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收藏,為理念而生:藏家孫啟越以同志藝術改寫亞洲當代藝術

收藏,為理念而生:藏家孫啟越以同志藝術改寫亞洲當代藝術

近四年來推動兩檔同志議題大展的幕後英雄,正是香港驕陽基金會創辦人孫啟越(Patrick Sun)。他關心LGBTQ的社會議題,長年投入心力,參與推動這類議題的社會運動。
藝術收藏家除了藉由購藏作品,表達對藝術或藝術家的支持外,還能有其他作為嗎?有的,藏家還能積極影響美術館展演,甚至重新梳理美術史、影響當地政府政策,改變社會不公平的現況。2017年臺北當代藝術館(簡稱當代館)「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簡稱「光.合作用」)就是以藝術收藏、展覽推廣為始,為同志議題發生、陸續成就許多事。
「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於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覽現場。(© 驕陽基金會)
「光.合作用II」,亞洲規模最大的同志議題展
以同志議題為聚焦,取名為「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Spectrosynthesis II-Exposure of Tolerance: LGBTQ in Southeast Asia,簡稱「光.合作用 II」)於11月22日,在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ngkok Art & Culture Centre,簡稱BACC)盛大開幕,為亞洲性別平權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這是繼2017年在當代館舉辦「光.合作用」後的第二站,睽違兩年後在東南亞展出。
「光.合作用 II」共有來自15個國家、地區的59位藝術家參展,堪稱是亞洲最大規模的同志議題展,籌措聯繫皆相當不容易,特別是多位藝術家來自對同志議題並不友善的國家,例如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民風尚稱保守的柬埔寨、越南與緬甸等國家也都有藝術家參展,其中更不乏曾參與國際大展者。此外,像臺灣藝術家曾建穎、蘇滙宇、王俊傑、吳耿禎等;菲律賓的大衞.梅達拉(David Medalla)、新加坡的黃漢明(Ming Wong)以及香港的楊嘉輝(Samson Young)都是藝術界的熟面孔,讓展覽的周延性與藝術表現的專業度,都呈現該有的水平與質感。
「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於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覽現場。(© 驕陽基金會)
近四年來推動兩檔同志議題大展的幕後英雄,正是香港驕陽基金會創辦人孫啟越(Patrick Sun)。他關心LGBTQ的社會議題,長年投入心力,參與推動這類議題的社會運動。然而,在他建築事業有成,躋身香港重要藝術收藏家之際,他更持開放態度、大量收藏相關議題作品,包含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及酷兒等性少數群體的藝術創作。身為同志藝術資深收藏家,他在與公眾分享的心情下,不惜奔波請命、出錢出力,克服重重困難,把推動性別平權的理想與使命感一肩挑起,情懷與毅力令人佩服。
香港驕陽基金會創辦人孫啟越(Patrick Sun)。(驕陽基金會提供)
一個渴求多元社會的訊息
原本安排好11月21日到23日,我要到泰國參加 「光.合作用 II」的展覽開幕典禮,但卻因故無法成行。幸運的是,在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咖啡廳,見到風塵僕僕、剛從泰國返臺的孫啟越,聽他分享近年推動同志議題藝術的心情與浮沉。
孫啟越雖然是香港人,但他常來臺北小住,也結交了許多臺灣藝術圈的好朋友如陳贊雲、胡朝聖等,有藝術展演的地方一定有他們身影。昨天北美館舉行的泰國藝術家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狂中之靜」展覽開幕典禮上,他便坐在第一排貴賓保留席間。
驕陽基金會創辦人孫啟越(Patrick Sun,右)與泰國藝術家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左)於「狂中之靜」展覽開幕現場。(簡秀枝提供)
任天晉(Magnus Renfrew)主辦的臺北當代藝博會,他更是舉足輕重的創始顧問。無獨有偶,倫敦泰德美術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亞洲藝術收藏部門也都邀請孫啟越出任委員,一方面補強對亞洲藝術發展的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意識到「同志藝術」在亞洲逐漸蔚為風潮,是故擴大亞洲同志藝術策劃、展覽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
