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以《美國人》改變20世紀攝影史,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逝世

以《美國人》改變20世紀攝影史,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逝世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美國影像創作者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周一於加拿大新斯科舍逝世,享壽94歲。他用35mm萊卡鏡頭拍下戰後1950年代的社會影像,跳脫固有的紀實攝影形式,以簡約卻情感濃烈的影像語言,表現出人群心理上的疏離、失序及歇斯底里。其《美國人》攝影集不僅影響後世的攝影發展, 在政治、文化史上也具有劃時代意義。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美國影像創作者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周一於加拿大新斯科舍逝世,享壽94歲。其攝影集《美國人》(The Americans)不僅影響後世的攝影發展, 在政治、文化史上也具有劃時代意義。而後期更有日記式的影像創作、實驗電影與紀錄片,啟發了傑夫・沃爾(Jeff Wall)、瑪莉・埃倫・馬克(Mary Ellen Mark)及愛德華・魯沙(Ed Ruscha)等創作者。他曾言:「當人們觀看我的畫面,我希望他們覺得像是重複讀一首詩的某一行。」(When people look at my pictures I want them to feel the way they do when they want to read a line of a poem twice.)
法蘭克和萊斯里(Robert Frank & Alfred Leslie),《巴黎》(Paris),1949-1952。(©Robert Frank )
身為猶太後裔的法蘭克在瑞士出生,於蘇黎士學習攝影,1947年赴美國紐約,並為《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雜誌拍攝。也許是厭倦商業攝影的拘束,他在1955年運用古根漢基金會的獎助經費,開始了為期二年的美國公路之旅,用35mm萊卡鏡頭拍下戰後1950年代的社會影像。法蘭克跳脫固有的紀實攝影形式,彷彿局外人一般,帶有旁觀者的冷靜犀利,以簡約卻情感濃烈的影像語言,表現出人群心理上的疏離、失序及歇斯底里。他在這趟旅行中拍攝的底片多達28,000張,最終挑選83幅作品集結成《美國人》攝影集。《在路上》(On the Road)作者,即「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為《美國人》撰寫導言,並稱讚法蘭克是「手持相機、舉起抓拍,從美國內裡直接吮吸出一首哀愁詩歌,銘寫於底片上。」
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底特律》(Detroit),選自《美國人》攝影集。(©Robert Frank )
《美國人》攝影集的問世後,在美國社會引發熱烈討論及迴響。其攝影手法的特殊及別出心裁,令此書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但在成為鎂光燈焦點的此刻,法蘭克卻選擇收起相機,轉身投入影片的拍攝,1959年完成處女作《摘我的雛菊》(Pull My Daisy),1996年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將其收錄為永久典藏。《摘我的雛菊》是他與作家凱魯亞克、畫家阿爾弗雷德.萊斯里(Alfred Leslie)等人的集體合作,為「垮掉的一代」立下一種風格態度,法蘭克從紀實攝影之中脫穎,影像在作家凱魯亞克的口白中,展現出搖擺在未來的不確定性中,放縱自由及帶嬉鬧感的浪蕩詩意。而後法蘭克亦拍攝《我和弟弟》(Me and My Brother)與《一小時》(One Hour)等數十部影像,其中不乏1950和1960年代新美國電影的經典。1970年代,他在睽違數十年後發表第二本攝影集《手中的線》(The Lines of My Hand),定視為一種「影像式自傳」,呈現新的自我闡述之視覺語言。
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我和弟弟》(Me and My Brother),片長91分鐘,1965-1968。(©Robert Frank)
2015年,德國弗柯望博物館舉辦「Robert Frank:Books and Films,1947-2014」攝影家回顧展,跳脫一般攝影展的陳設及輸出方式,展覽特意以捲筒印刷機,將作品印刷在價格低廉的新聞紙上,完成後直接貼牆展陳。法蘭克自述:「便宜、快速又骯髒,這就是我喜歡的!」而這展示靈感來自每日報紙,事件彷彿在快速印刷及發行之下被消耗遺忘,正好與攝影追求的「永恆」形成強烈對比。回顧展計畫在德國、奧地利、美國、瑞士與日本等30個國家、50 個城市展出,深受外界關注。
Nicolas Humbert在1990年拍攝的《Step across the border》,片中說話者為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

法蘭克和萊斯里(Robert Frank & Alfred Leslie),《摘我的雛菊》(Pull My Daisy),片長27分鐘,1959。(©Robert Frank )
「真實位於紀錄和虛構之間,這是我試圖呈現的。在某個時刻為真的事物,在下一刻變成想像的。你相信此刻所見的事物,下一刻,你不再相信它。」他的自白及真實面對,為美國歷史上的不羈歲月帶來見證,成就20世紀攝影史中的經典一頁。
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周一於加拿大新斯科舍逝世,享壽94歲。圖片來自2015年蘿拉・伊瑟瑞爾 (Laura Israel)拍攝的《法蘭克不眨眼》。(©Lisa Rinzler,Grasshopper Film)
延伸閱讀:親密的混亂:羅伯特・法蘭克「異者的凝視」
ARTouch編輯部( 170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