在訪談中,她提到自己特別喜歡洛可可畫家的筆觸方式,尤其是尚-歐諾黑.福拉戈那爾(Jean-Honoré Fragonard)那種「輕盈、流動且充滿生命力」的線條,以及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oucher)柔和且精緻的色彩處理。她形容自己觀看洛可可畫作時,總會被那些細膩的色彩過渡、充滿動感的筆觸所吸引,然而「有時候,某些色彩或細節可能會在我的畫作中留下痕跡,成為一種視覺上的共鳴,但這並不是刻意的,而是一種視覺記憶的自然內化。」

艾瑪.麥金泰爾,《大門與聖壇》,油彩、亞麻布,45.7×51.1 cm,2024。(© 艾瑪.麥金泰爾,圖片由藝術家、Château Shatto畫廊(洛杉磯)及卓納畫廊(紐約)提供)
艾瑪.麥金泰爾,《大門與聖壇》,油彩、亞麻布,45.7×51.1 cm,2024。(© 艾瑪.麥金泰爾,圖片由藝術家、Château Shatto畫廊(洛杉磯)及卓納畫廊(紐約)提供)

繪畫的鍊金術

在麥金泰爾的創作中,明顯可見其對鍊金術的濃厚興趣,這不僅體現在她對材料的選擇上,也體現在她對繪畫的理解上。

鍊金術的精髓在於轉化(transmutation),將物質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並賦予其新的意義和價值。這種轉化的過程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象徵著人類對超越物質世界和追求精神昇華的渴望。鍊金術師們不僅是早期的化學家,他們的工作也充滿了藝術性。他們的實驗紀錄常常以隱喻、象徵和圖像呈現,從而不僅是科學紀錄的一部分,也激發了藝術家以符號、象徵等語彙,表達內在的轉化與靈性的追求。通過物質的淨化與昇華來達到完美,一如藝術家通過材料(如顏料、黏土或文字)將混亂的情感與思想轉化為有形的作品。這種從無序到有序、從平凡到崇高,對未知探索的過程,在兩者中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如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杜勒(Albrecht Dürer),到現代藝術家如恩斯特(Max Ernst)、杜象(Marcel Duchamp),他們或許本身就是煉金術士,或是將鍊金術的隱喻融入作品。近代則有西格瑪爾.波爾克(Sigmar Polke)以各種不穩定的化學材料作畫,讓顏料隨著時間變色、變質,模糊了作品「完成」的界線,讓畫面持續演變,充滿不確定性與生命力。這些藝術家皆以物質的轉化隱喻時間、歷史與存在本身,而麥金泰爾的創作也與此遙相呼應,透過材料的選擇與變化,使繪畫成為一種未竟的、持續發展的實體。

我喜歡畫作擁有自主性的概念,以及畫作在藝術家之外的生命。……我認為鍊金術與繪畫的聯繫在於我們都在工作室裡將泥土轉化為珍貴的東西。

——艾瑪.麥金泰爾

麥金泰爾最具代表性鍊金術元素之一,便是她對氧化鐵(iron oxide)的運用。開始使用氧化鐵的契機,源於對波爾克如何運用非傳統材料的興趣。但她並不是在研究狀態下發現氧化鐵,而是某日在網上偶然找到了一款商業用途的氧化鐵塗料—這種塗料通常被用於人為製造仿舊的金屬表面,例如讓相框或庭院雕像呈現老舊銹蝕的質感。這個偶然的發現,讓她意識到這種材料可以成為繪畫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裝飾性的效果。

艾瑪.麥金泰爾,《小小焰火》,油彩、氧化鐵、亞麻布,203.2×249.6 cm,2024。( © 艾瑪.麥金泰爾,圖片由藝術家、Château Shatto畫廊(洛杉磯)及卓納畫廊(紐約)提供)
艾瑪.麥金泰爾,《小小焰火》,油彩、氧化鐵、亞麻布,203.2×249.6 cm,2024。( © 艾瑪.麥金泰爾,圖片由藝術家、Château Shatto畫廊(洛杉磯)及卓納畫廊(紐約)提供)

氧化鐵的使用方式與傳統顏料截然不同,它需要氧化劑來促進生鏽過程。麥金泰爾描述道:當氧化鐵與氧化劑發生作用時,畫面會不斷變化,顏色從藍灰色逐漸轉變為鏽紅色,這個過程並非完全由她掌控,而是一種由時間與環境推動的現象。麥金泰爾認為:「這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種魔法,即便它不真的是,但某些時候,它的確讓我有那樣的感受—尤其當畫布在我干預之外,自己持續發展、變化時。我很喜歡這種想法—畫作的生命不僅限於我的創作過程,而是能夠繼續在世界上發展自己的形態,甚至可能因為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她進一步解釋道:「如果一件作品最終被擺放在海邊,它的氧化反應可能會更快、更劇烈;而若是在較乾燥的地方,變化可能較為緩慢。」

對麥金泰爾而言,這種無法完全預測的變化性,讓繪畫變得像是「活著的物件」,而非靜態的藝術品。著迷於繪畫的魔法特質,這種帶有神秘性與不確定性的視角,讓她的創作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表達,更是一場持續進行的實驗,使她的畫面在時間的流動中不斷轉化,展現出一種動態的生命力。

持續的有機體

麥金泰爾的藝術創作,是一場關於色彩、線條、材料與時間的探索。她將個人情感、藝術史的積澱,以及對鍊金術的興趣,融入到抽象繪畫之中,創造出獨特而迷人的世界。她的作品並非靜止的,而是持續變化的,畫面在偶然與控制之間不斷對話,顏料與材質在時間中發展出自己的生命。

對她而言,繪畫是一種材料的轉化過程,也是一種超越語言的表達方式。她在工作室中,如同鍊金術士般,不斷試驗不同的材料與技法,讓作品自行生長,形成未竟的視覺語言。這種開放性與不確定性,賦予她的畫作一種神秘性與精神性,使其不只是視覺上的體驗,更是一場關於時間、變化與存在的深層對話。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3月號390期

朱貽安(Yian Chu)( 142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 Default Comments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