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9 月 3 日至 11 月 6 日,2022 釜山雙年展以「我們,在崛起的浪潮上」(We, on the Rising Wave)為主題,在釜山現代美術館、釜山港第一碼頭、影島(영도)與草梁(초량)同步啟動。2020 年因疫情影響,改採半線上、半線下形式辦理的釜山雙年展,睽違四年正式重回釜山在地歷史文化空間現場,進行實體展示與相關活動。
展覽分成「移民」、「女性勞動者」、「城市生態系」及「科技變化與地域性」四大主題,邀請來自 25 個國家、共 64 組創作者/團隊參與,展出超過 240 件作品。為期 65 天的釜山雙年展,將引領觀眾回顧近代釜山歷史與都市變遷中,鮮為人知的在地故事,並向外與全球各地的歷史發展相互連結,進而探索在動盪的時代環境下,彼此相異的人們如何於崛起的浪潮中共同生活。
釜山近代歷史背景

1876 年,由於朝鮮(指 1910 年至 1945 年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朝鮮)和日本之間簽訂的《江華島條約》,釜山成爲朝鮮第一個開放的通商口岸。經歷 1945 年韓國解放,1950 年代韓戰期間,釜山作為臨時首都,大量難民、移民遷居至此。而後迎來近代化與工業化,釜山即因地利之便,成為韓國工業發展的重點城市。
最初,由於釜山的地形特性,當地居民多居住在市內的丘陵、山坡地。韓戰當時,上百萬的難民人口急速湧入,山腳的居住地才逐漸擴張。而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移民聚集在此,也構成了釜山的多元與開放性。

如今,釜山與世界上多數城市一樣,正面臨本地人口減少與主要產業衰退的問題,並因此加速推動產業轉型。而人民所得、社會階級、區域不平等、環境破壞所導致的自然災害,以及各國家因矛盾衝突所牽引的各種影響,正逐漸在我們的生活中顯現。
基於這樣的近代歷史背景,2022 釜山雙年展將以觀照地球全體的「行星思維」(planetary thinking)出發,將釜山作為反映全球城市歷史發展進程的支點,進而對全球人類、自然界的非人生命體,以及牽涉全球的變化、現象進行提問。
四大展區直擊

自 2018 年開館以來,釜山現代美術館便成為兩年一屆的釜山雙年展主要展場。該展區共呈現46組創作者/團體的作品,如旅居倫敦的德國藝術家 Grace Schwindt 之陶瓷雕塑作品;出身釜山的韓國藝術家 Kam Min Kyung(감민경)以對家鄉的記憶與懷念,描繪早年生活困苦、農作繁忙等場景的炭筆畫;以及由成立於 2017 年的韓國藝術團體 PACK 所帶來的《Hinterland: The Anatomy of a Houseboat》等,從多元角度探討本次雙年展四大主題。

PACK 的《Hinterland: The Anatomy of a Houseboat》試圖模擬在 23 世紀的未來,科技日新月異,元宇宙成為全球人類日常場景的同時,氣候危機也導致海平面急劇上升、陸地上的國家一一消失,於是無家可歸的無國籍難民,須依靠「船屋」(Houseboat)在海上社會重新展開生活的情況。以「船屋」串連起經常被單獨討論的重要議題,與人們一同反思當前科技發展、氣候危機與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問題。


除了釜山現代美術館外,今年雙年展更首度打開見證釜山貿易運輸與移民歷史發展的重要地標「釜山港第一碼頭」,將佔地約 4000 平方公尺、不對外開放的碼頭倉庫作為雙年展展示空間。此區展出作品以裝置藝術為主,包含澳洲藝術家梅根.科普(Megan Cope)傳達自然永續觀點的《Kinyingarra Guwinyanba(Off Country)》,與藝術家 Hyun Nahm(현남)以《三國志》中著名的「連環計」為名,從連接全球通訊網路的海底電纜發想,利用各種色彩、尺寸的多孔雕塑物件,與穿過孔洞的鏈條相互角力、拉扯,並與曾停泊在一號碼頭的船隻生鏽錨緊緊相連,以維持懸浮狀態之作,隱喻現代科技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彼此碰撞、摩擦卻又唇齒相依的微妙關係。

在《Kinyingarra Guwinyanba(Off Country)》中,梅根・科普用一根根木桿圍成圈,分別於每根木桿掛上牡蠣殼,以重現家鄉澳洲沿海傳統的牡蠣養殖方法。其創作反映出大型工業牡蠣養殖場因大量捕撈牡蠣,所引發出的各種社會和環境問題,包括中止了傳統牡蠣養殖的可持續性之現況。在釜山雙年展現地展出的作品中,木桿上所有的牡蠣殼均來自佔韓國牡蠣養殖量 85% 的慶尚南道鎮海市,因為過去韓國也曾使用相同的傳統技術來養殖牡蠣。期望觀者在憶起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也能選擇環保、永續的生活方式。


1930 年代起,隨著造船、船舶維修業紛紛進駐發展,影島成為了韓國近代造船工業的中心。影島的歷史反映了韓國工業的生命週期,與產業環境中居民的工作日常。此外,這裡也是韓戰期間外地移民到釜山的主要落腳處,與海女(해녀)等女性勞動者的工作場所。隨著近年產業轉型,相關業者陸續外移後,於影島遺留的廢棄廠房被策展團隊相中,成為此次重點展區之一。
曾參與第 59 屆威尼斯雙年展(2022)與第 15 屆里昂雙年展(2019)的韓國藝術家 Mire Lee(이미래),轉化因颱風肆虐導致部分屋頂和牆體被吹走,而露出的展場巨大建築鷹架為作品主體,利用廢棄油、布等媒材,將其打造得像是被廢棄工廠吞噬的有機體一般,震撼人心。

在近代發展中人口不斷湧入的釜山,為了容納大量居住需求,將房舍建造在蜿蜒的山坡路上,形成釜山依山傍水的住宅景觀,為了貼近在地的常民生活,策展團隊便選定了一間建於「草梁」環形山坡路上的民房,並由曾參與 2020 釜山雙年展的藝術家 Song Min Jung(송민정),打造整個觀展空間。

《custom》以虛構人物為媒介,將作品背景設定為1945年春天在日本神戶出生的春子(はるこ)、與同一天在釜山出生的春子(춘자),在日韓技術交流的時代背景下,於釜山相遇後發生的懸疑故事。藝術家在民房內架設多台智慧型手機,運用「畫面」與「空間」營造虛實交錯的觀展體驗,讓觀者透過手機視窗追蹤虛構世界的故事發展,同時也能感受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落差,進而探討「移動」(이동)的意義。
在擺脫疫情陰霾,重返實體現場的2022年,釜山雙年展以「浪潮」(Wave)象徵過往時日搬遷至釜山的移民,與這座城市動盪的歷史,更蘊含了由釜山出發與世界各地相互連結的願景,期待在崛起的浪潮上,因藝術相聚的我們能一同回望過去、展望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