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書店大發現
上一期,分享了長崎祈禱之丘繪本美術館(祈りの丘絵本美術館)一樓童書店(こどもの本の店・童話館)的選書裡,除了有「位於大歷史的在地觀點」之外,書店繪本選,也給讀者不少關於「現在與未來」的展望。

我非常欣賞館方在反戰與和平選書上,也放了提供了許多「經營共好社會」的繪本——進行障礙者討論、關注不同需求的每一個人,種下和平的種子,原來就在生活的各個面向裡呢。

繪本如何表達社會意志:在長崎發現長谷川集平
「畫這本書,是想要獻給在那天清晨到來以前,一直在尋常巷陌中出作入息,過著平靜生活的人。希望我們記得,那個平平淡淡的假期,其實是多麼珍貴。」
——長谷川集平《明天是星期一》。(香港木棉樹出版社出版)
在這裡,我想介紹這位作者——長谷川集平(Shuhei Hasegawa)。
長谷川集平的繪本,每次送到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的時候,都會給人眼睛一亮的感覺。一來是他的手繪畫風非常奇特,怎麼說呢⋯⋯就是堅實而又有種傻呼呼的感覺。

再來,是內容,非常不得了,每一本想表達的事物都十分銳利。
裡頭各種平凡的人生,因著不得不的特殊遭遇,日常就這樣被中斷或走向另外一條路了。「用繪本表達社會意志」,長谷川集平的作品,就有這樣的精神。

在現場,可以讀到大量長谷川集平在中文世界沒有發表的作品,加上書店張貼的剪報,啊,這位作者原來就住在長崎!我們讀到長谷川集平的繪本裡,無論是反映1955年森永毒奶粉事件的《長谷川同學真討厭》或是《明天是星期一》,讀完之後,都有著身為倖存者的大喘氣感。

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在長崎讀到,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每一刻平凡無奇的日常,其實都是經過災禍之後,深深反思才能擁有的,一筆一畫,來之不易。

在日本逛書店,看到繪本上架,經常是本國原創優先。
書店位於遠東盡頭最早與世界文明接觸的城市,卻幾乎是不太這樣劃分,即使是在很重要的空間,都可以讀到國外最新的繪本出版呢!

對經典繪本與作者的介紹,也絕不馬虎!為讀者所熟悉的約翰・伯寧罕(《阿里的飛機》)、莫里斯・桑達克(《野獸國》)、維吉尼亞・李・巴頓(《小房子》)、陳志勇(《彼岸》)、朱迪斯・克爾(《來喝下午茶的老虎》)、林格倫(《長襪皮皮》)都被網羅在這裡呢⋯⋯


二樓的美術館:縱觀日本繪本史+橫跨世界的繪本原畫展
去到美術館時,二樓的美術館正展出「維克多與克莉絲塔貝爾——靜靜地戀愛著 繪本原畫展」(ヴィクターとクリスタベルーそっと恋して 絵本原画展)《Victor and Christabel》是美籍德裔作者Petra Mathers(1945年3月25日-2024年2月6日)在1993年創作的繪本。

故事非常可愛,說鱷魚維克多,他是美術館的警衛。有一天,一幅名為《病榻上的克莉絲塔貝爾》(Cousin Christabel on Her Sickbed)的畫作被送來展示,畫裡有一位哀傷的女子(當然,她也是鱷魚)。維克多愛上了她,連休假都掛念著她。但克莉絲塔到底是誰?原來,她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因為拒絕了一位魔法師的示愛,所以被關進畫中。後來,維克多解除了魔法⋯⋯
作者在2024年2月6日離世,作為紀念展,來緬懷她的繪本與故事帶給這世界的美麗。




在原畫展的另外一邊,則是往昔的日本兒童文學與繪本出版。
驚喜地看到這些我所不認識的百年插畫家,有的是之前翻讀MOE雜誌,讀到廣松由希子所寫的專欄《日本の絵本100年100人100冊》所看到的名字,在這裡,居然能遇到真實的印刷品。這樣的相遇,令我感覺真是不可思議!





這些出版物,都有著和當代完全不同的印刷與製書方式,感覺需要更多人力去手工製作的工序,印刷與機製裝訂,也非常有特色!

藉由圖像語言的溯源,讓讀者重新檢視今天市面上的繪本(望著我手中蒐藏的好書,忍不住會去想「哪一本即將被如此留下來,成為夢幻逸品」)。透過繪本展覽,成就了脈絡上完整的閱讀。
其中一間展間,有一個非常非常美麗的展覽:中村忠二與其妻伴敏子的展覽。
中村忠二,因為去了長崎五島列島,向當地藝術家伴敏子學習礦物顏料作畫,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那是更親近自然的創作世界,因為礦物顏料需要一層一層堆疊,才能展現出顏色的深度和豐富層次。但是它每一層的乾燥時間都不一樣,需要非常專注才能做出一幅作品。

這兩位都是資深(甚至不在世界上)的藝術家,畫集也是極為限量或自費出版,在觀賞之中,能讓讀者看到大量「繪本語言的拓展」:你會不會跟我一樣有過這種想法嗎?在逛美術館,或是當代藝術展的的時候,會在心中吶喊,「呀,是繪本裡的圖畫呀!」(但實際上,藝術家並沒有真的出版過繪本。)就像是觸電一樣,有些美感語言,讓我們以為完全相異的世界相通了!
迴盪在心中
我時常渴望在繪本有關的展覽中,看到新的事物:新出版物、新的世界觀與合作概念,也會因為看到新的製書技術而歡喜得要命(好多年前,參加了一個藝術書節,第一次看到熱感應技術用在書上,好幾天開心得睡不著)。這次在祈禱之丘繪本美術館,卻因為這些被時間淘洗的情感而心有迴盪。
中村忠二,妻子伴敏子在創作中成為最好的老師:「繪畫就像生活一樣,需要時間慢慢去體會。」「急躁是無法創作出好的作品的。」「顏色是有生命力的」,它們原來也可以連通大自然與繪本的話語。
Petra Mathers,在78歲離世,她和攝影師丈夫Michael Mathers同在同一天和世界道別。在親友的口述中,這對夫婦認為他們的婚姻是最完整的關係,也經常表示無法在沒有對方的情況下生活。這些,在展覽什麼都沒有說。只是在這本書名後,加上「靜靜戀愛著」這幾個字。在現場展示的原畫,是兩隻鱷魚伴侶在種菜煮飯這些小畫面。人世間靜靜的愛是什麼模樣呢?是當畫裡的女士克莉絲塔貝爾臥在畫中,一動不動,警衛先生依然天天卻花店買花給她。
要明瞭這種種蘊藏,我感到自己還是太青澀了。
延伸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 No.53|繪本勝景在長崎(上)——在「祈禱之丘繪本美術館」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