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特色文庫到名家手稿:臺大圖書館特藏記事

從特色文庫到名家手稿:臺大圖書館特藏記事

Sharing of the Splendid - Rev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pecial Library Collections

臺大圖書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因歷史淵源及創校規劃,典藏有地區研究、中西日文善本古籍、日治舊籍等珍貴資料,並建立許多極具特色的文庫,奠定本館特藏資料基礎。

臺大圖書館創設於1928年3月,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因歷史淵源及創校規劃,典藏有地區研究、中西日文善本古籍、日治舊籍等珍貴資料,並建立許多極具特色的文庫,奠定本館特藏資料基礎(圖1)。自臺灣大學時期起,更將典藏觸角延伸至近代名家手稿藏書、藝術作品,以及1900年代蟲膠與黑膠唱片等近代特藏類型,使收藏更具規模及特色。下列舉要說明,以窺珍藏。

地區資料

圖1 臺大總圖書館五樓特藏資料區。

臺北帝大創校初期便建立極具地域特色之講座與研究所,從事臺灣、中國大陸及南洋地區有關歷史、自然、產業、資源等各方面之調查,因此典藏許多獨特且具有學術價值之地區研究資料,分為臺灣、日本、東南亞與亞洲四區。

在臺灣研究方面,《淡新檔案》(圖2)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為罕見極具規模且完整的縣級檔案,被譽為鎮館之寶;《岸裡大社文書》收錄清代臺灣重要歸化番社「岸裡社」與官府、番民間往來之文書契字,兩項典藏分別為研究清代臺灣北部及中部經濟、法治、社會極具價值的第一手史料。此外,重要學者文庫亦為極具代表性的臺灣研究資料,例如:臺灣研究先驅者伊能嘉矩(1867-1925)、創立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的田代安定(1856-1928)、「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1886-1972)等,其中「伊能嘉矩文庫」及「田代安定文庫」為臺北帝大創校之初因研究需求所購入,「磯永吉文庫」則為2004年由本校農藝系捐贈。這些文庫涵蓋其藏書與手稿,為歷史、民俗及原住民等各面向研究的重要資源。

圖2 清《淡新檔案》,臺大圖書館特藏。

其他地區研究資料中,「日本研究」涵蓋上古至二戰期間日本近代史與文學資料;「東南亞研究」地理範圍包括今日中國華南、東南亞與大洋洲等,主題多為產業資源調查及南洋諸國之史地概論,其中包含德國語言學者Otto Scheerer之菲律賓各種方言、史地以及民族學相關藏書,尤具特色;「亞洲研究」涵蓋韓國、蒙古、滿洲、華北、華中、新疆及西藏等地,包含臺北帝大東洋史學講座圖書。

中文善本及線裝書

本館中文善本計1900餘部,28000餘冊,古籍線裝書逾10萬冊。特色文庫如:「烏石山房文庫」計有2000餘部,30000餘冊,為數量最豐之中文善本與線裝書文庫;「久保文庫」為臺北帝大文政學部久保天隨(1875-1934)藏書,尤多戲曲善本;「高凌霨藏書」包含本館最早之中文善本書,分別為南宋本《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正宗》(圖3)和元本《集千家註分類杜工部詩》。另有琉球外交史料《歷代寶案》抄本、日本漢籍等中文善本典藏,以及原清王懿榮所藏,後經李東華教授贈予之甲骨文等特殊藏品(圖4)。

圖3 展場間隔以流線形設計,配合不同的投影、聲效和香氣裝置,讓觀眾全情投入芳香的文化領域。
圖4 清代王懿榮舊藏、李東華捐贈之甲骨文,臺大圖書館特藏。

西文善本

包含7本1501年以前,西洋印刷開始發展時所印行的搖籃期刊本圖書。特色文庫如:「田中文庫」為臺北帝大首任館長田中長三郎(1885-1976)藏書,多為植物園藝相關之古刊本(圖5);「大鳥文庫」為大鳥圭介(1832-1911)及大鳥富士太郎(1865-1931)父子藏書,可窺見19世紀前東西文化交流及天主教東傳的重要文獻,更有成書於14世紀之羊皮手抄本,為本館年代最早之西文書;「Huart文庫」為法國著名東方學者Clément Huart(1854-1926)藏書,以波斯、阿拉伯與其他各國有關東洋語言學文獻為主(圖6);「小川文庫」為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小川尚義(1869-1947)教授藏書,包含語言學與聖經文獻,其中177冊聖經文獻涵蓋50多種語言,極具特色。