孫啟越這麼多年來一直鎖定目標,收藏作品是只進不出且不屈不撓。他也尋覓公立美術館可能展出其收藏的機會,並且希望透過展覽,走出傳統陰霾,坦蕩地面對社會大眾。繼2017年的首展兩年之後,他將其理念移至到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re,BACC)實現,化不可能為可能,果然亮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
目前向孫啟越表達接續舉辦展覽意願者,除了還在協商階段、不便對外公開的亞洲第三站之外,更包含歐美國家的公立美術館,令人振奮與且期待。對此,孫啟越特別提出兩項說明:第一,驕陽基金會把展覽定位在公共美術館,是希望跨越同溫層,向大眾建構溝通平臺,並不是以躋身美術殿堂為目的;第二,在泰國辦展覽,雖然社會對同志議題相對包容,但不是為了向皈依者傳道 (preaching to the converted),而是希望從包容探討更深層次的歧視:如伴侶權益、工作機會等。
藝術家Cindy Aquino的作品《Bond》。(© 藝術家與驕陽基金會)
「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於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覽現場。(© 驕陽基金會)
泰國位於東南亞中心點,是一個好機會向周邊相對封閉的國家,傳達一個渴求多元社會的訊息。同志藝術在民智尚未全然開放的國家,飽受爭議且備極艱辛。環顧亞洲地區,伊朗是世上少數以死刑來懲罰同性戀行為的國家;在汶萊,同性戀是非法的,並可處以長達10年之監禁或處以40下之鞭刑;緬甸和新加坡一樣,沿襲英國殖民時代的法條,同性戀可被罰款或判刑監禁;而執行伊斯蘭教法的印尼則公開鞭刑。如何讓含藏血涙與掙扎的暗黑現狀,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呈現,走進美術館殿堂,供人賞析,一直是孫啟越的心願。
打從一開始,孫啟越就定位展覽要在亞洲地區的公立美術館。一來,公立美術館的學術正當性,是對同志議題創作藝術家的直接背書;再者透過公立美術館展覽紀錄,將LGBTQ群體的同志議題導入當代美術史正軌,不啻是增益美術發展的多元樣貌與完整性,意義深遠。
環顧整個亞洲的同志議題發展,一路上是滿布荊棘。島國屬性的臺灣因為具備多元文化,長久以來身分認同的思辯、民主自由機制以及年輕世代的崛起,在激盪發酵之下拔得頭籌,率先立法通過兩性婚姻平權法案,成為第一個同志友善國家。因而率先舉辦同志議題的「光合作用」展,似乎不足為奇。於此同時,泰國國會也正審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問題。如果順利過關,將是繼臺灣之後的第二個亞洲兩性婚姻平權國家。此刻「光合作用 II」展覽的接手,更是獨具意義。
「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於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覽現場。(© 驕陽基金會)
當代藝術界一時之選,四件委託製作
同志議題在亞洲逐漸撥雲見日,迎向平權理念廣被社會接受的未來。像是印度在一年前宣布同性性行為不再非法,推翻了該政府於2013年訂定的「377法案」,朝向同志友善國家之列邁進。而近期面臨示威群眾運動威脅的香港,今年也有一則關於同性伴侶福利勝訴的正面消息,同樣令人雀躍。再者,2022年香港可望接棒「同志運動會」,將成為第一個在亞洲主辦的同志運動會。
忖時度勢、敏感有餘的藝術家,當然對同志議題有話要說、有苦衷要渲洩,也讓同志藝術持續創思泉湧,作品也百花齊放。孫啟越觀察,東南亞作為一個融合多樣傳統文化、種族文化信仰的沃土,不同城市和區域的包容度都有差異。如泰國即便是亞洲地區中,對LGBTQ群體接受度相對較高,然而性取向和性別認知的差異,卻很容易在社會中造成緊張關係。這回BACC的展覽可說是煞費苦心。策展人Chatvichai Promadhattavedi帶領的策展團隊與精心挑選的參展藝術家,希望透過藝術作品的呈現,對日漸開放的社會框架、約定俗成的觀念及價值觀如何受到質疑等議題展開對話,作為一種社會發展與轉型的長期追蹤。
本次參與展覽的藝術家回應時事,並和觀眾近距離對話。對話的意義並不侷限於LGBTQ群體本身,更是面對充滿好奇的普羅大眾。展覽探討藝術帶來的自由,表達出性別認同,以及面對「正常化」過程中的人性掙扎。如何捍衛人權,以及在朋輩中獲取尊重,成為展中饒富深意之處。
印度藝術家Balbir Krishan的作品《Before 377》(左)與《Before 377》(右)。(© 藝術家與驕陽基金會)
