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上榜,是一種「年度樂透」的現象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12個月曰一年,10年曰一旬,12年曰一紀,30年曰一世,60年曰一甲子,百年曰一世紀。年度回顧往往指稱12個月發生的大事件。但這些事件的重要性取擷卻貫穿了年度所能區隔的時間綿延,與世代價值判斷,甚至是跨世代的慣習認知。在台灣藝術社會,如果將一甲子的年度事件串連起來,將是一個濃縮的藝術社會成形記。例如,每年的年度票選的好展、得獎名單,在一旬後回顧,可能會發現大多數的年度好展或名單出爐,只是一種經營出的組頭(機構單位)、明牌(評審單位)、樂透(中獎單位)之關係。然而,不介入此神祕結界,並不代表年度不曾活過。如果再並置地方藝術社會和國際社會的年度排行訊息,呈現的將是許多平行小宇宙。
2. 當Me Too,是一個「過橋米線」的桌遊現場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年度藝術社會的新聞排行榜首,是否意指其具有革命性的作用?進入以社交媒體為聲量的年代,2023年五月至2023年九月的藝文界「Me Too事件」是台灣藝術社會的「現象現形記」。相關事件雖關乎一世的年齡、性別、教育、職場權力分佈等長期隱象,但透過現象現形,又將現形打回現象的過程,也成為一件藝術社會顯相事件。除了參與「集體過馬路式」的簽署活動,以及成就了一些人短期的媒體曝光機會,此事件在文化資本力的多數選擇與評估下,如昔地冷處理,自十月即成為過氣新聞。此事件沒有成為一個運動,而是像「一碗過橋米線」在滾水中燙半分鐘,經生葷搬動與擾拌,完成「過橋」動作。「Me Too事件」之後,台灣藝術社會的主流生存法則,已給了一個「金鐘罩鐵布衫」的相互護體答案。

延伸閱讀|【高千惠專欄—文化刨丁】—迷兔文化中的社會迷思與修護行動
延伸閱讀|【高千惠專欄—文化刨丁2】—黃色力量與封建文化的解殖幻想
3. 當評論,從「Podcast」到「Outcast」的現聲
「桃實千年非易待,桑田一變已難尋。」2023年視覺藝術界的場外議題,包括對「藝術評論尚存否」的一年一度反思。「Podcast」是後疫年的空中交流產物。它提供了聊天室的公開空間,訂出論壇般的主題,再找幾位相關者獻聲參與。在內容與態度上,「Podcast」接近文化名嘴收送的性質。它類似點評,不需要書寫文字的各種斟酌考究,以形成可回應與挑戰的參照文件。它如同口語評審,是建立在權威人設的想像上。另一方面,在藝術產業化的社會,「藝術書寫」作為陪伴、代言、詮釋或人情公關連結的表態,使具有比較、參照、批評的「藝術書寫」邊緣化。「藝術評論」成為被靜觀或被排擠的「Outcast」角色。從「Podcast」到「Outcast」,「藝術評論」在近年已完成工具化的需求認證。如果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人人都可以是策展人、人人都可以是藝評人,這些頭銜的專業性也被解構了。
4. 當課綱,是一種「文化飼料」的現成
「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2023年度的「108課綱事件」,與2014年的「課綱微調」事件,都與地方意識的再輸入有關。「課綱與課程」,通常只是一種「飼料提供」的概念,對只求基本養分或重視考試的學子,自然具有方便性。然而,具有獨立思考的青少年,如果對某些學科有興趣,大都會自己去找課外補給。在人文藝術領域,能夠有發聲能力的獨立思考者,也多不會以「課綱與課程」為主食,更不會成為不同農場的豢養品。高教人文藝術課程的內容,在大學自治、老師自訂下,是否培養出比資訊有限年代更優秀的藝術世代?「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年度課綱,是如何應世代而改變、而形成,似乎也需要一次田調後的總體檢。
5. 當黑潮,是一個「藝術國家養」的現實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地方藝術的本土化與科技化的行動,在政府文化政策的治理下,以補助與獎助的方式,在近年達到一個高原期。2023年,在選舉政治下,也可以視之為高峰期。文化部的「2023暨2024-2027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以具「臺灣文化內容」、「再造歷史現場」、「地方文化特色」、「臺流文化」為導向,即端出4年100億元的預算。藝術以產業概念為發展,文化成為外交的工具,此乃延自1980年代解嚴後的「台灣意識.本土再製」之方向。以超過一世之力,在補潮的推進下,視覺藝術創作者進入「發現即歷史,再現即藝術」的養殖期。「藝術拒絕國家養」,原是藝術自由的一個性格表態。牽蘿莫補,何況藝術公海何其大。文化補風追影,是否已使藝術團體更加托拉斯化、幫盟化、M型化?對藝壇而言,這是「藝術國家養」的社會主義烏托邦實踐,還是「藝術國家化」的務實主義烏托邦實踐?有待「Outcast」的評論者申論。
延伸閱讀|最高補助3千萬!「文化黑潮」2項補助,支持民間視覺藝術產業走向國際


藝術教學者、藝術文化書寫者、客座策展人。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水墨發展、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 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