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黑糖的滋味:讀《黑糖的女兒》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黑糖的滋味:讀《黑糖的女兒》

和一般常見的少年小說常見的「成長」基調不同,《黑糖的女兒》以橫跨三個時代、源自同一血緣的三位少女的故事來呈現台灣殖民環境,以及女性地位兩個面向的轉變。

寫作與史實相關的小說,必須耗費大量心神考據史料;若關注特定議題,還要避免觀看/再現的位置的偏頗,書寫上有相當的難度。或許正因如此,在台灣的少年小說中,是少有人耕耘的領域,是以,結合真實歷史和女性議題的《黑糖的女兒》更顯得難能可貴。

《黑糖的女兒》
作者:彭素華|繪者:Ila Tsou (享想)|出版社:小麥田出版社

議題、歷史與少女生命的緊緻編織

和一般常見的少年小說常見的「成長」基調不同,《黑糖的女兒》以橫跨三個時代、源自同一血緣的三位少女的故事來呈現台灣殖民環境,以及女性地位兩個面向的轉變。

  1. 殖民環境的轉變

《黑糖的女兒》的三段故事,以下列三個不同的真實社會情境做為小說的場景:

  1. 日治時期:二林蔗農事件
  2. 國民政府來台時期:二二八事件及其後的南靖糖廠事件
  3. 當代:新住民融入的台灣當代社會

經過精心的選粹的歷史背景,讀者得以體會在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時期,甚至當代,台灣人民(尤其女性)承受的諸多壓迫。

  • 女性地位轉變

在三個不同的時期中的少女角色,顯現了不同的地位和主體狀態。

  1. 屈從、順服壓抑、極度弱勢(沒有主體、高度壓抑)
  2. 部分自主(爭取自己的權益,嘗試建構主體)
  3. 獨立的自我。(清晰的主體)

隨故事走過三段時代,讀者能夠感受到女性主體性逐漸建立、逐漸明朗的過程。然而,讀者也必然感受到,身處時代洪流中的少女們,毫無選擇的必得在生活的每個當下,不斷掙扎、奮鬥。

第三段的故事背景,台灣已經脫離殖民政體統治,女性地位也有所改善。然而,身為外來移民的台灣新住民女性,卻又面臨了弱勢處境。

此段故事將台灣少女角色主客體置換;一、二段故事原以受迫、缺乏主體性的台灣少女為主角,第三段則聚焦被排斥、歧視新移民二代少女,台灣少女則轉為配角。雖然轉為配角,卻象徵了過往的弱勢者,在歷經漫長的奮鬥和社會轉變下,逐漸確立了主體性,同時進一步能夠成為關懷、守護弱勢者的力量。

歌頌女性的生命特質

如同作者在自序中所言,這部小說雖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重點實在述說台灣少女的故事。與其說作者關注台灣殖民和性別的歷史,不如說作者對不同時代的弱勢者皆投以關懷的目光,尤其是女性。

甘蔗原本是台灣製糖的重要經濟作物。農民生活原本艱難,在不同的殖民政體轉換後,也沒有得到改善,長期持續遭受壓榨,可謂苦不堪言。

女性在台灣社會中,則是明顯弱勢的性別;尤其在傳統社會中,更承受了高度的限制和壓迫。

作者安排第一位主角阿蓮為出身蔗農家庭的少女,襯托出女性處於社會地位與性別地位上的雙重弱勢。

而《黑糖的女兒》以「黑糖」特有的甜中帶苦、複雜滋味的意象作為隱喻,串連起殖民下的台灣蔗農生活,以及台灣少女的生命經歷,並以此作為情感與記憶的伏線,貫串三篇故事,不時呼應少女的處境,是極具文學意涵的用心設計。

女性,是孕育生命的性別,少女的故事亦緊扣「生命」的意象;三段故事中的少女,分別展現了不同的「生」之面向。

第一段故事中的主角阿蓮,便描述少女成長為大人必須承受的生理期之苦。第二段故事中,成人後的阿蓮和女兒少女秀枝,擔任接生婆的工作。除了孕育下一代,也幫助、陪伴其他的女性渡過生產的艱辛。第三段作為配角的白雅詩,是秀枝的曾孫女,對受欺凌歧視的女同學伸出援手,展現了溫柔、關懷與守護。

在第三段的故事中,故事也點出了真實的無奈:隨著時空改變,社會看似進步,各種性別的不對等和歧視仍舊存在。《黑糖的女兒》中不同時代的女性故事,匯集成作者對女性特質的歌頌。那份跨越不同時代、女性特有堅毅、溫柔和奮鬥,構成了歷史和記憶中,女性的不凡,如河流悠悠,綿長不斷。

開啟豐富的可能

《黑糖的女兒》中運用了不少二元對立的結構:男性/女性、日本/台灣、外省/閩南、本省/新住民、正派/反派、白與黑……構成了鮮明的對立,成功的凸顯了故事所關切的女性議題。

歷史的演進中,許多複雜的因素導致了後續的變化。事實上,沒有任何一部寫實小說可以涵蓋、代表所有的觀點和價值。故事中呈現的歷史事件,是經過萃選的片段。在片段與片段間,尚有許多未被呈現的歷史與不同觀點,同樣值得我們進一步去關注探討;例如從閩南人以外不同族裔,如原住民、客家等觀點、甚至殖民政體人民的觀點、農民階層以外的觀點、男性的觀點、移民來台者的觀點……都將幫助我們更完整、更客觀的理解台灣,同時客觀的探究議題,省思自身。

《黑糖的女兒》作為本土少見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女性議題少年小說,以精確挑選的事件和角色,高度聚焦的主題,精緻的設計鋪陳,讓意象、議題綿密緊織,清晰又深切表達了對台灣社會中性別、殖民、弱勢族群等人權議題的關切,極具意義與深度,如同一顆火種,點燃了議題少年小說的更多的可能。以《黑糖的女兒》作為開展的端點,我們可以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創作者受到啟發,投入歷史與寫實少年小說的寫作,帶來多元的觀點,並對台灣土地上的人事物有更多的關懷和思考。

王宇清( 32篇 )

兒童文學博士。現專職童書創作,偶兼評論、賞析與導讀。
覺得文本就像料理,而好的料理更形成了一個充滿奧秘的小宇宙。嘗試結合創作與理論中的理性與感性,分析文本中各種食材與手法間的微妙關係,探索各種滋味的可能性。曾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長期撰寫書評與年度觀察報告。創作代表著作為《妖怪新聞社》系列3冊(巴巴文化)。其餘作品散見兒童報紙與刊物。曾獲:九歌年度童話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藝評台評論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