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青銅等器物一直是中國文物收藏的重點項目,從1995、1998、2000年等歷屆「清翫雅集」收藏展,可以看到清翫會員們在這個領域中驚人的收藏實力。而在「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中,器物類別的規模更勝以往,不但品質提高,項目更持續擴張,涵蓋了成系列的掐絲琺瑯、漆器、鎏金佛像等作品,面向更為多元。

瑩九企業董事長李明德加入清翫已有16年,收藏既廣且精,當中又以陶瓷收藏最為人所稱道,各種高古陶瓷典型器類、宋代名窯、元代青花、明清官窯等收藏蔚然大觀,因此2000年清翫千禧年收藏展時,李明德就被委以陶瓷器類別的規劃重任。今年適逢「清翫雅集」成立20週年,理事長潘文華又再度請託其出任器物類召集人。李明德為人謙虛,雖對古器物相關知識學養深厚,然而平素行事相當低調甚少接受採訪。藉著今回展覽的機會,《典藏.古美術》特別邀請他為讀者們介紹清翫雅集20週年收藏展的策劃過程,並談談清翫的發展概況。
Q:即將舉辦的清翫雅集收藏展共分為器物、珍玩、書畫、油畫四大主題,可否請您先談談此回展覽器物部分的規模與內容?您如何規劃這個展覽?
十多年沒接受訪問了,但是理事長交待20年展一定要為清翫接受訪問,20年這頂帽子還真的挺大的。(笑)這次展覽距離上回千禧年特展已經過12年。在這12年之間,會員收藏不管質、量都有相當大的成長,遠超過原先預期,因此展覽規模不斷擴張,最後幾乎達到預估的兩倍。
整體規劃前,我首先考慮的是展陳問題,因此多次到臺北史博館考察展場,估算展出件數,並預先規範展件大小。上回展覽器物部分主要是陶瓷器、銅器,然而這幾年我發現會員們在其他項目方面也有飛躍式的成長,特別是漆器、掐絲琺瑯、佛像等更是精彩,因此在這次展覽中特別規劃了這五項類別展出。 陶瓷的部分共展出79件唐代至清乾隆的各種典型器,早期的包括唐代陶塑、宋代官窯及宋代各大民窯的代表作品。元代則以元青花為主,明清官窯也是各種品類盡量兼顧。佛像共23件,以金銅佛像為主,包含早期漢式造像的大作,後搭配明清宮廷造像、西藏造像及蒙古造像。各式官造的、區域性的作品相互搭配,相當精彩。漆器部分共15件,以剔黑與剔紅漆器為主,宋、元三件,帶款的明清宮廷漆器12件,包含剔紅加飾螺鈿、紫砂外飾剔紅等比較特殊的作品。琺瑯器部分為15件,均為明清宮廷器物,有掐絲琺瑯器及銅胎與金胎畫琺瑯器等。最後是銅器共33件,從商周至西漢各個不同種類、紋飾、器形之酒器、水器、食器等,雜以鎏金、錯金銀等工藝,美不勝收。總計會出版166件,不過由於受到場地限制,會在其中再精選約三分之一展出。
Q:清翫會員各個來頭不小,收藏領域遼闊,各有專精,您策展時如何取捨?選件標準為何?
這次因為有策劃這個展覽,所以前一陣子碰到J. J. Lally就順便邀他來看,他說「你負責這個啊,那你會很累喔」。(笑)說真的,還真的像他所說挺累的。這個展從今年初就開始籌備了,時間很長,但是因為是我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也忙得挺開心的。
這次是20年展,算是大展,出來的東西不能漏氣,遇到有取捨的問題時,標準就是誰的最好就用誰的。因為這是團體展,展件都不具名,所以就儘量挑精品,另外除非很重要,否則有展過基本上就不展了。
團體的展覽,需要互相幫忙,互相取捨。2000年我也擔任瓷器部分,這次我又負責器物,已經有了經驗,加上會員們都是老朋友了嘛,都能相互體諒,打個招呼就很好說話,加上那麼久沒展了,大家的配合度也很好,也都接受我不斷換東西調整。所以也沒遇到什麼困難,只是有時會友東西不想拿出來就要去求,每個人個性不一樣,有的人比較保守,這樣就要去拜託,有時候就要靠交情啦。
Q:這次策劃展覽希望帶給觀眾什麼觀念?您的主要概念為何?
我這次比較偏宮廷用器,主要展出的大部分都是官造器,官窯瓷器那就不用說了,漆器除了兩件宋元的,其他都是官造,都是果園廠的官器,清代的幾件也都帶乾隆款。掐絲琺瑯也全部都來自宮廷,其中還包括銅胎畫琺瑯。料胎畫琺瑯放在瓷器這邊,它們工藝方面是連通的,與官窯搭配就很和諧合理。這些東西都是官方的都有款,主要是想呈現給觀眾官造器物的優雅細膩,以及不同材質器物的共通性,還有宮廷匠師們以各種工藝技術發揮的巧思與變化。另一方面,這樣安排展場看起來也比較熱鬧,面向多才不會單調。

