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是表現神情疲憊的男人,稍微低頭往下看,頭部鑿痕斑斑,與身體的光滑形成對比,顯出朦朧的蒼茫感。1976年,在新聖器收藏室裡一個隱蔽的通廊發現了56幅畫在牆壁的素描,據研判,可能是在1530年時,為了躲避士兵的搜捕追殺,米開蘭基羅曾經藏匿在此通廊,因此在牆壁上留有素描。其中一幅描繪一個裹著毯子低頭作畫的人,容貌消瘦,神情疲憊,應該是米開蘭基羅55歲時的自畫像,畫像的容貌與神情有點類似《黃昏》,之前也有人認為《黃昏》表現的其實就是米開蘭基羅自己。《黎明》是一個輕輕掀起頭紗的女人,好像曙光穿透黑暗,身軀是一個青春的女人,但臉上的神情卻帶著一抹悲傷,甚至讓人感受到痛苦,似乎反映白天的到來就必須面對世界的無奈。
王德育藝術史時間(五)寓言人物:《黎明》、《白天》、 《黃昏》、《夜晚》
《白天》
在朱里亞諾之下,回過頭來往外看的壯碩男人象徵《白天》,翻轉的姿態展露了米開蘭基羅喜愛的肩背肌肉筋骨的變化,顯現希臘化時期雕刻影響的深遠;翹搭到前面的左腳更加強了整個身體沿著中軸的劇烈翻轉。頭部粗獷的鑿痕讓這個人像益形豪邁,符合白天的意象;可是為肩膀遮掩大半的臉卻顯現有點厭倦的神情。
《黎明》
《夜晚》
另一側以手支撐著頭的女人則象徵熟睡的《夜晚》,在這四尊雕像中,只有《夜晚》躺在一塊布單上,象徵夜幔低垂;只有《夜晚》伴著象徵物,頭冠中央有一個弦月,弦月的中間還有一個星星的造型,一隻貓頭鷹、一個面具以及一束植物。《夜晚》女人低垂的臉顯得安詳寧靜,但是身體稍向外翻、左腿略微內傾、左胳膊向後支撐身體,而右手肘輕輕地朝前撐在左大腿上,以不明顯扭轉的身體表現寧謐的深夜其實並不安寧。米開蘭基羅曾就《夜晚》抒寫了數首詩文,其中一首如下:
啊! 死亡的陰影
終止了摧殘人心和靈魂的悲慘
使人不再遭受折磨
提供了真正的療藥
《夜晚》細部
在這四尊雕像中,《夜晚》既無《白天》的劇烈扭動翻轉的姿態,也沒有《黃昏》展現的疲憊神情,更不像《黎明》有動人的無奈苦楚,然而《夜晚》卻是最感動人心,因為米開蘭基羅在《夜晚》雕像中表達了你我共同的感觸:苦楚人生,最好能永遠沉浸在睡夢中,不必醒來面對白天現實的挑戰,這也解釋了為何《白天》呈現出些微厭世的感覺。米開蘭基羅又將夜晚與死亡連結,使得日夜的循環似乎蘊含生死輪迴的意涵。此外,《夜晚》雕像所呈現的身體比例與結實的肌肉,顯示米開蘭基羅習慣使用男性模特兒,在男人身體硬生生加上乳房,勢必顯現不合乎女人身軀的解剖結構。
玻提切里《春》局部 約1482 卵彩、木板 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吉藝廊(Galleria degli Uffizi)
委拉斯給茲《攬鏡的維納斯》1649 -51油彩、畫布 122.5×177cm 英國倫敦國家藝廊
米開蘭基羅對梅迪奇禮拜堂的雕像有整體的構思,擺置在石棺上的《聖母和聖嬰》成為整體意涵的樞紐。《黎明》和《夜晚》的容貌均類似《聖母和聖嬰》,在米開蘭基羅的構思中,或許《黎明》是象徵「聖靈懷孕」,悲傷的神情預兆了日後的基督受難;《夜晚》表現的則是聖母為基督被釘在十字架而痛苦,但是在基督登天後得到平靜。
英國學者堪納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1901-1983)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形象是源自於古典藝術中裸體的維納斯(金星)。玻提切里(Sandro Botticelli)在他的畫作《春》(Primavera)裡,著衣維納斯的乳房下面繫著一條帶子,在他的《聖母和聖嬰》中的聖母也繫有類似的帶子;西班牙畫家委拉斯給茲(Velazquez)在《攬鏡的維納斯》(Venus at Her Mirror)一畫中,鏡子上披掛的帶子也延續這種傳統圖像。米開蘭基羅《黎明》的乳房下面的帶子也是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轉成聖母的維納斯,《黎明》象徵「聖靈懷孕」的處女聖母,而這條帶子就轉為象徵無垢的純潔。梅迪奇禮拜堂中三位女子的雕像即是呈現聖母的三個階段:聖靈懷孕、初為人母、基督受難。克拉克的這種說法不無見地,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夜晚》弦月中間的星星就是金星,在夜晚的星空中,最明亮的是月亮,其次就是金星。
《夜晚》左腳踏著一束植物,一般解讀為罌粟,因為罌粟膏有麻醉作用,正好與《夜晚》的意象相襯;但是卡內基.梅能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藝術史教授耶迪斯.巴臘斯(Edith Balas)教授則認為該束植物應該是石榴,象徵豐饒。巴臘斯認為《夜晚》表現的是宇宙之母,統攝光明與黑暗的皇后,不但統治幽暗地底的墳墓,本身也是大地之母,因此象徵豐饒的石榴與大地之母的原始意象有關。
王德育藝術史時間
王德育( 2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