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正於圓山花博園區 Empower Block 賦能台北基地展出的「無.界.藝.境」鄭月妹科技水墨互動藝術展,由臺灣藝術家鄭月妹、波翼藝術與佐臻三方攜手合作,呈現鄭月妹的全新水墨創作—《亭亭玉立》,結合多種互動技術裝置,如 AR 擴增實境、智慧眼鏡等科技元素,重建了水墨藝術的詩意空間,打造虛實交織的沉浸式藝術體驗。
東方水墨:風格與技術的承繼
自幼在家庭的藝術熏陶下,鄭月妹擁有紮實的水墨背景,從小便獲獎無數。高中畢業後,她決定報考美術系,當時,全臺僅有國立師範大學與中國文化大學開設美術系課程,共100多個名額。憑藉穩固的基礎,她順利考上了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時值嶺南畫派在台宗師歐豪年、溥心畬的入室弟子江兆申與師承林風眠的吳學讓等水墨畫大師,都在文化大學美術系任教。在選組上,「因為有這些大師,所以我就毅然决然投入傳統水墨畫的領域。」鄭月妹說。
延伸閱讀|嶺南派大宗師歐豪年逝世,文化大學「御風而行」紀念展
延伸閱讀|史博館「吳學讓書畫紀念展」
而她也憑藉每學期穩居第一的優異成績能夠超修學分,在主修水墨畫的同時也學習西畫。當時,不同派別的大師對於鄭月妹各有啟發,而她一直以來累積的紮實技術功底,也讓她的作品筆觸幾乎承繼了老師的風格,可以達到如出一轍的相似,展現出極高的水墨造詣與學習能力。「當時,學到最多的是東方美學思維與技巧。」她說。然而在技巧之外,她卻一直反省著一個問題,即:談到藝術,真的就只是在學習老師的技巧而已嗎?
回顧當時,鄭月妹提到在東方傳統的學習模式中,強調的是下苦功,追求對技術的紮實訓練,學生必須先建立穩固的技術基礎,才能從生活中逐步體悟藝術的本質。而對學生而言,既是助益也是束縛,好處在於作品能一脈相承地延續老師的風格;侷限則是無論怎麼下筆、怎麼畫,創作中總帶著老師的影子。於是,當技術磨練到了一定程度,她不禁在創作中開始反思:「我是誰?」
「當時修讀水墨組的有30幾個人,比西畫組還多,但最後繼續從事繪畫的人卻很少。」談到當時心境,她說:「我只知道我會畫畫,但並不認同自己是一個藝術家。」如此矛盾,反映了東方的藝術教育模式長期以來對她的影響,也道出在尋找自我與風格時的掙扎。為了突破局限鄭月妹開始寫生,嘗試以自己的方式創作。她提到此時期的兩件重要作品,其中一件是描繪一座古厝的寫生畫作,雖然就她觀之並不算完全成功,但此作獲得了當時的馬壽華國畫獎國畫獎學金,隨後的全國教師美展,她亦憑藉另一幅寫生作品獲獎。
「我覺得,藝術不只是技術。」她說。當年,鄭月妹以水墨畫組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1991年,前往美國求學。接觸了西方的藝術教育系統後,她更肯定了在技巧學習之外,還有同樣重要的創作觀念的存在。她接著談到,在當時「老師和你討論的都是關心什麼議題,你打算如何創作?為什麼要這麼創作?」相比之下,在西方教育體系中藝術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表達的方式可以是版畫、雕塑,任何媒材創作,強調的重點並不在於技法本身,而更注重藝術的整體理念與表達。
西方抽象:時間、存在與環境
也是在此時期,鄭月妹開始嘗試創作西方繪畫中的抽象畫。在一次課程中,她有機會參與美洲印第安人一場傳統儀式。她說:「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人們所說的『覺知的感動』。」她形容,當眾人一同圍繞著空間發出一致的共鳴,那此起彼落的聲音在空間中迴響,令她深受震撼。「那聲音實在太有吸引力,彷彿帶著一種獨特的共振感,充滿穿透力,讓我深刻感受到時間、空間、存在與環境的交融。」這段經歷成為她創作抽象畫的重要啟發,也讓她進一步思考藝術的本質與內在表達的可能性。
被超越語言與概念的感動擊中,鄭月妹第一次嘗試大規模畫抽象畫。突然從紮實的技巧中放開手腳創作,是否會在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表達?她則毫不猶豫回答道,「不會,因為那種內在的感動突然襲來,會讓你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表達。當那一刻來臨時,不需要任何解釋。」她回憶起那時連續翹掉了三、四天的課,一口氣創作了40多幅抽象畫,每一幅都是即時情感流露。在此之前從未體驗過抽象表達的她,隨著聲音穿越時空,進入一種全然融入的狀態。這段經歷也解答了她長久以來的反思:藝術創作不僅是技術的延伸,也是一種超越意識邊界的內在傳達。
在「新水墨—抽象系列」的《聲音的樣貌》一作中,便可見鄭月妹融合了東方水墨與西方抽象所展現出的藝術美學。以帶有自然暈染的筆觸,畫出螺旋與光影相疊的流動感,創造了虛實相生的空間意象。而在畫面之中,深色中心與周圍層疊的色彩則帶出禪意與內省的氛圍,令人聯想到沉思靜修的精神境界。而橙色與深色中心之間的對比,則突顯了隱含於色彩中的情感表達,成功將東方細膩的筆觸與空間感,結合西方抽象的動態與情感張力,以純粹線條、色塊構成一種東西交融的視覺語言,既動感張揚又內斂深邃。
新水墨與科技藝術
