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搶救珍本古籍大作戰──國家圖書館特藏的曲折史

搶救珍本古籍大作戰──國家圖書館特藏的曲折史

A Great Battle to Salvage Rare Ancient Books - Complicated History Behind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s Special Collection

國家圖書館職司國家文獻典藏,自1933年開始,歷經抗戰、西遷、復員、遷臺、復館、興建南館,九十載歲月一路走來,篳路藍縷。中日戰爭爆發後,江南一帶數百年來累積之藏書樓深受戰火影響往往迫於生計,不得已售書易米,大批珍本秘籍開始大量流向上海古書店,並逐步散往北京舊書肆。一群素日即關注古書流通的目錄版本學家們,日夜焦急,憂慮不堪,多次密商解方,最後決定呼籲政府迅速籌款「要以國家的力量來『搶救』民族的文獻」。

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職司國家文獻典藏,自1933年4月21日在南京成立籌備處開始,歷經抗戰、西遷、復員、遷臺、復館、興建南館,從草創初期的慘淡經營到如今的巍然屹立,九十載歲月一路走來,篳路藍縷,歷經雨雪風霜而日益茁壯。

1928年5月,教育部前身「大學院」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會中決定於全國施政中樞的首都籌設「國立中央圖書館」,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文化庫藏,並為各地方圖書館的示範。1933年4月,教育部任命留德之圖書館學專家蔣復璁(1898-1990)擔任籌備處主任。蔣先生出身江南藏書世家,精通目錄版本之學,在其主持之下,籌備初期多管齊下,積極徵集館藏,並致力於善本古籍的蒐羅。

籌備時期.特藏淵源

籌備伊始,教育部撥發遜清教育部所藏重要圖書4萬6千餘冊、滿文書籍500餘冊,以及一批清順治至光緒間歷代殿試策千餘本,由此奠定館藏基礎。又因奉命接辦清同治初年由兩江總督曾國藩創辦的「金陵書局」(後改名江南官書局),而接收該局舊藏圖書與印書版片,其中偶見清鈔本精品,始有少數珍本古籍入藏,但真正有規模的善本入藏,則是透過購買而得。籌備處草創維艱,每月僅有交通部撥助籌備費區區2000元,但館員們仍留意京滬古書流通訊息,審慎忖度。籌備處成立次年春天(1934),購得清末天津藏家孟繼壎(1840-?)所藏舊拓金石拓片1500種,奠定了館方收藏金石刻拓的基礎。

烽火歲月.奉命西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8月13日淞滬會戰後,上海、南京相繼淪陷,籌備處被迫停止開放,此時正值蔣復璁公務赴歐,職員們趕忙將重要書籍裝成262箱封存,並密藏於朝天宮故宮博物院新建的密庫裡。11月19日突然奉令隨政府西遷,急往朝天宮提取重要圖書113箱啟運,由事務員岳良木帶14名同仁沿長江上行,先抵武昌,於12月15日再奉命遷往長沙;剛到岳陽,又接命令,即刻轉往四川,終於翌年2月12日抵達重慶,20日租屋辦公,5月1日,設有「抗戰文庫」的閱覽室對外開放,於戰亂中仍勉力開館營運,服務讀者。

書生報國.矢志不滅

政府西遷後,淪陷區的上海僅租界區暫免烽火襲擊,被稱為「孤島」。此時江南一帶數百年來累積之藏書樓深受戰火影響,遭劫最甚;倖免於兵火者,往往迫於生計,不得已售書易米,大批珍本秘籍開始大量流向上海古書店,並逐步散往北京舊書肆。一時之間,嗜貨者譁然麇集,日本政府、華北交通公司、汪偽政權、偽滿洲國、哈佛燕京學社等,皆派員坐鎮上海大量蒐購,藏書世家典守的千年寶笈逐漸流散境外,岌岌可危。一群居留於上海「孤島」,素日即關注古書流通的目錄版本學家們:如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鄭振鐸(1898-1958)、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1867-1959)、光華大學校長張壽鏞(1876-1945)、暨南大學校長何炳松(1890-1946)等人,日夜焦急,憂慮不堪,多次密商解方,最後決定呼籲政府迅速籌款「要以國家的力量來『搶救』民族的文獻」,遂於1939年底聯名函電教育部長陳立夫(1900-2001),及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的董事長朱家驊(1893-1963),陳述國家文獻散失之嚴重性,並具體建議「在滬組織購書委員會,從事搜訪遺佚、保存文獻,以免落入敵手,流出海外」。