綜觀這次展覽,其中有22位是接地氣的泰國籍藝術家,其他藝術家的質量也均受肯定、代表性十足。而四件委託創作作品更是特別吸睛。例如,針對推翻了2013年的「377條法案」一事,印度藝術家Balbir Krishan創作了兩幅油畫,反映出印度廢除男同性戀性行為違法的「377條法案」前後差異的對照。又如,泰國藝術家賈凱.西利布特(Jakkai Siributr),展出三幅2公尺寬的大型編織組成的藝術裝置,將同志們青春期的痛苦定格。另一幅作品《Quilt Project》,幾何圖形是以粉紅三角形呈現,這個昔日被納粹組織用以標記和羞辱同志戀者的粉紅色三角形,現今藝術家將符號意義移轉成為同性戀群體「引以為傲」的符號。作為編織藝術的先軀,馬來西亞藝術家安妮沙末(Anne Samat)的《Conundrum Ka Sorga (To Heaven)》是其集合自身各創作系列的大作。3公尺長彩虹色編織長袍的標誌性雌雄同體雕像,揭示藝術家對「理想形式」的長期關注,以及對群體展現浴火重生的期待。藝術家阿林.朗姜(Arin Rungjang),曾代表泰國參加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次創作了《歡迎來到我的世界》(Welcome to my world)五頻道錄像裝置,該作品靈感來自其童年經驗。他曾對跨性別者有過迷思,而這樣的迷思如影隨形地跟了他大半生,他將親身經歷轉化成作品,而偌大銀幕彷彿是現實的逼視。
阿林.朗姜(Arin Rungjang)的作品《歡迎來到我的世界》(Welcome to my world)。(© 藝術家與驕陽基金會)
「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於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覽現場。(© 驕陽基金會)
菲律賓藝術家大衞.梅達拉的作品《A Stitch in Time》,是孫啟越挖掘發現的醇美愛情故事。藝術家以詩文致前任愛侶,一針一線一血淚,縫出當愛已成往事的悽涼。1974年他的作品曾在倫敦展出,極受好評。這回坐著輪椅的藝術家再次以大型裝置藝術,緬懷這份感情,也廣邀群眾參與手縫手帕、絲巾、名片等,應有盡有。
菲律賓藝術家大衞.梅達拉的作品《A Stitch in Time》。(© 藝術家與驕陽基金會)
這次大展,還有個令人傷感的一隅,那是早凋的中國藝術家任航(1987-2017)。他兩年前因憂鬱症輕生,是藝術界不忍回首的創慟。這回展覽精選任航六幅遺作參展,把一生多才多藝,能寫詩作詞、拍攝前衞影像的任航重新找回來,共感他的孤獨、壓抑、掙扎與對抗。任航奔放唯美的兩性議題作品,留下天妒英才的最佳印記,觀者面對遺作,惆悵悲憫情緒揮之不去。
當代藝術界一時之選的藝術家,擁抱同志議題上的多元化與自由度,在深入探討LGBTQ群體的悲喜哀歡,以不同的創作語彙與面貌,共譜同志藝術創作史上的繽紛與絢爛,足讓觀者品評再三、留連忘返。這回「光合作用 II」再次為同志議題挑戰周遭生態,作出實驗性的嘗試,並成為東南亞、甚至亞洲地區平權的試金石,期許一個同志議題,真正得以解放與自由的未來。
中國藝術家任航的作品《無題》。(© 藝術家與驕陽基金會)
中國藝術家張漢明的作品《煙火》。(© 藝術家與驕陽基金會)
收藏,是為了理念而生
然而就市場的角度來看,同志議題作品相當冷門,還不為一般大眾所熟悉,更不要說被廣泛收藏。孫啟越長期斥資收藏這類價格難以成長、不易轉售的作品,當許多收藏海外華人藝術或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藏家期待市場價格飆升、隨時可以送拍賣、落袋為安之際,他的想法和作法卻是十分不一樣。
與孫啟越坐在北美館中庭廣場,一起啜飲著黒咖啡之際,我忍不住直接提問:「身為藝術收藏家,臺灣有許多收藏家進出拍賣市場,隨便一幅常玉、趙無極的藝術作品,都是『億』來『億』去,買賣之間的差價可觀,每年拍場交易數字快速跳升,你不羨慕嗎?」「不羨慕,一點都不羨慕。我收藏藝術作品,從來沒有考慮到作品會不會漲價,作品再出售容不容易的問題,也從來沒有拍賣公司人員跟我徵件過!」孫啟越不假思索地回答。
「人家說,沒有被拍賣公司徵件,表示你不是重要收藏家,你不在乎?」當我追問,他表示完全不在乎,並強調「每一個人關心的議題不一樣,希望呈現的生命視角也不同。」
「像您這樣只進不出的收藏模式,又要在公立美術館作展覽,所費不貲。驕陽基金會如何準備資源與預算?」面對這個直接的問題,孫啟越展現出的是為理想始終如一,「不敢算支出,我刻意不問花費金額,只是不斷往基金會丟錢,丟多少?我沒有數字,還要丟多久?我也沒有預設立場。看到合適的同志議題作品,還是沒有間斷地購藏,甚至為展覽進行委製新作。」他帶著大智若愚的霸氣,繼續孜矻前進。
「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於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覽現場。(© 驕陽基金會)
「光.合作用 II——包容關注:東南亞同志議題展」於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展覽現場。(© 驕陽基金會)
印度藝術家Sunil Gupta的作品《The New Pre-Raphaelites #5》。(© 藝術家與驕陽基金會)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7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