圖5 田中文庫《Phytographie médicale, histoire des substances héroïques et des poisons tirés du règne végétal》,臺大圖書館特藏。
圖6 Huart文庫《L’Egypte; Alexandrie et Le Caire》、《La Syrie d’aujourd’hui》,臺大圖書館特藏。

日文善本及線裝書

多為江戶時代之刊印本或手抄本(圖7),涵蓋日本文學發展史上各種文藝類型,網羅的許多文庫都極具代表性。在藏書豐富的「桃木文庫」中收錄有《日本書紀》,為公元720年舍人親王選編纂的日本國家史書,全三十卷,卷一、二收錄神話,以「神代卷」為名,卷三至三十包含從神武天皇至持統天皇的歷史。「桃木文庫」中收錄有古寫本與印行本等多種版本,在本館所藏的六種古寫本,目前都僅存神代卷,而其中以15世紀的圓威本最具代表性,目前為全世界孤本,本館也於2012年出版了專書。「長澤文庫」是日本幕末學者長澤伴雄之藏書,收藏的近世中後期的文學書籍亦十分珍貴。「上田文庫」則是時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上田萬年(1867-1937)的藏書,其中所收黃表紙、灑落本的刊本,可以一探江戶時期的庶民文化;另有與《歷代寶案》同期間抄寫之琉球相關史料,為琉球歷史研究之重要典籍。

圖7 近世初期寫本《田村草子》繪卷,臺大圖書館特藏。

名家手稿

手稿的收藏,是現代特藏的要項。自2000年起,以獲贈王文興教授手稿為契機,本校開始以文、史、哲名家之手稿為蒐集範圍,其後擴大至各學科領域及非本校之名家手稿(圖8),陸續典藏包括林文月、臺靜農、白先勇、王禎和、楊雲萍、殷海光、桂文亞、齊邦媛等名家,計有百餘位。

圖8 王文興《家變》、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齊邦媛《巨流河》手稿,臺大圖書館特藏。

特藏唱片

為加強對聲音文獻的蒐集與保存,本館自2009年起透過購買及與唱片藏家徐登芳和林良哲等合作數位化方式,蒐集臺灣、中國、日本、東南亞不同時代的蟲膠與黑膠唱片,現有78轉、45轉、及33轉唱片約3000張館藏,是研究大眾文化、社會風俗、殖民歷史、唱片工業之重要素材。

數位典藏

為保護原件減少調閱及便利使用者不限時地存取利用,本館積極進行特藏資料數位化。2001年參與「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完成《淡新檔案》、「伊能嘉矩手稿」、「臺灣舊照片」、「臺灣古拓碑」等史料數位化;2018年參與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將數位化成果匯整於「國家文化記憶庫」,開放珍貴數位資產予公眾近用。近年來持續提升數位典藏基礎建設,導入更為穩定的開源內容管理系統Omeka S,建置「數位典藏館」平臺(圖9),提供超過60種數位化成果,裨益數位藏品的利用及學術研究之推展。

圖9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研究與出版

歷年特藏資料出版成果已達40餘種,包含專藏書目、解題圖錄、全文影像與校勘、影音紀錄片等類型(詳見本館特藏出版品:https://www.lib.ntu.edu.tw/node/1563)。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增訂善本書目》與本校圖書資訊學系教授周駿富合作,歷經15載清查考訂書目,終於在2011年6月完成,是費時最久的出版品;《淡新檔案》自1997年起接續編輯出版,主要由吳密察主持,於2010年完成全套36冊出版,是本館單種套書冊數最多的出版品;《王文興手稿全集》除包含《家變》、《背海的人》兩部小說之原件影像及註記試寫手稿外,另納入研究集、導讀小冊、數位光碟抄正稿、及王文興親自朗讀兩部作品的原聲,為本館最具代表性的名家手稿出版品。