央圖籌備處1940年5月9日密簽呈教育部長陳立夫與中英庚款會董事長說明同志會運作事宜後,教育部於6月15日的「密」件復令。

愛國學者們的倡議很快獲得政府回應,決定鼎力支持。朱家驊想到中英庚會有一筆原規劃補助中央圖書館的建築經費,因央圖西遷而擱置,正可轉作購書經費。經費有了著落,教育部立刻指派蔣復璁前往上海,與學者商量如何聯手搶救珍本文獻。

渝港滬千里連線.文獻保存同志會

蔣先生於1940年1月4日自重慶飛香港,先拜會中英庚會董事之一的葉恭綽(1881-1968),確認購書經費分配,並請其負責在港採購廣東散出之珍籍,隨後搭船前往上海,一路透過閃躲、跑脫、化名等方式擺脫敵偽特務的跟蹤及港口日軍憲兵的盯梢。抵達上海後,在短短的一週內密集地與張元濟、鄭振鐸、何炳松等人籌商如何進行購書之事。此事雖有國家支持,但行事上需避人耳目、低調進行,以確保行動順利。最後決定由這群愛國學者化身為私人愛書社團「文獻保存同志會」成員,祕密購書。

「文獻保存同志會」於滬港的六位成員肖像。

五位分居上海與香港的同志會成員,很快地兵分三路,展開搶購行動。居處上海的鄭振鐸等四人負責江南一帶的蒐購事宜,位居香港的葉恭綽則聚焦廣東及香港一帶的流散古籍,而蔣復璁則坐鎮重慶統籌協調。他們妥善分工,建立購書制度與採購計畫,並訂了一份「辦事細則」,對外(書商或藏家)則口徑一致,均「託稱私人組織之文獻保存同志會收購」,並於採購積累相當成果後,即聯名撰寫「報告書」函寄重慶。就這樣,自1940年1月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淪陷,致使渝、港、滬三方失援斷線為止,同志會成員以超越時代的識見與勇氣,展現書生報國的浩然壯志。

同志會六人在兩年間合作無間,舉凡購書對象、善本擇取、版本鑑定、議價策略、經費籌措、轉匯收款、書籍存放、編目刊印、古籍寄運及匿藏等,無事不商。彼此之間跨越時空限制,互助互信、遇事即商、遭困即援、氣餒則勵。1940年8月1日中央圖書館正式成立,蔣復璁擔任首任館長,他並於當年11月延請故宮古物館館長徐森玉(1881-1971)赴滬奧援,讓同志會如虎添翼。

央圖正式成立後,即設有特藏組。從這頁特藏組1941年度的工作報告中,可知時組主任由館長蔣復璁兼任。

書路多曲.殫精竭慮

搶購古籍行動一開始即確立以收購藏書家藏書為主要購書策略,因藏書能成「大家」而名震天下者,必有其積累與專擅,自當各有專精、各顯特色、各自精彩。在同志會近二年的搶救古籍行動中,共收購了逾30位知名藏書家的珍貴典藏,其卓犖者有八家:因收有「一代奇書」元刊元印《玉海》200卷200冊而聞名的劉世珩「玉海堂」;自清至民國傳承五代的瞿氏家族「鐵琴銅劍樓」,得其精品67種;以名家抄挍本收藏而知名的鄧邦述「群碧樓」;收有多部罕見宋元刊本的劉晦之「遠碧樓」;專收清廷禁毀書及叢書的鄧秋枚「風雨樓」;專攻西北史地研究的清末學界泰斗沈曾植「海日樓」;專收明刊史料及別集的江南最大藏書家劉承幹「嘉業堂」;以及三代藏書約1200種、包含101種黃丕烈校讎本(黃跋本)的張鈞衡「適園」。