我原本還想要勾勒一個較完整的中國藝術史輪廓,目前展件銅器時代較早,是晚商到西漢,瓷器及其他工藝品是隋唐宋元明清,中間如果能補上南北朝石雕,時代感就很連續,而且這部分會員們的收藏也很強,徵件很容易。但是考慮到展場空間不足,如果只補一兩件又很奇怪,最後只好割愛,算是本次策展的小小遺憾。
其實由於不斷看到會員們的好東西,所以一直還有很多想調整,但是看到負責執行的鴻禧團隊都快忙翻了,也不好意思再改來改去。另外這次的撰稿人也都是一時之選,耿寶昌、蘇玫瑰、朱鳳瀚、史彬士等幾位先生為圖錄寫了很好的導覽文章,十分感謝他們,相信可以給觀眾較完整的背景知識。
Q:距離上次收藏展已過了12年,您覺得在這段期間,清翫會員們的收藏有了什麼樣的變化或成長?
以前幾屆也有很好的展品,但這次是全部都很好,又多又整齊。以前策展會想「這東西可不可以讓他上?」現在是考慮「這東西可以下嗎?」
由於會員們關係很緊密,很多人的家我以前就去過了,這次為了展覽又一一拜訪,結果真的令人很驚訝。我發現12年來每個會員的成熟度都更高了,眼光更精更好,而且收藏領域變得更加寬廣。例如以收藏字畫為主的會友,增加了陶瓷的品類;而以收藏陶瓷為主的會友,則開始入藏佛像與字畫等等。可以感覺到12年來會員的收藏是往橫的方面擴展,除了對原本的收藏做了去蕪存菁的調整,同時本著長期以來累積的收藏知識與經驗,跨入其他的藝術領域,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想當初加入清翫時,印象中會友們的收藏比較單一,藏品的重疊性比較少,與自身收藏屬性相同的會友不多,因而在以學習為主的交流中,可以互相討論的對象相對較少。而現在會友們的收藏領域變寬廣之後,藏品重疊性更高,會友之間更可互相討論及交換收藏心得,讓會員們的交流更緊密。像這次會員們都無私地開放私人收藏空間供我選件,我也因而成長不少。
過去的三個展,時間間隔比較短;這次已過了12年,累積了很久,會員收藏質量都更好了,還有非常多東西沒出來,總量大約只出十分之一,精品大概只出來三分之一而已,所以類似品質的展覽,現在可以馬上再辦一個,而且完全不重覆。

