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由被拆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談文資爭議

【蕭文杰專欄】由被拆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談文資爭議

2020年10月,興建於昭和16年(1941)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穀倉」遭建商進行拆除。建商在文化局離開後就立即施工,文化局相關人員也剛好巧妙的聯繫不上,「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就在多數人仍不清楚它的歷史狀況下,被夷為平地。
臺拓糧倉與「米道」的地緣關係,挖土機處為正在拆除的糧倉。(攝影/蕭文杰)
2020年10月,興建於昭和16年(1941)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穀倉」遭建商進行拆除,民眾立即通報臺北市文化局,表示該倉庫「具文化資產價值」,將提供新事證提報。市府雖有要求廠商停工,不過卻沒啟動暫定古蹟程序,建商在文化局離開後就立即施工,文化局相關人員也剛好巧妙的聯繫不上,「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就在多數人仍不清楚它的歷史狀況下,被夷為平地。
觀察近年來北市現象,潛力文化資產遭拆、遭自燃、遭到少數(註1)現勘的委員快速判定不具文化資產價值。在大開發主義下,這幾乎是常態。
臺拓糧倉拆除現場,前方圍牆為社區營造所描繪米勒的「拾穗」,看來格外諷刺。(攝影/蕭文杰)
反對文化資產保留者,總是以「又不是所有老屋都要保留」、「尊重文資委員」、「殖民地景應該毀掉」、「不美麗」、「殘破不堪」、「有增改建過」等,當成不保存藉口,似乎認為像「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穀倉」這類型的老屋非常多,不具罕見性。
對於主張文資保留者,認為目前的文資現勘有許多詬病,沒有事先做基礎調查研究,要委員在現場憑著有限的知識現勘,已經成為臺北市常態,各種的誤判屢屢發生,例如昭和樓、臺靜農故居、僑光堂、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白色恐怖墓園……都曾經是在現勘時就被委員判定不具文資價值,公民只好提出新事證,在媒體報導下,再次提報,進入文資大會審議後才保留。
看似普通的糧倉,拆除當下,鐵皮下方卻是黑燻瓦,牆壁厚度是2B厚牆,磚為TR磚,是臺灣煉瓦(Taiwan Renga)株式會社生產。(攝影/蕭文杰)
可是「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並沒有這樣機會等新事證公開討論,一旦拆掉,即使有再多的新證據也是沒用,如今已經消失在地球上。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涉及了臺灣較冷門的糧倉類文資議題,同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是日本軍國主義下的齒輪,具備負面文化資產特性,筆者以下略為簡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產業。
第一屆臺拓本社設立委員總會 於東京召開,委員長是從二位勳一等伯爵兒玉秀雄,副委員長是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及加藤恭平,委員計81名,照片中央起立者是永田拓務大臣。(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鮮為人知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及附屬糧倉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過去在不曾被討論。要了解「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之前,應該先知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臺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可以得知,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是1935年臺灣總督府以「振興對南洋、華南之貿易」、「輔助企業及投資」、「振興工業」、「改善金融、文化及交通設施」等理由,召開熱帶產業調查委員會,提出設立拓殖機構之主張,於1936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令」,同年12月5日,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正式營業,籌設委員長是一等伯爵兒玉秀雄,副委員長是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及加藤恭平,共有委員81名,籌設委員中的臺灣人包括辜顯榮、林熊徵、顏國年、陳啟峰等人。臺灣拓殖會社性質是日本政府主導,由政府與民間財閥出資性質的特殊國策會社。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本店移至臺北市榮町帝國生命館新廈辦公。(圖片來源:臺灣拓植株式會社事業概觀)
1937年8月臺拓遷入此建築內,與帝國生命臺北支店使用同棟建築,現為市定古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臺拓發展與日本政策「南方共榮圈」息息相關,有發行債券的特權,產業不僅在臺灣,也在中國華南、海南島、菲律賓、越南、寮國、泰國、印度、澳洲等地,其經營的項目包羅萬象,涵蓋農、林、水產、水利、移民等方面,例如在臺灣的投資了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三大林場;經營三德礦業;嘉義經營化工製造飛機燃料用酒精(現今的中油煉製研究所);甘蔗、蔗糖、米等之生產耕種及拓展,臺拓在臺灣產業浩大,可以由辦公室與出張所規模看出,是依附在軍國主義下的產業。
創業當時之臺拓會社臺北本店。(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臺拓會社開設臺中出張所,目前此建築尚存。(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臺拓在東南亞主要經營農林礦業,配合軍國主義提供軍糧、軍需,產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配合日本政權的南進,其子公司福大公司甚至曾仲介慰安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拓因備受爭議,被指定為關閉機關第一號。1946年11月,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接收委員會接收。
戰後臺灣拓殖株式會這個產業似乎成為了禁忌話題,臺拓眾多產業因缺乏調查而消失,曾經歷過的員工也避而不談。因為這不僅是日本殖民史,更涉及臺灣幾個權貴家族在日本時代參與軍國主義的行為。
臺拓的建築及產業,有高度歷史價值,辦公室與出張所十分華麗,但是這種建築,是帝國主義擴張的另一種展現。
