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開始的赫爾辛基設計週(Helsinki Design Week)是北歐國家最大的設計節,在每年9月為期11天中,全赫爾辛基有超過200場的活動,主題涵蓋了建築、服裝設計、城市規劃、工業設計、永續發展等等。
在芬蘭這樣的活動並不會只考慮到成人的需求,主辦單位於活動期間同時舉辦了赫爾辛基兒童設計週,為孩子提供多元的設計創意活動,每天都有不同主題的工作坊,週末更有全天候的兒童藝術祭,內容豐富的程度和大人相比毫不遜色。
例如在赫爾辛基城市博物館就舉行了STEAM及未來交通工具的設計工作坊,而在赫爾辛基市政廳裡則展出了由兒童建築學校Arkki school的孩子們設計的城市規劃作品。

Arkki school的學生作品展覽「Changing City」
市政廳的另外一邊則在進行「兒童城市計畫實驗」,由一位小學老師帶著她班上六年級的學生參加,他們這整個禮拜都不進學校上課,上午到赫爾辛基市區進行踏查研究,下午則進到市政廳創作,要用五天的時間完成孩子自己的城市規劃地圖,這個活動由一位行動藝術家及一位城市地理學家規劃,這正是在實施芬蘭新課綱中最重要的跨領域現象本位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強調學習須以真實的情境,深入情境脈絡,整合許多領域才能夠整體理解甚至解決問題。此外,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參與其中,和專家社群一同工作,同時能夠分析與善用訊息、資料與知識,在實作體驗中深度學習。

正在繪製城市規劃地圖的小學生們
而兒童設計週最後的重頭戲就是週末在廢棄發電廠轉型的文化中心Kattilahalli辦理的大型兒童藝術祭,活動內容五花八門,結合了許多不同的當地博物館與教育機構,舉辦一個個的工作坊,適合各種不同年齡層的孩子。

廢棄發電廠轉型的文化中心Kattilahalli
戶外場地佈置成魔法森林遊樂場,場地的裝飾是在前一週的週間活動帶孩子一起完成的。

色彩繽紛的遊戲場佈置
戶外遊戲場最受歡迎的是交通安全體驗區,孩子穿戴上用紙箱彩繪的車廂,在用粉筆彩繪的道路上前進,一路上必須遵守交通安全指示和號誌燈,才能順利抵達終點。如此有創意的構思,難怪吸引孩子們大排長龍。

有趣的交通安全體驗
室內的活動也是精彩萬分,提供各式各樣的選擇,有集體共創的巨型燈籠製作、面具彩繪、編織藝術 、科學實驗 、外太空情境體能運動場、船艙設計、樂高建築、用豌豆製作三維結構、用糖果蓋建築等等。

Ryijy編織藝術

調色實驗&用豌豆製作三維結構
其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巨型燈籠集體共創工作坊,孩子們用CD盒和各式廢棄的塑膠包裝容器裁剪造型,黏貼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製作成色彩鮮豔的發光作品,然後現場的工作人員會將孩子的作品懸掛在一個大型的方形裝置中,組合成一個巨型的五彩燈籠。

用各式廢棄物製作燈籠的一部分

集體共創–巨型燈籠
這個共創的設計靈感是源自於中東地區的金屬燭台與燈籠藝術,中東地區原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但發展了數千年的歷史文明和技術工藝傳統,如今卻被戰爭無情摧毀,而作品上無數個小洞正同時象徵了迫害敘利亞家園的數十萬個彈孔。
藝術家希望透過此共創讓大家增進對難民背景與文化的了解,並加以同理,消除對難民的刻板印象,減少目前一些芬蘭民眾因為尋求庇護者的增加而產生的負面反應。將大眾關心的社會議題融入藝術,也再度印證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及可發揮的高度影響力。
為兒童舉辦的設計週活動是如此多元,豐富有趣又別具意義,令人開始期待2019年將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赫爾辛基設計週,又會有什麼讓人意想不到的創意呢?
芬紛聊天:芬蘭逐夢上學路

2018年,一家三口為了追求夢想遠赴芬蘭求學,開始北歐生活與教育觀察的紀錄。2023年,我們離開了旅居四年多的芬蘭,再次開啟另一段冒險:在義大利德語區南蒂羅爾Südtirol展開全新的生活。
原為台灣小學老師的媽媽,和女兒一起體驗不一樣的教育,對教育有了更多想像,相信教育會讓孩子擁有無限可能!
想更認識我們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