細繹現藏於國圖的同志會九份報告書,以及其與蔣復璁往返的130封函電,箇中艱辛,難以想像。過程中有不肖書商趁機哄抬書價大發國難財者;有百轉千迴談妥的整批善本被連夜競價搶走者;有學者假意親近、實則為敵刺探者;另有散布謠言意欲動搖藏家心志、伺機捷足先登者;還有藏家遭敵方逼迫勒索,意態反覆,遲未能決,同志會卻因經費轉匯多地,未能速至,而失之交臂者。另有富裕藏家以縱橫商場的霸氣,百般刁難;亦有藏家不捨數代家藏盡歸國有而搖擺不定,交貨前夕臨時取消。如此數次,只得從頭再來。

所幸在同志會群策群力下,兩年間購得逾6000部善本。然而隨著戰事日熾,上海情勢愈漸緊急,已購入的數萬冊善本遲遲無法運出,同志會考量過從仰光陸運至昆明,並曾由徐森玉親帶80部精萃至香港再以航空寄渝等,但因皆有實務上的困難,最後決定分批打包郵寄香港,俟機轉運。

左:國圖館藏精美絕倫之南宋初刻本《東都事略》共130卷,於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刊刻於作者王稱家鄉四川眉山,歷來被譽為宋版書之「上上品」。本頁為書中扉頁,有適園第三代藏家張乃熊手書題記,說明遞藏原委。
右:《東都事略》目錄尾題後有牌記一方,題「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這是中國書籍出版史上最早的版權聲明。本書為張乃熊最寶愛之藏書,他於適園藏書點交前夕,特喚來兩兒,叮嚀他已在書中蓋上兒子的姓名章,以待兄弟倆來日向央圖購回。

購入數載.未曾入館.既見「本」尊.云胡不喜

1941年10月,官方決定透過駐美大使胡適的協助,將書先運至美國國會圖書館,俟戰後取回。為日後辨識方便,將在港已完成登錄核對、裝箱封緘的111箱書取出,於每冊書頁上緊急加蓋「國立中央圖書館攷藏」及「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保存文獻之章」,11月底趕辦就續,立刻安排於12月初交由美船格蘭總統號運出。不意戰事瞬息萬變,航班並未停靠香港;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隨即攻打香港。香港淪陷後,這批書被日軍發現,強行運走,從此下落不明。1945年抗戰勝利,央圖、教育部、外交部、軍令部等馬上在港、臺、日展開積極追查,至1946年2月循線於東京上野公園內的帝國圖書館地下室找到約2萬5千冊,並再追查到被轉移至伊勢原鄉下藏匿的精品1萬冊。幾經交涉,這批書終於1947年2月全數運返國土,安抵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館方也終於在購書多年後,第一次見其翰墨華彩。

綜觀同志會所購之書,內容經史子集四部兼備,精彩絕倫,種類豐富,包含了唐宋以降的各式寫本、刊本、名家稿本、批校本等,瑯嬛秘笈,歷劫不磨,既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國家文脈與文化瑰寶,也保存了人類知識文明之珍貴寶藏。

國圖所藏之八冊《永樂大典》,皆於抗戰時期陸續購得。圖為《永樂大典》戲字卷,鈐有「國立中央圖書館攷藏」及「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保存文獻之章」。