台拓產業十分多元,圖為子會社的印度支那產業會社,位於越南河內。(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如今有文化資產古蹟身分的是帝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當時帝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與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共用同一建築。這棟豪華的建築述說著位前進南洋的拓殖史,奇特的是國家文化資產網並未提到臺拓歷史,似乎是刻意遺忘,或是根本沒有研究。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臺中出張所建物雖然歷經改建,至今猶存,但也沒有正式文資身分。
杭州南路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可能是臺灣僅存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位於清朝就有的「米道」三板橋街附近。早期這裡是連接萬華與松山的重要路徑,供應臺北城內的米糧和煤炭。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將糧倉設於此處還可能跟鐵路運輸有關。根據林務局退休簡任技正過去的著作《臺拓事業本末》一文得知,今日的臺灣省林務局就是臺拓分社社址。而分社設址與糧倉位置十分接近,推測應該有地緣上關係。
北投穀倉局部遭到偷拆除,且屋頂殘破,覆蓋鐵皮,龍應台局長時期仍然全數通過指定古蹟。(北投文史團體提供)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戰後由林務局管理,國民黨第九支黨部曾遷入使用。戰後要進入林務局工作者要有考試「黨義」一科,見證黨國不分之歷史,事後部分土地轉賣土銀,而這樣的事件本身就有歷史價值,卻又被轉賣給土地開發商。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是紅磚挑高厚牆構造,2B牆壁厚度約46公分,大跨距西式木桁架,屋頂覆蓋日本黑燻瓦,有太子樓與百葉窗通風,內部有圓拱牆,可防濕、隔熱,展現日本時代米糧保存之科學。由棟札資料顯示興建於1941年。另根據吳昱瑩的考證,建築師可能是與已經列入古蹟的臺中彰化銀行舊總行一樣,是知名建築師白倉好夫。
不可否認「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就是日本殖民臺灣,以「臺灣經驗」想前進南洋之經濟組織,這類文化資產遭遇到保存的困境,是開發者經常冠上「殖民」、「國恥」當成理由加以拆除。不過1985年「桃園神社」保存運動,已經說明這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物證。若將此視為「國恥」象徵,那其他外族在臺灣興建的淡水紅毛城、打狗英國領事館、熱蘭遮城城垣(安平古堡內)、普羅民遮城遺構(赤崁樓)又該如何處理呢?而且即使是在中國,也採用法令,保留了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大連支店、南京神社這類文化資產,因此「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怎麼可以連基礎調查都沒做的狀況下,就將其拆除呢?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屋頂內部結構被文資委員詹添全形容成屋頂木屋架為戰後杉木圓木角材椼架,接合部為螺栓系統,屋頂已傾頹,現況以鐵皮覆蓋,原貌盡失,但與已經是古蹟身分的北投穀倉相比,其實大致完好。(地方文史團體提供)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的文資會勘爭議
臺北市政府對外宣稱,「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在2017年8 月23 日文資現勘已經判定不具價值,其實並不正確。因為該次現勘僅有3位委員,而文資委員有21位,豈能草率由3人決定。
在該次現勘中,堀込憲二明白指出「具文化資產潛力,建議進行文化資產審議程序」。同時也說:「2B厚牆壁磚造建物,建設年代及原機能等不清楚。需要詳細歷史及建築之研究調查。」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內部拆除前樣貌。(地方文史團體提供)
但詹添全、王惠君委員表明不具文化資產價值。詹添全判定:「屋頂木屋架為戰後杉木圓木角材椼架,接合部為螺栓系統,屋頂已傾頹,現況以鐵皮覆蓋,原貌盡失」。但是依照筆者所見認為是日本時期之椼架,絕緣之礙子更顯是為日治時期生產。屋頂雖有漏水現象,但是大致良好可修復,屋況甚至比龍應台時期指定的古蹟「北投穀倉」更佳,屋瓦為日本黑燻瓦(戰後稱文化瓦),僅是因為漏水覆蓋鐵皮。對於文資委員現勘意見不一時,臺北市政府並未讓讓案件進入文資會議審議,也未讓其他委員有機會表達意見。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內部細節拆除前樣貌。(地方文史團體提供)
另文化部規定現勘必須另外邀集專家學者召開會議確認,臺北市政府也沒有執行,有違文化部相關處理程序。甚至在106 年8 月23 日的文資現勘是不知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創建年代,也沒有基礎調查,更不知有棟札。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中所找到的棟札。(張建瑋提供)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拆除當下,公民通知臺北市文化局,表示有棟札等文物,市府雖然再派委員在10 月16 日前往,但是卻刻意不通知想要提報的在地文史團體,使他們無法跟委員當面陳述這棟建築歷史背景。王惠君等委員以「此次新發現之棟札為新物證,但在價值評估上非屬新事證」之說法,維持2017年的決議。
問題是文化局有藉由棟札調查背後軍國主義歷史嗎?棟札的出現不就是代表過去現勘不夠詳實嗎?「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的新事證,不就反映過去被忽略的軍國主義歷史,以及將國有財產隨意由國民黨政權互通使用的證據嗎?「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是否如委員說的屋頂已傾頹,現況以鐵皮覆蓋,原貌盡失,就讓各位讀者用同樣是2017年由文史提供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照片來比對吧!

註1 文資委員總數21人,現勘委員通常只要3-5人,而台北市對於台拓的糧倉現勘有2位認為不具價值,一位認為有價值,必須進入大會,但是市府直接判定不具文資價值,另「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穀倉」涉及歷史學,但現勘委員當中沒有任何史學背景的委員。過去北投穀倉、彰化農業倉庫,都是拆一半之下緊急搶救,而今日的臺北市政府卻眼睜睜的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糧倉」被拆,也不願意暫定古蹟,這是不是驗證了柯文哲自己說的「你選什麼委員就已決定結果」?
蕭文杰( 7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