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說北京畫廊的運營策略在2015年與2014年相比較有多麼大不同,但如果將目光再往前看幾年,就可以清晰的發現,這些重要畫廊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介面愈來愈國際化,比如選擇有國際身分和海外資源的策展人、藝術家,以及尋求海外藝博會的曝光機會,並不斷捲入所謂晚期資本主義的藝術商業系統。過往的那種江湖風雲際會般的英雄主義情結開始褪卻,繼而顯現出所有市場機制裡中間商一貫的「中庸」、「附和」的形象。
這種為人詬病的特質也會被狡黠的藝術家所利用,定義在「後網路」主題下的鐵木爾.斯琴(Timur Si-Qin,生活在德國和中國的蒙古族藝術家)於2015年4月在798藝術區的魔金石空間展示了他杜撰的商業品牌「和致真」。我們或許可以在更廣泛的語境裡理解這件作品:中庸的商業價值觀在藝術系統中變得更加具體;所謂「後網路」趣味亦逐漸成為一種全球徵候。
值得一提的是畫廊實體顯得狹促的魔金石空間在2015年參加了包括香港巴塞爾(Art Basel in Hong Kong)在內共五個中國及歐洲的藝博會,他們並不介意座落在798的畫廊空間看起來不那麼氣派。類似的例子還包括更老牌的長征空間,他們全年參與了七場藝博會,及超過50場次的各類美術館和雙年展項目。2016年初,由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Philip Tinari)策畫,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基金會支持的展覽「本土」,已然勾勒出一卷從北京通往世界的路線圖。
鐵木爾.斯琴於魔金石空間展出「生物基因岩」展覽一景。(藝術家與魔金石空間提供)
北京既是中國的政治首都,也被視為藝術之都,但是今天中國最重要的雙年展、藝博會和美術館集群都不在這裡。雲集在北京的頂級畫廊的工作座標也從這座城市的實體轉向自覺納入全球資本下的一致性模式。2015年初的「不在圖像中行動」曾嘗試著借助尋找某種原始動力去刺激藝術的活力和藝術家的現實批判本能。當時聲勢浩大的「群體事件」,時隔一年之後,看起來也僅僅留下了一面褪色的海報。我們似乎可以預見北京的藝術活力正在減弱,也許這是下一個劃時代躍進抵達前的平靜,但也可能是藝術不可避免地進入國際資本化序列,並踏上不斷尋求交換價值的理智而現實的不歸路。
北京的798藝術區就像它緊鄰的大山子路口那樣,永遠充滿著擁堵、嘈雜和瞬息萬變。但如果你在2014年歲末或者2015年初造訪這個中國最重要的藝術地標,恰好一年之後的2016年又再次到訪,也許你會發現一個細節:位於藝術區4號門主入口並列的幾組最醒目的海報牆中,有一面殘破的海報—「不在圖像中行動」,佇立在那裡已經一年多了,儘管展覽早已結束。
在寸土寸金的798藝術區,留意這個狀況的人比較容易輕易得出「這些畫廊年景不好」的結論,不過這種觀點顯然有些輕率和簡單。我們至少可以做出這樣的評估:大體量且昂貴的戶外廣告在眼下並不符合畫廊的行銷策略,這種「聲勢」和「場面」顯得並不必要。
798藝術區4號門的海報牆一景,左側是一年前的「不在圖像中行動」,右側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6年新展「好博」。(攝影/卞卡)
Tags
卞卡( 3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