「禪」的核心強調直觀與當下的感知,也讓鄭月妹在東、西方美學的交匯處,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創作語言,進一步,她開始探索宗教、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內在聯繫。「新水墨—人物系列」的《Dancing Green》,畫中人物姿態宛如正在參與某種神聖儀式或舞蹈,展現如紀錄於古代壁畫上人類的集體追尋與共鳴。而光與暗的暈染交融、人物的半透明形態與背景旋渦狀結構的互動,則形成了一種由混沌走向和諧的視覺效果。
在背景中心之處的旋渦形狀,則帶有曼陀羅(Mandala)的意象,象徵宇宙的中心與精神秩序,彷彿暗示人類內在與宇宙之間的深層連結。透過將人類形態解構為剪影,結合背景中的幾何構造、放射性線條與不規則的暈染,呈現出一種天、地、人合一的動感情感張力,充分體現對靈魂與精神性的探索。
在深入理解東西方美學與宗教之後,鄭月妹發現自己適合投身於科技藝術創作。她指出,西方美學通常以理性的方式傳遞視覺訊息,例如透視法與光影的運用,強調固定視點的精準描繪;相較之下,東方美學則講求迂迴曲折的表達方式,如只需畫五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樹,「這是一種在『像與不像』之間找到平衡的表現方式。」她形容。
她進一步比較了東西方視點的差異,西方畫家傾向於使用固定視點來描繪物體,而東方畫家則習慣採用移動視點來表現景物。例如在眾多畫家皆曾描繪過的《長江萬里圖》之中,畫家通過從不同角度觀察場景,將多個視點的所見融合於一幅畫中,既展現宏觀視角又將微觀細節收攏於大千世界之中。
延伸閱讀|畫家們筆下的《長江萬里圖》
「無.界.藝.境」科技水墨互動藝術展
「一粒微塵,是三千大千世界。」既是宗教語言,對鄭月妹而言,也代表科技與宗教之間相通的本質。當她首次接觸AR技術時,聯想起的正是宗教中那些常被視為幻覺或非實在的神秘經驗,而AR技術恰巧挑戰了「所見即真實?」的傳統認知界線。
「無.界.藝.境」鄭月妹科技水墨互動藝術展,結合東方傳統水墨藝術與AR(擴增實境)科技藝術體驗。此次展覽由波翼藝術、佐臻及藝術家鄭月妹三方攜手合作,波翼藝術長期致力於為藝術產業提供Web3.0服務,並運用區塊鏈、AI、佐臻尖端AR智慧眼鏡與MetaSpace技術,實現藝術品的高效管理與全球連結,打造無國界的藝術交易平台;佐臻則專注於多模態AI、AR/VR技術及沉浸式平台的開發。三方合作旨在探索視覺藝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重新審視東西方藝術風格之間的張力,開創藝術表現的新可能性。
本次展出作品《亭亭玉立》以荷塘生態為核心,畫面所營造的幽遠靜謐氛圍,延續了東方傳統水墨畫中對自然意境的哲學思考,其中荷花與鷺鷥的意象喚起了觀者對潔淨、超然的聯想,不僅呈現了東方藝術特有的「以少勝多」與「意在言外」的美學,更暗含著生命與自然間的和諧共存。而隨著佐臻開發的AR技術加入,《亭亭玉立》突破了繪畫的靜態局限,將平面的水墨畫轉化為三維的沉浸式空間。荷葉輕搖、荷花飄曳的動態效果,模擬了自然律動,彷彿賦予了真實生命。隨現實與畫面間的邊界變得模糊,讓觀者在虛實之間宛若置身於荷塘之中,感受水面的波紋流轉、魚群悠遊與鷺鷥翩然輕盈的動態與靈性之美。
另一方面,隨著觀者位置的改變,畫面亦會隨之產生細微而動態的變化,如當腳踏上荷葉時,畫面上的荷花便會緩緩隨之綻放。在透過手機AR介面與智慧眼鏡的互動之中,層層堆疊的筆觸與墨色濃淡的漸變效果,能即時且如實地於觀者眼前展現,既增強了作品的生命力與互動性,也成功捕捉東方美學中流動而詩意的核心精神,讓傳統水墨的靜態意境變得更加具體且可感。
身處於東方水墨、西方油畫與科技藝術交織的當代領域,創作時鄭月妹亦常面對外界的疑問與期待。她希望《亭亭玉立》不僅能代表臺灣本土文化,在視覺上呈現出東方意象,又能夠不拘泥於傳統水墨工筆畫形式,呈現出西方抽象畫中喚醒潛意識覺知的美學。因而,在命名上《亭亭玉立》有其隱喻,詮釋了鄭月妹認為藝術形式不可被隨意切割的觀點,她說:「你看那些荷花,一條條細如線般地晃動,即便看來搖晃,可是不會倒,同時,我也希望它能夠生長得很好看。」
最後,鄭月妹談到,無論是藝術、科學還是宗教,三者皆在探索微觀與宏觀世界的交集。透過科技,藝術能夠展現更多層次的物件與景象,進一步改變人們對空間與存在的理解。然而,再結合之中也必須找到一種平衡,才能使技術成為藝術的延伸,而非局限。鄭月妹以感性與直觀的情感為基礎,結合對現象的理性拆解,運用複合媒材進行創作,探索萬物存在的哲學,試圖捕捉其中的詩意。如此跨領域的探索既挑戰傳統藝術觀念,也賦予了其作獨特的生命力。
「無.界.藝.境」鄭月妹科技水墨互動藝術展
展期|2024.12.20 – 12.31
地點| Empower Block 賦能台北基地(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一號)
「無.界.藝.境」原畫展
展期|2025.2.14 – 3.25
地點|波翼藝術 POST WINGS(台北市建國北路二段3巷37號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