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國際相會影展,虛構敘事下的日常現實

國際相會影展,虛構敘事下的日常現實

在介紹「國際相會影展」這個介於當代藝術與電影之間的影展的系列第二部分,我們將聚焦在與技術科技相關連的命題上,延展至程式語言、科幻未來、萬靈論、後人類等不同的面向。
科幻後人類世界
芬蘭的媒體藝術家季莫.萊特(Timo wright)的作品《無中生有》(Ex Nihilo)是一部探討現代科技控制生命與死亡的實驗紀錄片。由三條故事線組成,一個拜訪韓國先進的機器人HUBO實驗室;一個拍攝位於美國俄勒岡州塞勒姆的人體冷凍機構,以低溫保存人類大腦;第三部份則是一探訪位於挪威和北極之間,在斯匹次卑爾根島上的全球種子保險庫,冷凍存放來自世界各地超過4,000種不同植物的種子。
來自希臘雅典,擁有應用數學和核子物理學位的影展常勝軍約格斯.佐伊斯( Yorgos Zois)則帶來風格極簡的科幻新作《第三種》(Third Kind),述說近未來地球已經被遺棄了一段時間,人類在外太空中找到了避難所,三位考古學家回到地球,在機場、足球場等巨大廢墟建築中,尋找一種神秘的五音信號的來源。鏡頭跟著他們如訪客一般發現了過去的人類痕跡,直到最後找到如同難民的唯一人類生還者,以及那最終仍無法解釋的神秘樂音。
表演(程式)語言控制(機器)身體
來自瑞典的女藝術家安娜.阿達爾(Anna Ådahl)的作品《模擬人群》(Di-Simulated Crowds)則挪用人群行為研究軟體當中的詞彙、工具和人群「表演」。內容包含人群的數位化模擬技術,藉由大量人群模型建構、動態模擬的例子,當中協調的群體如麥加朝聖的龐大人群。同時關注如編舞效果般,以程式重新編程群體行為的驚人影像,以及預測未來集體行為的技術。影片講述了這些軟體和監控系統的政治美學,這些監控人群流動和行為的工具,在面臨道德困境的同時變得越來越政治化。
法國建築師和藝術家紀堯姆.奧布里(Guillaume aubry)的《咬口香糖的海鷗》(Guillaume Aubry: The Gull Chewing Gum)是對實驗電影經典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 的《咬口香糖的女孩》(The girl chewing gum,1976)致敬的幽默作品。在女孩漫步倫敦十字路口的電影中, 鏡頭中所有事件發生之前幾秒,導演就都口頭一一「宣布」了所有事件,一一「請出」車輛和路人入鏡、請路燈亮起等等,馬上把這個平凡的十字路口變成了一部好萊塢大片的拍片側錄。 《海鷗口香糖》採取了相同的原則,鏡頭對著諾曼地的海灘、花崗岩、海鷗、魚及波浪成了主要演員,照著大導演的命令演出電影。
《咬口香糖的海鷗》(Guillaume Aubry: The Gull Chewing Gum)片段。(影片截圖)
英國藝術家查理.特威德(Charlie tweed)的實驗短片Oporavak則透過HD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完全「可見性」的語言,形式如同軟體教學影片混合了機器的聲音,操作各種數位和非數位材料的表演行為。透過軟體和影像效果的揭示,暴露網絡中經常用來操縱感官的技術工具。電影一方面像是具有操縱和改變任何視覺材料的功能,但事實上重點是操縱觀眾潛意識的能力。
 
迷幻自然=數位萬靈論
《詭計島》(Deception Island, 2017)中比利時導演斯特凡妮.羅蘭(Stéphanie Roland)探索比利時國家神話中不為人知的片段,質疑歷史敘事的重建。19世紀末,比利時南極探險隊的一艘探勘船進行科學發現調查,回程路途上被困在結冰的海面一年多。 在這個強迫的永夜環境之下,日光缺乏導致船員患病、抑鬱甚至癡呆。 這是一部橫跨表演、電影和裝置之間的作品,影片中的敘事重演和空間都極為抽象,在重建的南極探險船骨架中展開。 電影的佈景本身就是一件裝置作品,這個船的骨架可以看作是重新建構歷史的隱喻,總是支離破碎和不完整,但不停地在改變進化。抽象化後的氛圍空間加上南極的迷幻光影,電影令觀眾置身於催眠和漂浮的宇宙中,觀眾身體感受如受困探險隊一般不可抑制的抑鬱。
《詭計島》(Deception Island)片段。(影片截圖)
荷蘭新媒體藝術家雙人組伯賽恩.布魯森(Persijn Broersen)和馬吉特.魯卡奇(Margit Lukacs)在作品《在森林當中》(Forest on Location,2018)中塑造了歐洲最後原始森林之一的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Białowieża)3D版本。他們請到伊朗歌劇演員夏藍.雅斯代尼(Shahram Yazdani),一邊漫遊虛擬森林,一邊演唱了新版本的〈自然男孩〉(Nature boy),呼應納京高(Nat King Cole)的經典歌曲。如同傳說故事,這首人人耳熟能詳的歌曲的最初版本正來自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 其中,自然作為我們媒體決定文化的一面鏡子,但這種文化似乎越來越存在於虛擬世界中。在森林中,自然這面鏡子反映了我們人類自己的感知。
小結
在這個聚焦在技術科技的第二單元中,我們看到虛構敘事的元素充斥在科技進步速度超越我們想像的日常現實當中,技術與控制的命題、我們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改變也深深反應在所有領域的創作當中。而下一回第三單元,我們將聚焦在與行為藝術相關連的命題上,並深入介紹2011年代表西班牙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朵拉.格西亞(Dora García)的行為藝術長片 《第二次》(Segunda Vez)。
詹育杰( 2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