Q:您剛剛提到不少會員間的互動,能否再談一談平時交流切磋的形式?作為一個收藏家,您認為加入清翫後主要有什麼收穫?
我們每個月都有聚會,以前聚會吃飯還會拿收藏去秀一下,大家互相觀摩,現在東西太貴,拿到吃飯的地方太不安全,已經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從前香港的「敏求精舍」有自己的會館,比較方便,我們沒有固定的場所,只好去彼此家中觀摩。
大團體一定會有小團體,收藏同一項目的會員自然會關係比較緊密,有時要買東西也會先相互詢問一下。會友買完東西,雖然不一定會對外公開,但內部大都會互相公開,所以大致也能掌握彼此的收藏。我自己也算玩比較廣一點,也入會16年多,所以跟會友們都蠻熟的,大家各有專長,很多同好與學習對象,相互切磋、互相影響,自然面向就廣了。
我最近開始學書法,就是何國慶那邊的主任介紹的老師,我蠻喜歡去那邊的,我自己書畫收的比較少,到那邊可以看很多東西,去林百里那也可以看好字畫。看多好東西很容易學習,好東西自己會說話,實物會告訴你更多。一個人收的有限,入會後可以看很多好東西,學習更快。由於會員們的收藏都達水準,外界的評價也不錯,到各處參訪都能受到尊重,也可以上手許多公私收藏的名品,這算是收藏另一個價值,清翫對我的影響很正面,進步很多。
Q:臺灣一直是中國文物收藏的重鎮,回顧過去20年,您認為清翫雅集對中國文物收藏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這20年來可說是天時地利,由於台灣經濟比中國大陸先起來,這段時間大家都很有機會收到好東西。像我們最早期是希望能買一件跟故宮一樣的東西,買到就很開心,後來野心越來越大,開始想要買一件故宮沒有的,這樣更得意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有這個20年的機會,再來一個20年,這種機會沒了,東西已經太貴了,現在已不容易收了。
這段期間清翫產生了什麼影響我不敢講,世界上還有很多好的收藏家與團體,相互間都有產生一些影響力。但是我想清翫多少對華人收藏世界有些示範的作用,因為清翫會員大多是以收藏為目的,不是投資,所以很多東西放了二、三十年都還在,主要是喜歡,不是以投資觀念去思考。收藏了好東西,可以看、可以跟人家聊,真的蠻開心的,不是什麼錢的問題。其實因為喜歡而去研究,然後去追求精品、名品、孤品,好好珍藏,結果增值性反而超出想像。

Q:目前文物市場行情愈走愈高,清翫會員們的收藏方向或策略未來是否會有所改變?
近年中國的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確產生了巨大變化,價格越來越高,因此收藏高品質的文物變得相對困難。以前我只想東西要保值,哪裡知道會漲成這樣,要是早知道會這樣,大家生意都不作,都去買東西了。(笑)
雖然說東西不好買了,不過在這次展覽集件過程裡,我發現會員們的收藏並未受到影響,而且更多更好了。臺灣收藏經驗比較多,直到目前來看,臺灣、香港還是相對成熟很多。現在拍場好像舉不過人家,其實並不一定真的是舉不過,只是在比較理智成熟思考之下去慢慢進行。用合理價錢去買到好東西,才值得驕傲,人家才會幫你拍手。有經驗就會有優勢,沒炒的就去買,炒過頭就停。我們不是在完全的劣勢,收久了的確會比較保守;但是收久了,自己的量很大,市場拉抬價格我們當然就不怕,只是站在收藏的角度看,就沒那麼好玩了。
文物一直漲價也讓會員們都更有信心、更敢買。收藏的時間久、範圍寬,就有更多經驗與信心。像我以前要問很多人才敢買,現在自己判斷就可以進場,好東西看多了,信心加強,判斷更容易。會員們質量都精,看過會友的好東西,也會想買更好的,這是在團體中很好的互動,人會比較,未來想必大家的觸角都會更寬廣。
純釉,深邃的青:耀州窯與汝窯物語
宋代是中國瓷壇百花爭豔、名品迭出的時代。宋瓷是崇尚素雅平淡、捨棄刻意雕琢的美學觀之體現,清麗秀雅的藝術風格為後世所推崇。有「千金易得,宋瓷難求」之說,正是宋瓷珍貴之體現。

《汝窯洗》造型端莊,釉層勻淨,晶瑩蘊潤,有含蓄之美,高雅素淨的藝術效果,彌足珍貴,體現出宋人獨有的的審美情趣。

五代耀州窯《刻蓮花紋雙流執壺》工藝精良,刻花刀法犀利,呈浮雕狀,立體感強,肩置雙流,形制別致,較為少見。(摘自耿寶昌〈雅器天成:清翫雅集珍藏陶瓷器掇英〉,收錄於《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器物》圖錄,2012)
五彩秋嬉:雍正的荷塘清趣
五彩是明清時期重要的彩瓷品種之一,明代嘉靖、萬曆時期盛燒,以嘉靖五彩最負盛名,以色彩絢麗多姿,畫意活潑自然取勝。