復員遷臺.瑯嬛秘笈.歷劫不磨

1946年復員南京之後,央圖持續留意市面上散售的古籍,迭有精品,如現為鎮館之寶的雙色印刷元刊本《金剛經》、南宋書棚本《南宋群賢小集》等。期間又接收汪偽政權要員陳群位於江蘇與南京的「澤存書庫」藏書35萬7000餘冊,澤存多收明代史料,結合戰時購得的嘉業堂明版書,使明人文集成為本館最具特色的善本專藏。

為了讓傳世的經典能以多樣的面貌走入民眾生活,國圖近十年來積極與出版社合作,成果豐碩。圖為與大塊文化合作出版之中國古代天文星占書集大成之作《天元玉曆祥異賦》,為館藏知名之明代術數類善本。

抗戰結束,國共內戰又起,1948年11月6日徐蚌會戰後,央圖再度奉命擇書運臺。自1948年12月21日起至1949年2月22止,12萬冊善本被裝成644箱,分三批運抵基隆碼頭。抵臺後和故宮博物院一起移往臺中霧峰北溝合署辦公。1954年9月央圖在臺復館,當擴建後的閱覽大廳落成時,館長蔣復璁親自撰寫了一副楹聯,請名家手書後鏤刻懸掛於大廳兩柱上,對聯云:

百萬冊辛勤搜集,多付秦灰,今屈指數來,珍存漢簡唐鈔,宋刻明槧,皆瑯嬛秘笈,歷劫不磨。努力好古敏求,堪喜斯文猶在。

十餘年慘淡經營,盡成陳跡,又從頭作起,粗備歐美典籍,東西輿圖,是智識寶藏,開卷有益。效法知難行易,必教失土重光。

清代彩繪本《山海經圖》,全書共148頁,每頁繪有一幅神祇異獸,筆觸質樸自然,用色柔和淳雅。2017年由大塊文化以《山海經圖鑑》為名重新編輯出版,為本館最熱銷之出版品之一。

是眾志成城,化私為公,才能讓傳承千年,世代藏家典守的珍本秘笈,在時代鼎革之際,有機會成國家專藏。今日國圖典藏之各式圖書文獻數量已達687萬冊(件),在各類特色館藏中,尤以1萬2922部、13萬5478冊善本古籍最具特色。館方遷臺後1970年代起亦有幸陸續得公私移贈舊籍及善本,如1968年獲交通部移贈舊籍一批,1973年獲行政院大埔書庫線裝書8000多冊,1987年嚴靈峰(1904-1999)寄存其費60年心力收藏之「無求備齋諸子文庫」藏書萬餘冊。1986年9月28日中山南路新館啟用,1996年2月易名為「國家圖書館」,國圖除接棒守護國家寶藏外,並配合多方需求,與時俱進,購藏對象擴及漢代畫像磚拓片、古書契、傳統年畫、明信片等,並於數十年來積極徵集名家手稿,近年來更多方訪求國內外漢學家藏書,並充分運用新科技,開啟館藏服務新頁,透過各項數位知識加值服務、國際合作數位化、國內外古籍文獻展覽、古籍合作出版等,展現文化傳遞的無限可能,期待墨潤書香,化身千百,永世傳芳。

國圖館藏合作出版形式多樣,依經典特色或重新編輯賦予註解出版,或保留書頁歲月遞藏痕跡採復刻形式展現經典樣貌。圖為與聯經出版公司合作,以原寸原貌復刻出版之國寶級善本宋刊小字本《妙法蓮華經》。
左:國圖近十年來積極籌劃海外古籍文獻展覽,展現臺灣文化資產價值。圖為2023年在捷克國家圖書館舉辦之「文明的印記: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展覽」,特別規劃「東西文明匯通」主題,就天文曆法、本草植物、史地圖志等主題,呈現17世紀以降東西方文明彼此交流之影響。
右:國圖善本書室每年舉辦兩檔古籍文獻展,精選特藏精品以主題式呈現。圖為2022年深受好評之「大哉乾元─蒙古的歷史與文化」特展。展件多為清末蒙史學者李文田「泰華樓」舊藏,其藏書多見朱墨圈點批註之跡,甚具特色。

