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席白思齊專訪:亞洲市場的多元發展與環環相扣的藝術生態系

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席白思齊專訪:亞洲市場的多元發展與環環相扣的藝術生態系

Interview with Chair of Sotheby's Asia Modern & Contemporary Art, Alex Branczik: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Market and Interlocking Ecosystem of Art

觀察亞洲2022年的市場景況與展望未來,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席白思齊(Alex Branczik)同樣從數據面來分析,認為2022年蘇富比整體的表現其實與2021年相當,而2021年則是表現最好的一年,季節性因素確實會導致某些季節相對強勁,但就全年度來看仍然不俗,因此不認為2022年秋季是下行趨勢的開始,也對2023年抱持樂觀。白思齊表示,蘇富比亞洲業務在疫情期間成功地繁榮發展得益於公司迅速轉變業務方式也做得非常成功。

觀察亞洲2022年的市場景況與展望未來,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席白思齊(Alex Branczik)同樣從數據面來分析,認為2022年蘇富比整體的表現其實與2021年相當,而2021年則是表現最好的一年,季節性因素確實會導致某些季節相對強勁,但就全年度來看仍然不俗,因此不認為2022年秋季是下行趨勢的開始,也對2023年抱持樂觀。白思齊表示,蘇富比亞洲業務在疫情期間成功地繁榮發展得益於公司迅速轉變業務方式也做得非常成功。然而,長期來看這種方式無法持續,在某個時間點還是需要重新與客戶或畫廊見面接觸、交流、看展等,回歸此行業做生意的方式。因此,「我們可能已經接近這種經由疫情流行而成功運作的能力的終點。」

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席白思齊。(蘇富比提供)

從香港巴塞爾展會前幾週開始,就可以感受到一種能量不斷在積聚。隨著收藏家、畫廊主和藝術界專業人士相繼回到香港,讓這樣的動能更加明顯。「這座城市和藝術社群的能量是有形的」,所有的拍賣行、畫廊、博物館和機構都在盡其所能展示這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有趣的城市。儘管白思齊知道有些藝術家確實因為政治局勢而選擇不在香港展出,但他認為市場是非常不同的,香港仍是亞洲的中心,蘇富比同時在亞洲進行多元化配置,但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像香港一樣成為中心樞紐。香港因其殖民歷史成為亞洲最悠久的國際金融中心,固然隨著時間推移英語的重要性會減少,但這確實是許多企業最初選擇在香港成立的原因之一;稅收則是另一個因素。這樣的背景讓它財富集中、有許多已經建立起來的機構,國際化與便利性都是它鮮明的特色。

今年蘇富比將歡慶立足亞洲50週年,也在去年底宣告將在2024年搬遷亞洲總部至太古廣場全新落成的辦公大樓,中環置地遮打(Landmark Chater)則設有旗艦藝廊。白思齊表示,過去兩家大型拍賣行都倚賴香港會展中心,這對業務其實有很大的限制,也不是蘇富比在世界各地的作法。作為一家企業,所有壓力都集中在春、秋兩季的兩週內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因此希望透過搬遷,提供更有時間餘裕與多元樣貌的拍賣及展覽,轉往類似倫敦和紐約的形式,現當代藝術、中國藝術、奢侈品拍賣各一週,兩大主要拍賣之間則有季中拍賣,時而舉辦銷售或非銷售的展覽。

與西方收藏趨勢更加融合,缺席的亞洲藝術家?

對於近年亞洲拍賣中亞洲藝術家減少、西方當代比例明顯增加的情況,白思齊表達,香港的拍賣依舊維持著亞洲特色,香港的拍賣也反映收藏趨勢,作為二級市場,拍賣行「不主導趨勢,而是反映市場需求」。因此白思齊認為,整體看來目前亞洲的趨勢更趨向於西方,與西方的收藏趨勢更加融合,但還是可以看到奈良美智跟草間彌生是領銜拍賣會的巨星,這也反映了當下亞洲市場的趨勢。儘管蘇富比還是會推出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中國藝術家,但現在的市場價格未若十年前,以至於很多人可能不願意也沒需要出售,讓找到好作品的難度更高。「我們還是會展示一些年輕的中國藝術家。我們希望保持這種多樣性,推廣亞洲當代藝術家,同時也會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

香港蘇富比春拍現場。(蘇富比提供)

儘管台灣藏家在拍賣行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但是什麼原因造成亞洲(或台灣)藝術家無法在亞洲拍賣市場有更優勢發展?對此,白思齊重申拍賣行的存在本身就是市場需求的反映,不會也無法獨自影響藝術品的風格,拍賣會也是像巴塞爾這類大型博覽會以外最透明、最明顯呈現口味的方式。但也強調,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主要是畫廊扮演識別和推廣當代藝術家,並為這些藝術家建立機構和個人收藏家基礎的角色,拍賣行無法獨自完成這項任務。當然在西方有一個更成熟的畫廊網絡,或許是因為亞洲當地畫廊網絡還不夠成熟以至於讓這種差距顯得更大。站在蘇富比的立場,擁有更多空間和時間組織展覽,也讓拍賣行有更多機會展陳不一樣的作品來參與亞洲的藝術生態系統。以現代藝術來說,白思齊認為該類項上亞洲和西方就達到不錯的平衡,特別是台灣建立了一個非常成熟的現代藝術和油畫收藏基礎,同時對西方現代藝術也有極大的需求。今天可見的是亞洲藏家對西方藝術的興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他們也常是倫敦和紐約拍場上的高額投標者,因此將一些高品質的作品帶到亞洲展出和體驗是有意義的。他也認為,無論是西方和亞洲藏家都會在東西方藝術的並置中,開始對亞洲藝術家更為熟悉。

畢卡索《坐椅女子》於2023蘇富比春拍中以9,310萬港元成交。(蘇富比提供)

對有志市場發展的藝術家有何建議?白思齊認為:最好的藝術品是不考慮市場的。莫內早期曾無法售出他的畫作與被當時的藝術界認可,1880年代他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商業成功,開始接受訂單畫畫,最後卻畫出了一些他生涯中最平凡的作品。因此藝術家不應該考慮市場,但這也是畫廊的重要性所在,畫廊應該考慮藝術家的長期商業成功,而藝術家則應更注重藝術本身。但無論如何,市場是與拍賣行、畫廊、收藏家和博物館之間的生態系統環環相扣的。另一方面,學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英國或美國,我們會發現那裡有很棒的藝術學院及美術館,再加上全球的商業畫廊與大型拍賣行,「這就是一個生態系統,但它始於藝術學院」。如果再談到藝術從業人員,白思齊表示自己在亞洲的面試經驗是,潛在候選人很少有修讀過藝術史碩士學位,但在其以前倫敦的工作中,任何一份履歷都必須寫上曾修讀藝術史碩士的經歷。拍賣行自然需要多元化的技能和人才,修讀過藝術史也不是自己擔任這份工作最重要的資格,畢竟這工作仍是商業銷售工作,但他認為,「我們所出售的物品的專業知識是歷史」。因此,藝術史是任何追求這份工作的基本建設模塊,就算自學,也需要打穩根基。

朱貽安(Yian Chu)( 15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