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大內藝術節開幕記者會活動現場。(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邁入第五年的「大內藝術節」即將於10月6日正式開跑,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展演,將為大內藝術特區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今日(10/4)下午於學學文創舉辦記者會,台北藝術產業協會理事長陳菁螢表示,近幾年大內藝術節以聯合策展形式打造全新的視野,2017年大內藝術特區正式成立「台北藝術產業協會」計畫、系統地串連區域內各大藝術中心、文化機構和畫廊等,加強與在地社區的連結,而今已有30幾家畫廊進駐,其產值估計佔有全台的一半,五年的經營下不僅有良好的成果,更成為台北市具代表的區域性藝術活動。
由作曲家王思雅統籌,帶來融合影像、現場音樂演奏、電音和肢體表演的跨領域作品《動態軸》。(王道教育基金會提供)
延續大內藝術特區聯合策展模式,今年大內藝術節由新媒體策展人曾鈺涓策劃以「Should we play?」主題,所延伸的四個子題展場及一場跨領域劇場。曾鈺涓表示,在數位時代中人們在滑手機時究竟是在工作,還是在玩耍,工作與玩樂的界線已模糊不清,身處於真實與虛擬的混雜生活中,逐漸忘記該如何玩耍。「我們在臉書上是在玩還是工作?我們去大自然、到海邊,或者出國等希望能遠離工作,但只要出國就不由自主地去博物館看看,這樣就究竟是玩?還是工作?我們好像已經忘記什麼是玩,忘記小時候停電時大人很驚慌、急忙找蠟燭,小孩們卻很開心地在黑暗中玩起遊戲。我們忘記小時候什麼都可以玩,即使是一根迴紋針也能玩得很開心。因此這次的策展主題除了談論我們該不該玩之外,更重要的是回應『我們應該玩』,而且要回去想想曾經玩過什麼以及如何度過遊戲的快樂時光。」
張嘉路《果動物》,數位噴墨,148x210mm,2017。(學學展覽空間提供)
江振維《神經元》,電子零件動力機械,2018。(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舉例來說,在開幕現場展出郭慧禪的錄像作品即以七巧板為主題創作3D動畫,重塑童玩和遊樂場,找回童年時的記憶,回應現實社會。而劉辰岫與藝術團體「人嶼」聯手的《水城市》裝置於尊彩藝術中心展出,則是利用吸管呈現幾何結構的大型裝置。在大觀藝術中心所呈現的「放空現實」子題下,作為母親的汪曉青即透過和小孩玩耍的共遊方式,把玩的情境放入作品中。專職塔羅牌算命師的黃文琳,則觀察到現代人因現實問題造成的憂鬱,轉而尋求算命解方,她利用此概念創作了《命運交織的Live》,將新聞事件製作成塔羅牌與觀者進行互動。此外在學學文創的六樓展間,則以「記憶客體」為子題,其中張嘉路《果動物》則以幽默的插畫人台灣水果與動物合而為一。秋刀魚藝術中心在「閃動瞬間」之下推出兩組藝術家之作。江振維利用電腦科技的互動裝置和學生共同創作《神經元》,而胡縉祥、蔡秉樺則以LED燈光的立體結構在聲光間創造虛擬的與現實的模糊想像,讓人忘記現實裡的煩憂。
汪曉青《母親如同創造者No.10-為自由而爭辯》,黑白相紙,81x119cm,2018。(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胡縉祥X蔡秉樺《CyberCubeLEDcube版》,鋁、客製軟體、LED燈、客製電路模組,120x120x120cm,2017。(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此外,今年的藝術論壇也十分有看頭,由策展主題「Should we play?」延伸而來的「Should we know?」、「Should we collect?」、「Should we curate?」、「Should we see?」命題,舉辦四場精彩講座如「亞洲當代藝術趨勢觀察」、「新媒體策展工作坊」等。其中只要參加兩場論壇者即可免費獲得今年的ART TAIPEI入場門票。而今年大內藝術節也首度與1905國際人權電影節合作,於學學舞台播映由瑞典插畫家阿斯特麗德.林格倫(Astrid Anna Emilia Lindgren)作品改編而成的《長襪子皮皮》,此作是瑞典男人認識女權的啟蒙之作,而女權議題更是1905國際人權電影節的焦點議題之一,藉由此片啟發大眾從漫畫認識性別平等的觀念。
田名璋《存在的樣貌(之二)》共七件,雷射數位輸出相紙,110x165cm,2011。(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Tags
陳意華( 11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