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草率季,何不就輕鬆玩

草率季,何不就輕鬆玩

而後黃偉倫再從草字頭原本就有代理的獨立出版來出發,思考興辦一場具有國際連結、屬於台灣與台北的Art Book …
而後黃偉倫再從草字頭原本就有代理的獨立出版來出發,思考興辦一場具有國際連結、屬於台灣與台北的Art Book Fair,在籌備前他與空場成員王鼎曄等人便廣泛留意歐美興辦類似活動的展佈與呈現氛圍,在類似活動被國際廣泛興辦下,規格化與制式的呈現方式與目前過量的藝術博覽會生產面臨同樣的困境,那能如何不同?成員回到思考Art Book Fair中「藝術」這項關鍵字,或是將書籍視為藝術品的形式來思考與呈現,因此共同決定這場Art Book Fair要以「和藝術與藝術之間的事物更靠攏」做為識別。將空場對於跨域活動的強項再次利用出來,展覽會場有藝術家的裝置擺設、DJ放送的時髦音樂、綠意的盆栽和手工紙屏風,以及融合草字頭原本無厘頭、鬆弛心靈的調性,「藝術書市集不就是應該搭配迷你高爾夫、吃吃三明治。」未來「草率季」如果延續下去,成員更期許能每年挑戰主題與融合的組合都不一樣。
內外兼具,環保再利用的佈展術
這次「草率季」的佈展細節,也是主辦方巧思的部分,利用日本進口簡單的三樣五金零件,就可搭配木板、木條,做出簡易具有質感的攤位桌面與展示架,空場成員也在市集前實驗各種創意的使用方式,這些木料在活動結束後都能再被回收、收納,繼續成為未來大型展示或市集的基礎建設,如此思考兼具美觀與經濟效應的支出策略,無非也是團體經營必須擁有的遠見與靈活思考。
「草率季」現場擺設。(草字頭國際提供)
華語圈Zine勢力的整合
這次展覽亮點即是展示已成立15周年,蘇黎世獨立出版社Nieves Books所出版的獨立刊物,在獨立出版界普遍被認知為Zine的始祖,「草率季」也透過輾轉連繫到上海Nieves Books的代理商香蕉魚書店,交涉過程中雙方意識到,Zine被西方世界主導的局面很大,也產生很多獨立出版的大品牌,小眾的游擊、叛逆感也逐漸被沖淡,而華語圈的部分卻苦無平台整合與交流,因此中國對於台灣「草率季」的舉辦也表達踴躍的支持,使黃偉倫意識到交流不僅是歐美,中國也有許多資源與範例可供整合與參照。其他國際參展的獨立出版品牌包括來自東京、推廣亞洲及日本攝影作品的網路平台shashasha、來自荷蘭的線上與實體獨立刊物團隊Current Obsession等,和台灣小誌/獨立刊物市集等Zine市集的常客:京都塑膠人、和平製品、朋丁、神奇雜貨店、三貓俱樂部、咱誌等。
現場DJ音樂表演。(草字頭國際提供)
一點也不草率的跨界鏈結
屬於台灣並具國際交流性質的Art Book Fair並非瞬間在「草率季」成型,除了早期下北沢世代對於歐、美、日Zine文化的推廣與引入,近期包括小誌/獨立刊物市集在地且前衛的底氣結合,田園城市出版社也每年不定期於展覽空間舉辦Zine市集的交流,或主動集結台灣獨立出版前往日本的Art Book Fair展示等努力,而一個具號召力、國際交流高度的Art Book Fair至「草率祭」前還未被完整執行出來。而空場與草字頭似乎就這樣帶著對於藝術的憨直熱愛切入,總在思考何種活動的舉辦對於藝術家與藝術社群而言有正向作用,藝術家是否也可以思考獨立出版的可能,藝術書籍是否可以成為藝術家靈感的供養,而長期存在於藝術書市集面對面交流、激盪創意與合作的方式,是否可以思考紙本獨立與合作出版其實創造了一種更全面的交流型態?雖然因為短時間舉辦而取了個不要給承辦單位過度壓力的中文名字:草率,卻意外將台灣藝術出版與Zine的版圖拼合,也更凸顯改制後的空場對於扮演跨界鏈結的使命感。
軟性的放鬆音樂在展場中持續放送,在螢光燈管圈成的月光下,有著雪橇之腳的游泳池高腳椅,在盆栽樹影的婆娑之間,滑向的是一場名為「草率季」的Art Book Fair 現場。
藝術書市集不就是應該搭配迷你高爾夫
策動這場別開生面藝術書市集的草字頭國際創辦人黃偉倫(Frank),目前同樣是空場藝術聚落負責人,他先以藝術聚落藝術家的需求觀察起,例如台灣許多畫廊的畫冊為收納與建檔存在都非常格式化,無論設計、材質和裝禎都缺乏想像,和藝術家與藝術品被期待賦予的想像與創造力並不吻合,然反觀國際一流畫廊普遍相當注重藝術家與展示的出版品,給予藝術家的畫冊出版非常多實驗的可能性,非僅是如台灣以文件、檔案或公關性質來看待畫冊出版。這個創造力相對被限制的出版項目,卻與藝術家的形象、被認識的途徑與被解讀的質感息息相關。「畫冊就是藝術家創作的剖面,是體現藝術家創作呈現的載體,我想讓藝術家知道畫冊其實可以成為藝術家特質與細節的傳遞。」這個服膺於藝術家需求的初衷,使他先從國內外著重藝術出版的畫廊先邀約起。
「草率季」現場藝術家謝佑承的裝置展品呈現。(草字頭國際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