清代康雍乾時期國力強盛,瓷器生產達到巔峰時期,製瓷水準高超。康熙五十四年江西按察史劉廷璣在《在園雜誌》記有「至國朝御窯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規模,造作精巧……」。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康熙朝:「單彩、三彩、五彩等瓷均盛於此時。質細而色耀,釉備而畫工,稱之盡善盡美,實無愧色也」。(摘自耿寶昌〈雅器天成:清翫雅集珍藏陶瓷器掇英〉,收錄於《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器物》圖錄,2012)
恰似御氣彩斑斕:驚豔景泰藍
蒙元時期,阿拉伯琺瑯器工匠來到中國並帶來了生產琺瑯器的原料和技藝,中國拉開了琺瑯藝術製作的序幕,並逐漸融合本土藝術及審美趣味。

明代景泰時期,掐絲琺瑯工藝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其精緻的用料和複雜的工藝令人驚嘆。因其器常飾有藍色釉料,又稱「景泰藍」。「景泰藍」也成為了掐絲琺瑯的俗稱。

《掐絲琺瑯番托八寶紋執壺》,造型也源於藏族地區的器物,八寶紋和蓮花紋相組合的圖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將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與內地發達的琺瑯工藝完美和諧地統一,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歷史見證。(摘自耿寶昌〈質樸無華的中國古代琺瑯器:清翫雅集珍藏琺瑯器精華〉,收錄於《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器物》圖錄,2012)
千層挑剔,驕傲的紅:金絲嵌螺鈿鏤出乾隆之尊
18世紀是雕漆工藝最後的黃金期。宮廷御用漆器多由蘇州織造製作,從器形、紋飾、落款方式等均由造辦處指揮,乾隆皇帝本人經常提出設計要求。乾隆朝雕器工藝突出在於刀法之精細,形式之豐富,使用範圍之廣泛及品種之全面。

清乾隆《剔紅嵌螺鈿仕女花卉紋琮式瓶》,用雕漆和螺鈿兩種工藝製作。此方瓶以朱漆開光,開光內相間飾仕女及花鳥紋。開光邊框髹黑漆,以螺鈿鑲嵌花草紋,邊沿飾金絲及螺鈿小串花。精緻的螺鈿和六方錦地相互輝映,令開光紋飾更為突出,匠心獨運,體現了雕漆工匠多才多藝的特質。(摘自蘇玫瑰〈品味珍藏:雕漆〉,收錄於《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器物》圖錄,2012)
札那巴札爾的注目:稀世鎏金四臂觀音綻光芒
此次精選的佛像作品,其歷史性與圖像風格多方呈現,意在展現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精華時期的面貌,而非各個時期序列式的發展軌跡。

蒙古佛像造像的高峰期在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起因於當時最重要的宗教領袖札那巴札爾(Zanabazar,1635~1723)對蒙古藏傳佛教的貢獻與藝術的提倡。他早年改宗為當時藏傳佛教中勢力逐漸龐大的格魯派。此次作品中一尊代表蒙古佛教風格的佛像是《四臂觀音坐像》,它是由札那巴札爾所屬的作坊所出,風格與烏蘭巴托的藝術博物館館藏的一件《阿彌陀佛像》很近似。(摘自史彬士〈佛教造像〉,收錄於《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器物》圖錄,2012)
靈動以獸面,莊重以銅魂:西周三足鼎不朽的神祕力量

商周青銅器藝術之美,最集中地表現為,在每一件堪稱為藝術精品的青銅容器上,都展現了一種從表面上,從概念上看似有矛盾,但又被高度地和諧在一起的兩種要素,即在造型基調上呈現的肅穆、莊重的氣質與同一器體在設計上洋溢出來的活潑、靈動的風格。正是這樣的兩種因素,被自然地、巧妙地融合為一體,使商周青銅器因而具有無窮的韻味。(摘自朱鳳瀚〈莊重與靈動的和諧:談商周青銅器的造型特徵〉,收錄於《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器物》圖錄,2012)
文圖引自《典藏.古美術》241期〈專訪李明德|器物類召集人:見證劃時代收藏新器度〉,作者:曾裕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