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6「台北美術獎」快報

2016「台北美術獎」快報

做為台灣當代藝術圈中,青年藝術家展現創作能量舞台的年度盛事:2016「台北美術獎」於23日發表最終得獎名單,延…
做為台灣當代藝術圈中,青年藝術家展現創作能量舞台的年度盛事:2016「台北美術獎」於23日發表最終得獎名單,延續上一屆以平面媒材為首獎的前例,本屆由藝術家黨若洪的繪畫創作「尋源問道-小神仙」系列獲得首獎。此外,亦選出優選獎五名:劉致宏、簡志峰、陳呈毓、陳依純、杜珮詩,入選獎則有許喬彥、陳泓綸、王佩瑄、王鼎曄、莊培鑫與魏澤。而本屆台北美術獎特別增加觀眾票選「人氣獎」,則由陳依純作品《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獲得。
「台北美術獎」展場一景,圖為黨若洪作品。©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美術獎」展場一景,圖為許喬彥作品。©台北市立美術館
本屆評審團主席林宏璋表示,本次首獎得主黨若洪援引義大利「超前衛」以及美國新表現主義的手法,拼湊出個人文化背景中所觸及的各種東西方神祗意象,其中亦融入了些許個人過去因身體問題到處求神問卜的特殊體驗。面對當代眼花撩亂的藝術媒材,與其衍生出的美學政治,黨若洪最終還是選擇所謂「最傳統」的繪畫,做為個人迄今觸及文化意象的重組基底與生命經驗表述的最終媒介。林宏璋進一步表示,這次的結果,其實也希望引導觀者重新思考「繪畫」這個可能是目前最古老的媒材,與其未來做為當代藝術媒材的各種可能性。回到最原點思考,也可重新探討藝術作品做為創作者傳遞美感經驗與個人思維載體的本質為何?
「台北美術獎」展場一景,圖為莊培鑫作品。©台北市立美術館
根據本次其他參展創作者的論述與作品展陳狀況,王鼎曄在作品《若林純子》中將日治台灣、中國與滿洲國之間複雜的糾葛歷史,透過一名日裔女性若林純子(王玲)的家庭成員參與,將大型的東亞歷史敘事壓縮成反映時代縮影的家族史寫作,試圖呈現以藝術為介入途徑的台灣史主體性參照。另一件帶有參與式創作意味的則是王珮瑄的《星晨之作:世界中心的異外想像》,該作始於香港,透過與當地的「移動者」、「外來者」的接觸,將訪談內容、文件、裝置與現成物,交織出各地相對邊緣者的對話網絡。另外,獲得優選獎的陳呈毓,則在其作品「墜毀系列」中,將飛機墜毀、材料回收、富士康員工跳樓等事件,以「墜落」的抽象意念一以貫之,探討當代資本主義運作下的各種社會現象。除此之外,具有獨特詩意的個人感懷性創作亦是本屆作品的特色之一,莊培鑫的《旅行目的不明確》以藝術家於冰島旅行中看見當地的隕石坑為發想,以雕塑、檔案影像以及發熱器等現成物,試圖建構出一顆隕石由外太空最終撞擊至地球表面的經歷,隱喻持續找尋行進方向的人生過程,充滿公路電影式的流浪詩意。
「台北美術獎」展場一景,圖為王佩瑄作品。©台北市立美術館
綜合以上觀察與討論,本次「台北美術獎」所展出的作品中,不乏涉及各種檔案、社會議題與個人經驗式的創作主題,而這些藝術家皆擅長將累積到一定能量的歷史主題、當下的社會狀態或自我追尋的探索歷程,從中擷取某種切片組合成自我的美學基礎,試圖在某種「片段的重組狀態」中,將其凝結成一種嶄新樣貌,而這恰巧也考驗藝術家美學品味的基礎呈現,強調創作者將議題與生命經驗轉化為創作元素的內化過程。
陳飛豪( 113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