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完美滑行,自始至終,光滑晶亮——紀念Dino廖銘和

完美滑行,自始至終,光滑晶亮——紀念Dino廖銘和

Gliding Perfectly, Smooth and Bright From Start to Finish – In Memory of Dino

Dino有一種特殊的存在感,其如同某種飄浮在空氣中的介質,隨著時空聚集與消散,與許多事物產生連結,同時又與什麼都沒有關係。也因此,我開始覺得他如同附著在那個台北場景中的靈體,人與地之間彼此依附、交纏而生。

我與Dino廖銘和(簡稱「Dino」)認識大概是在2005年、06年之間,每次相遇地點不出師大路的三角公園或是寶藏巖的葉偉立工作室。當時的公館仍瀰漫著一股莫名躁動的能量,從師大路的地下社會起一路到公館圓環的The Wall,週末夜晚總是聚集了一票大學生、樂團成員、社運青年與無業份子,在彌漫著青春期末尾鹹濕荷爾蒙的空氣之中,形塑了台北南緣的一片濕潤又嘲雜場景。

對當時剛從大學畢業的我來說,Dino是個總是不期而遇的老屁股。當時的Dino還沒有現在的瘦弱,臉頰還有一絲絲稍顯健康的紅暈,只是笑起來有種舞踏的韻味。Dino有一種特殊的存在感,其如同某種飄浮在空氣中的介質,隨著時空聚集與消散,與許多事物產生連結,同時又與什麼都沒有關係。也因此,我開始覺得他如同附著在那個台北場景中的靈體,人與地之間彼此依附、交纏而生。

當時的公館一帶正經歷一場劇烈變化。許多廢墟都在短時間內拆除成為建地;師大商圈與文教區住戶之間的衝突正越演越烈;而在短暫的抗爭後,寶藏巖正轉型成為國際藝術村。當時的圈子常常把「收編」掛在嘴裡,談論著政府力量介入文化生產的各個層面。

Dino於《台北機電人》拍攝現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2020。(攝影/Uncle Photography,Charles-Henri Paysan,張碩尹工作室提供)
Dino有一種特殊的存在感,其如同某種飄浮在空氣中的介質,隨著時空聚集與消散,與許多事物產生連結,同時又與什麼都沒有關係。也因此,我開始覺得他如同附著在那個台北場景中的靈體,人與地之間彼此依附、交纏而生;圖為:Dino於「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I」演出現場,立方計劃空間,2021。(攝影/張修齊,張碩尹工作室提供)

我再次與Dino見面是在倫敦,是策展人游崴在東倫敦Cafe OTO辦的幾場系列活動之一。首次在師大路以外的地方看到Dino感覺相當奇妙,像是看到失去水的魚卻仍在陸地上活蹦亂跳。那晚Dino以連續的尖銳聲響攻擊所有人的耳朵與大腦,回家之後才發現那也許是我聽過他最精彩的幾場表演之一。Dino有種有趣的特質,那就是他的樸質存在儘管在當下常被人忽略,但總是在事後讓人感到玄妙。

Dino於倫敦著名的實驗音樂場所「Café OTO」演出現場,「射殺鋼琴師:台北噪音場景1990–1995」(Shoot the Pianist – the Noise Scene in Taipei: 1990-1995),2015年4月4日,演出錄音請參見「Dino – Live at Café OTO / 2 APR 2015」。(攝影/游崴)

十多年後我回到台灣,開始找Dino做表演,也因此去了他位於麟光站的住所數次。多年不見的Dino變得更為瘦弱、酒也喝得更兇,而其所處的那個山邊三合院則具體而微地反映了他的存在狀態:其之古老氣息與荒煙蔓草與繁忙的和平東路擦身而過,頑固地拒斥了台北市百年來的都市化進程。而如今台北也已是不同的光景,過去那種無謂而為、青少年般的躁動已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政策與產業先行的文化版圖。而那間三合院,卻在有意無意之間將曾經存在過的一絲風景保留了下來。

在工作之間我會和Dino聊些古琴、書法或是古篆,當講起古琴,他的眼神會閃起一種匠人光芒,他說雕刻石頭像是玩音樂,石頭正在崩裂的聲音很細微、在耳朵裡有一種癢癢的感覺。Dino的自在與平和感讓他能與人事物保持有距離的連結,但同時,日常生活卻又像是萬物引力般的拉扯著他,偶爾仍在言談中感受到經濟拮据為他帶來的壓力。

Dino(左一)於「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I」演出現場,立方計劃空間,2021。(攝影/張修齊,張碩尹工作室提供)

就這樣,我與Dino既疏離又密切的關係維持了一年多,最後一次合作是在北師美術館的「肥皂」計劃。如今每次想起Dino,腦海中仍會浮現在既悶熱又蚊蟲滋擾的糖廠中,在肥皂水中悠遊的他,似乎不論人生狀態如何演變,他都能夠保持始終如一的姿勢,在人生的表層上完美滑行,自始至終,光滑晶亮。

最後,Dino走了。在他走的那個晚上許多朋友打給他,大家在電話前陪他一起說笑、一起回憶、也一起流眼淚,躺在床上的他也跟著抽動,跟著流淚。隔天早上看護要幫他擦洗,但心跳值在幾分鐘內掉下去,微弱消失。

Dino於「肥皂」計畫中參與演出;圖為:張碩尹,《Soap》劇照,2021。(攝影/劉哲均,張碩尹工作室提供)
張碩尹( 10篇 )

旅英台灣藝術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學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藝術碩士畢。其創作媒材跨及裝置、繪畫、表演與錄像,並結合科學、生物學、生物動力學等不同知識領域,反應人與科技、社會的關係。他的近期個展於德國萊比錫Kunstkraftwerk藝術中心、倫敦亞洲藝術中心、台北市立美術館;並參與台北雙年展、廣州三年展、薩奇藝廊、 Compton Verney美術館、惠康基金會之群展與委託案。近期獲獎包括英國皇家雕塑學會獎、香港Art Central新晉菁英大獎。作品受台北市立美術館、巴西駐英大使館、韓國Noblesse Collection、墨西哥JM SR Collection典藏,與亞洲歐洲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