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佳士得亞太區總裁龐智鋒專訪:亞洲市場依舊強勁 對未來謹慎樂觀

佳士得亞太區總裁龐智鋒專訪:亞洲市場依舊強勁 對未來謹慎樂觀

Interview with President of Christie's Asia, Francis Belin: The Market in Asia Remains Strong, Venturing into the Future with Caution and Optimism

拍賣行的擴張顯然意味著對亞洲的加碼投資,但亞洲是否真能涵納這麼大量的藝術品交易?尤其,儘管2022年的數據顯示亞洲依舊在成長,但秋拍時卻可看出降溫或進入調整階段的態勢。就此,本刊在巴塞爾展會期間採訪了佳士得亞太區總裁龐智鋒(Francis Belin),請他與我們分享對亞太地區藝術市場與現象的觀察。

自2021年7月佳士得(Christie’s)率先宣布將成立亞洲新總部後,同為佈局全球的拍賣行富藝斯(Phillips)與蘇富比(Sotheby’s)也相繼宣告成立新總部與展示空間。今年三月香港巴塞爾展會期間富藝斯位於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新總部率先開幕,也拉開新一波香港國際拍賣行競爭的序幕。在接下來的兩年內,佳士得與蘇富比的香港新空間也將開幕,三大拍賣行都將擁有更多可供自己靈活使用的展示空間,目的也在營造更多元的客戶體驗。與此同時,一年兩季的拍賣則都將轉變為全年性的拍賣活動。拍賣行的擴張顯然意味著對亞洲的加碼投資,但亞洲是否真能涵納這麼大量的藝術品交易?尤其,儘管2022年的數據顯示亞洲依舊在成長,但秋拍時卻可看出降溫或進入調整階段的態勢。就此,本刊在巴塞爾展會期間採訪了佳士得亞太區總裁龐智鋒(Francis Belin),請他與我們分享對亞太地區藝術市場與現象的觀察。

佳士得亞太區總裁龐智鋒。(佳士得提供)

擴大投資亞太 以策展啟發靈感

對於未來亞洲藝術市場的發展,龐智鋒首先表示佳士得的態度是謹慎樂觀的,儘管去年秋天可見下修,但拍賣行不會只看一個季度的表現。擴張的決定始於2019年,也反映佳士得對香港作為亞洲重要藝術樞紐的承諾、信心和投資。觀察香港市場的發展,2022年佳士得亞洲拍場的總成交額是歷年第三高,亞洲買家在全球的活動也創下歷史新高,總額達18億美元(佔全球拍賣額的26%),是自2015年以來的最高值(較2021年增長10%,較2019年增長40%)。換言之,可以看到亞洲市場在購買力方面依舊表現出強韌性,而其購買的物品,有一半以上是在香港以外的拍場購買。另一方面,亞洲買家在全球新買家中所佔的比例相當大,依據不同年份約為35%到40%左右,且在各個類別的活躍程度不斷增加。從過去幾年的整體趨勢來看,佳士得自然對對未來抱持信心,而將更多物件、作品帶到香港也就是自然而言的方向。「在亞洲業務中,海外購買與本地購買之間的不平衡是非常獨特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也是我們在2019年做出投資新展覽場地戰略決策的原因。問題不在於是否要投資,而是如何投資。我相信我們已經為佳士得找到了最好的選擇。」

而當一年兩季轉變為全年拍賣活動後,拍賣行要如何保持拍品品質與競爭優勢?龐智鋒表示,保持品質和數量的平衡取決於專家的專業,佳士得也始終堅信擁有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是為客戶提供高標準服務的關鍵。在過去幾年中,佳士得除了不斷加強團隊陣容、吸納來自不同專業知識背景與領域的專家和高級管理人員,大部分的專業人才也長期在佳士得效力,成為佳士得為客戶提供精心策展的最好保證。「我們相信首先要有優質的策展。透過策展啟發靈感,這是絕對不能妥協的核心。」無論是家具、繪畫、精品等各個類項,具策劃性的主題銷售成為近年常見的做法與趨勢,用以增添展售的趣味。另一方面,龐智鋒認為第二個重點在傳遞作品內含的故事與內容。「我們的責任是向收藏家解釋作品的故事」,如何將藏品的敘事活靈活現地呈現,不僅是藏品本身的選擇,更重要的是無論在實體或數位化的展示方式,都需要行銷、運營團隊與專家一同合作。

佳士得香港秋拍「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現場。(佳士得提供)

亞太與西方藝術的平衡

過往的亞洲拍賣只聚焦亞洲藝術家,隨著西方藝術的引入,亞洲藝術家開始日漸減少,如果聚焦於千禧後藝術家,歐美藝術家的比例將超過八成。佳士得又是如何觀察這樣不平衡的發展?對此,龐智鋒表示,像佳士得這樣的拍賣公司提供的是一個國際平台,無論在西方、中國、台灣、日本、韓國、東南亞等,提供均衡作品的選擇,產生不同的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對話。事實上,當我們觀看藝術家締造紀錄數量的指標時,會發現佳士得打破紀錄的亞洲藝術家和西方藝術家數量幾乎是一樣的。無論是發掘新近藝術家還是跨越經典、現代和當代藝術的推陳,提供藏家更多元的選擇,一直是佳士得所注重的,亞洲和香港也始終是佳士得香港的身分認同。龐智鋒強調,現實是即使是亞洲藝術家也受到西方藝術家的啟發,因此無論他們是現代還是當代藝術家,「我們都必須呈現、解釋並將它們放在更寬廣的視角裡,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如果了解蘇拉吉(Pierre Soulages),理解趙無極將更容易,反之亦然。」而20及21世紀藝術部聯席主管林家如則補充,佳士得一直密切注意著亞太地區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與關注1990後年輕世代的發展,近兩年1970和19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作品市場都逐漸成熟,事實上,近季度亞洲藝術家作品的比例從2021年春的40%增加至2022年秋的60%。隨著各地重新開放,資金、人員和作品的流動都會更自由,林家如表示在即將舉行的香港春拍與未來的上海拍賣,相信都可見到比例的增長。

佳士得香港秋拍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的《無題》拍出8,335萬港元成交價。(佳士得提供)

那麼區域政治是否會影響亞洲藝術市場?龐智鋒表示自己的簡短回答是「看數據」。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亞洲市場非常強勁,而這對亞洲和香港具有很強大的推動力。當然市場也不總是完美的,但總體趨勢讓佳士得對市場有相當的信心,「我們既不過度自信,也不會消沉」。龐智鋒也強調,「收藏是一個終生的旅程」,也因此佳士得與收藏家的關係中提供的是長遠的計畫和策略,因此每一步都必須謹慎計畫和安排。「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收藏行業似乎不太會隨著時代變化而改變的原因,這反映我們對收藏的保護和重視。」當拍賣行可以在數位媒介上加速創新時,會快速改動,但在策展、策略方面則會一步步謹慎前行。

✦ 本文為《典藏今藝術&投資》2023年5月號專題〈藝術vs.產業 兩場藝博會間的亞洲產業觀察與台灣藝術環境省思〉系列文章。

朱貽安(Yian Chu)( 15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