此外,本館致力於國際合作出版,並屢獲獎項肯定。2000年起與九州大學團隊合作,進行長達9年的日文善本書調查,於2009年12月將成果編輯出版《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日文善本解題圖錄》,並於2010年7月底獲評選為年度優良參考工具書出版品;2012年起由赤嶺守邀集琉球大學諸多文史學者,歷時十年完成《琉球關係史料集成》及《琉歌大觀》兩套巨作,前作於2020年榮獲第四十回「沖繩タイムス出版文化賞」最高榮譽「特別賞」。

特藏推廣

為推展特藏資料,本館積極透過常設展、主題特展、紀念品、及社群媒體等管道加以推廣,使珍貴藏品更廣為人知。

自1998年總圖遷館後,即在五樓特藏資料區規劃常設資料展,以臺灣研究、中西日文善本書、及名家手稿等類別,清楚有序地呈現特色藏品及其內涵;自2023年起,響應總圖書館空間重塑計畫,於一樓中廳兩側打造「圖書館紀念品和它們的產地」常設展,展示以特藏素材設計之圖書館紀念品,並搭配原件導覽活動,由專業特藏館員講解藏品背後的故事,深受好評。

歷來推出的主題特展類型多元,可概略分為以「人」為主體的名家手稿展、贈藏文物展、追思紀念展等類型,及以「館藏」為主體的特藏資料展。自2000年起舉辦臺大近代名家手稿系列展,以「王文興教授手稿資料展」為首展,展出其代表作品、手札日誌、書信手稿與個人藏書等,呈現其畢生成就及展品脈絡,其後陸續舉辦臺靜農(2001)、葉維廉(2002)、王禎和(2003)、楊雲萍(2004)、白先勇(2008)、及葉嘉瑩(2013)等十餘場系列展。贈藏手稿文物展表達對贈藏者及其家屬的感謝之意,例如:慎芝/關華石(2007)、李東華(2008)、洪一峰(2014)、桂文亞(2015)等。追思紀念展表達緬懷致敬並期使典範長存,例如:柯慶明(2023)、林文月(2023)、王文興(2024,圖10)、齊邦媛(2024)等。特藏資料展以主題類別策劃,展示深厚的館藏內蘊,自1998年遷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首展後,陸續舉辦「書香與花香:西班牙古籍展」(1999)、「東亞珍本圖書展」(2004)、「從美麗的圖書館紀念品認識田中文庫」(2014)、「繪葉風情.記憶臺灣─日治時期繪葉書特展」(2017)等精彩特展。

圖10 2024年「書和影─王文興教授紀念展」展場。

部分特展亦搭配專業論壇,促進學術研討與交流。例如:2004年與殷海光學術基金會合辦「殷海光教授著作藏書資料展」、2017至2018年先後籌辦「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與「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及2023年與俞大維先生紀念學會合辦「回眸俞大維」逝世30週年紀念展等。此外,亦透過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合作借展方式,提升本館特藏之能見度,例如:2009 年新竹縣縣史館「淡新檔案裡的驚奇!」;2017年創價學會「一片鄉土一縷情懷─陳其茂創作展」、日本遠野市立博物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2023年故宮「皇家建築圖檔文獻」特展等,藉由多元形式引導大眾更貼近臺大館藏。

本館亦透過紀念品設計及社群媒體管道,提升特藏資料的親和力,使其更為人廣知及收藏。本館應用19 世紀出版的《Birds of Asia》、《Pomologie française》、《本草圖譜》,以及日治時期田代文庫、田中文庫等資源,擷取其中精美的花鳥植物繪稿元素,設計明信片、書籤、環保袋、藏書票、便條紙、文件夾、筆袋、筆記本等實用性紀念品(圖11)。自2006年起,更以特藏圖譜設計電腦螢幕桌布,並開放免費下載,廣受讀者喜愛並引頸期待每一年度的新設計。

圖11 臺大特藏紀念品。

此外,自2016年起規劃臉書粉絲專頁「特藏記事」專文系列,分享特藏資料背後的精采故事,迄今已累積逾140則貼文,單年貼文觸及人數逾20萬人,每每發文均引起熱烈迴響(圖12)。

圖12 臺大圖書館臉書粉專之特藏記事。

推薦專區

臺靜農《詩書畫三絕冊》

臺靜農(1902-1990),安徽霍邱人。早歲就讀北京大學國學門,追隨陳垣、劉半農、沈兼士、沈尹默等名師,並受知於魯迅,共組未名社。先後與莊尚嚴、張大千、老舍、陳獨秀等知交。1946年來臺,任臺大中文系教授,其後接掌系務20年,奠定該系規模與學風。學術研究以文學史、楚辭、小說研究著名;文學創作,則以小說、散文與新、舊詩馳譽。同時精研書法篆刻與繪畫。