推薦專區

國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元至正元年(1341)中興路資福寺刊朱墨套印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國圖所藏這部《金剛經》一卷一冊共40紙200面,採經摺裝,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由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所刊印的朱墨套印本。整卷《金剛經》以37塊雕版雕印而成,經文大字朱印,註文小字墨印,由一版先墨後朱兩次分色印成,為今存世年代最早的一部雙色印本佛經。註解者釋思聰為元代南方禪師,據卷末跋文,知其受資福寺住持之囑託入住資福寺註解《金剛經》。由於思聰禪師之註解是元代僧眾所註唯一一部,歷來未見著錄,故這部《金剛經》不僅為印刷史上具重要地位,並珍貴地傳存了思聰禪師的註經內容。此經卷經文化部登錄為國寶,為國圖鎮館之寶,卷末另附刻有「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產靈芝圖」。

國寶《大般涅槃經》(北本異卷)卷十九

隋大業四年(608)釋慧休寫卷子本

國圖是臺灣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公藏單位,共藏有141號,可析分出161個獨立件,總計抄寫了206個文獻。這批經卷多為戰時及復員時期購得,主要是經由葉恭綽介紹購得之李盛鐸舊藏,亦有部份為葉氏本人收藏。這些卷子曾為知名藏家所藏,繼由版本學者嚴選入館,故所藏數量雖不多,然皆為存世精品。除三卷道經及三卷藏文佛經外,其餘皆為漢文佛經,並有多件為無傳世本,另有經名家鑑賞、裝裱、題跋及鈐印者,充分展現其豐富之遞藏史。本卷為《大般涅槃經》(北本異卷)卷十九,末紙燕尾前題有比丘慧休造經之紀年,知為隋大業四年(608)二月十五日。另拖尾上黏有包紙竹質天竿做尾軸,黏紙上一殘題記。全卷書法工整,略帶隸意,卷面有墨欄,內文偶見刮改及硃筆校改之跡。

國寶 明 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二十七卷

明萬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1617-1620)彩繪底稿本

《金石昆蟲草木狀》由明代著名畫家文俶(1594-1634)所繪製,是一部雅緻精麗的工筆彩繪本草圖譜,「本草」為記載天然藥物之文獻古稱,人們為便於正確認識日漸繁多之本草藥物,故而繪製本草圖。文俶是明代吳派畫家文徵明(1470-1559)的玄孫女,自幼傳承家學,且喜與自然為伴,尤擅長花草蟲蝶鳥畫的創作。本書繪製於明萬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1617-1620),內容包括金石、草、木、獸、禽、蟲、果、米穀、菜、外草、外木蔓等諸名目。歷三年完成,共27卷,12冊,含1316幅圖,描繪了1070種本草植物。此書書前有萬曆四十八年(1620)文俶夫婿趙均手寫的序文及各卷前目錄,每幅圖右上角則其父文從簡以朱筆親題藥名。《金石昆蟲草木狀》中的「果」類裡繪有多種今人熟悉的水果,如此頁所繪「林檎」為蘋果之古稱;「獸」類所繪之獅子,繪者巧心繪出雄雌雙獅,模樣憨趣。

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

國圖古籍文獻數位化始於2002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多年來累計完成館藏95%以上之古籍數位化。除善本古籍,多年來亦陸續進行其他特色館藏如金石拓片、年畫、晚清期刊、館史資料、老照片等之數位化,並建置「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平臺提供整合查詢。此外,本平臺亦提供與海內外90個合作館齊力建置之中文古籍聯合目錄,以及自2006年起與11個海外重要中文古籍典藏單位進行國際合作數位化之成果。「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並採臺灣 CREATIVE COMMONS(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祈使文化傳播更為便捷,擴展臺灣漢學研究資源。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莊惠茹( 1篇 )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