2001年在其百歲冥誕系列活動後,手稿、書畫、信件等資料陸續典藏於臺大圖書館,計1600餘件。其中的《詩書畫三絕冊》為施淑所贈,作於1984年,全長903公分、寬31公分,可一窺臺靜農詩、書、畫、篆刻之精湛與平生襟懷。冊頁有詩28首、畫9幅。詩多作於抗戰時寓居四川白沙之際,畫有梅花4幅,餘為葫蘆、蘭花、水仙、蒼松和菊花。

《歷代寶案》

《歷代寶案》是收錄琉球王國時代外交文書的重要史料。原稿時間橫跨444年,起自1424年(琉球尚巴志三年,明永樂二十二年),迄於1867年(琉球尚泰二十年,清同治六年),空間範圍從東北亞延伸至東南亞,包含與中國、臺灣、東南亞各地相關的往來紀錄,是瞭解沖繩的對外交通貿易史,也是探究中琉朝貢秩序運作及當時東南亞動向的重要史料。

原書因地震火災與戰爭之故先後佚失,本館所收藏的《歷代寶案》抄本共249冊,是臺北帝國大學教授小葉田淳於原書尚存時,委託琉球久場政盛抄寫五年所完成。若原書有水漬、蟲蛀、鼠囓等損毀不全,抄本亦如實描摹缺損之處,是現存各種版本中最為完整、最能充分呈現原檔全貌的一部。

John Gould 《The Birds of Asia》

《The Birds of Asia》是一套亞洲鳥類圖譜,共7冊,內含530幅彩色版畫。作者John Gould為英國19世紀的鳥類學家,一生出版了多套精美暢銷的鳥類圖書。本書的版畫是他參考了當代學術文獻與鳥類標本後畫出原稿,再由其他畫家與版畫師繪製印刷而成。版畫皆以石版印刷術印製,再以手工上色,至今一百多年,色澤依舊鮮亮奪目。John Gould繪製原稿時,皆著意描繪出鳥類在棲地的生動姿態,及其周遭的植物與環境。完成的版畫更是盡量還原鳥類的原始大小。本書出版時極受歡迎,總共收到了二百多套的訂閱。訂閱者多有達官貴人,如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奧地利皇帝與多國國王等。

久保文庫

久保天隨(1875-1934),名得二,號天隨,以號行。喜愛旅遊,足跡遍及東亞各地,長於漢詩,所到之處,每每吟詠留下許多「游草」詩篇。一生著作甚多,包含儒學著作、文學評論、戲曲研究、文學史和漢詩創作等,共有一百多種。

久保天隨為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講座教授,任內逝世後,所藏圖書由學校收購,成立「久保文庫」。藏書包括中日文古籍和現代著作,尤多古典戲曲和詩文集,數量豐富,版本珍貴,如清蕉窓(黃圖珌)所撰《解金貂》、《溫柔鄉》兩種傳奇,即為海內外罕見秘籍。另收藏諸多知名漢學家手抄本,別具特色。每冊藏書皆加蓋藏書印,印式多樣且刻工精美。現存790餘種,6900多冊。

淡新檔案資料庫

《淡新檔案》是清乾隆至光緒年間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分為行政、民事及刑事三門,門下並分類、款、案、件,是現存最具規模,完整而亙長的清代縣級檔案。全部檔案皆已數位化完成,並建置為「淡新檔案資料庫」。

「淡新檔案資料庫」提供透過文書形式類別、發文者、主題、案號、年代瀏覽及進階查詢等功能,每一案件的詮釋資料包括檔案名稱、主要題名、來源、全集/系列名稱、文書形式類別、內容主題等20多種欄位,並提供每一文件之數位化影像及全文打字PDF檔兩種版本。全文打字內容亦出版為專書,全套共計36冊,並發行電子書形式,方便研究者進行清治時代臺灣行政、司法、經濟、社會、農業等之研究。


(本文出自《典藏.古美術》384期〈從特色文庫到名家手稿──臺大圖書館特藏記事〉,作者: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