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脫歐成定局,英國藝文產業的下一步?

脫歐成定局,英國藝文產業的下一步?

留歐/脫歐的公投主張 在去留的辯論中,留歐派(remain或IN)主張身為歐盟一員可以帶來長期榮景,英國也可倚…
留歐/脫歐的公投主張
在去留的辯論中,留歐派(remain或IN)主張身為歐盟一員可以帶來長期榮景,英國也可倚賴歐洲為其國際後盾,貿然改變現狀只會導致動盪;脫歐派(leave或OUT)則堅持英國需在移民與財政問題上取回完全掌控。歐盟成員的公民可以在境內自由遷徙居住,因此產生相對弱勢的東歐朝相對繁榮的西歐輸出勞力的趨勢,但英國在過去十年內快速增加的移民數目,令許多英國人對朝東擴展、又與土耳其修好的歐盟,感到不安,甚至誤將願意屈就低薪的移民視為導致工資不能上漲的主因。此外,脫歐派認為英國與各國經貿關係良好,變動不致引起景氣衰退,反而每年可省下本需繳納予歐盟的兩百億英鎊,轉而挹注虧損連連的健保。於是「與其每週繳三億五千萬鎊給歐盟,不如留給健保自用」(We Send the EU 350 Million Every Week; Let’s Fund NHS Instead)的標語,開始無限複製出現在海報、看板及競選車上。和台灣新聞節目喜歡用這相當於多少個學童一個月的營養午餐來評論時事一樣,簡潔易懂的數學讓選民超有感,令脫歐派支持率扶搖直上。
大眾對藝文界在公投上比較熟悉的參與可能是由影星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y)、超模莉莉.寇兒(Lily Cole)及服裝設計師薇薇安.維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等擔綱拍攝的「只要5秒」短片,鼓勵對公投陌生的年輕一代不要放棄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只要5秒就可完成投票改變未來。雖然短片中沒有傳達對留歐或脫歐的想法,但是根據英國服裝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對290位英國設計師所做的調查,有九成的受訪者表示留歐的意願,和創意產業聯盟(Creative Industries Federation)及影視製作人同盟(Producers Alliance of Cinema and Television)的內部問卷結果近似。還有數百名藝文人士如赫斯特(Damien Hirst)、卡普爾(Anish Kapoor)、艾敏(Tracey Emin)等重量級藝術家及泰特美術館當代館館長簽名支持留歐,赫斯特且以慣用的蝴蝶主題創作一系列三張IN的圖像,首位以非英籍身分獲頒透納獎(Turner Prize)的德國攝影師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更是積極聲援留歐。他們指出歐洲不僅是英國文創產的最大輸出地,國際合製最佳夥伴,歐陸多元的文化更是滋養創意英國茁壯的沃土。
此外,英國是歐盟藝文補助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單在2014到2016年間就從「創意歐洲」(Creative Europe)獲得4000萬英鎊。歐盟其他不同名目林林總總的活動,也提供了英國文化發展相當的助益,尤其是在蘇格蘭與威爾斯地區,如格拉斯哥和利物浦的都市重生、康瓦爾伊甸計畫植物園(Eden Project)的興建,就分別得力於「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和「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的加持。博物館協會(Museum Association)也指出縱使英國博物館界整體金源還是以國內為重,博物館的大型研究和合作機會,卻仰賴歐盟甚多。不過脫歐鼓吹者,如布里奇曼藝術圖書館(Bridgeman Art Library)的創辦人布里奇曼子爵夫人(Harriet Bridgeman),則堅持歐盟為了避免內部不公平競爭,嚴格限制各國對自身產業的補助措施,一旦解除歐盟的束縛,英國可以自行放寬對本國各行各業的扶植,再加上每周能夠自由運用的三億五千萬鎊資金,文創產在政治版塊位移後不但不會閉門鎖國,反而能夠更形蓬勃。
6月24號清晨,脫歐派出乎意料地以51.89%的比例勝出,結束了英國與歐洲40餘年的親密關係。由於與原先民調預測相左,加上脫歐對英國前景的衝擊不明,市場隨即在當天創下英鎊兌美元史上最大單日跌幅。急於重整的歐盟希望英國能盡快依「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第50條展開為期兩年的退場程序,但已於7月辭去首相一職的卡麥隆,則宣布任內不會啟動退歐談判。
一系列由沃夫岡提爾門斯設計的留歐宣傳海報:「6月23,公投投留歐」、「支持留歐就說出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國家可以獨立自全」。Courtesy of Wolfgang Tillmans
一系列由沃夫岡提爾門斯設計的留歐宣傳海報:「6月23,公投投留歐」、「支持留歐就說出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國家可以獨立自全」。Courtesy of Wolfgang Tillmans
一系列由沃夫岡提爾門斯設計的留歐宣傳海報:「6月23,公投投留歐」、「支持留歐就說出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國家可以獨立自全」。Courtesy of Wolfgang Tillmans
脫歐的直接/可能影響
面對各方混雜的訊息,博物館協會首先提醒各博物館,在英國正式完成曠日廢時的程序之前,所有歐盟的補助申請如「創意歐洲」依舊對英國機構組織開放,但原已取得「歐洲區域發展基金」等多年性資助的計畫,往後能否在英國退場後繼續支領款項,仍屬未知。在這不安定的年代中,即使英鎊疲軟,有助吸引海外觀光客,民間捐款贊助也可能會大幅度減少,博物館必須重新檢視中長程目標及應對方式。至於當初盤算好的每週三億五千萬英鎊呢?其實,從頭到尾這都是一個灌水的數字,而且營養午餐哲學的最大謬誤就是被點名的錢不見得真的會被拿來支付營養午餐。英國面臨對外重新佈局、對內蘇格蘭準備二次獨立公投的重重挑戰,全民健保尚不見得能順利取得更多資源,本來就是國家施政籌碼分配末端的文化,恐怕更得面臨補助不增反減的窘境。儘管實務的考量並不樂觀,博物館卻也不能輕忽自己的責任,公投辯論時所浮現的種族主義言論,已經對族群和諧造成傷害,只有關注在地社群和以人為本的21世紀博物館共同努力,才能修復英國社會包容的特質。
文化的新生發展需要刺激與交流。資金及人才的靈活流動、知識及技術的暢通無阻,是身為歐盟一份子的英國早已習慣的福利。在英國與歐盟分道揚鑣後,雙方文創產業來自彼岸的國際工作人員,馬上就得面臨申請簽證的手續;跨國巡迴公演的表演藝術團隊,在簽證之外,也得學習處理申報樂器設備暫准通關等的繁文縟節;以往歐盟文化政策下實施的視聽產業配額制,對英國電視製作公司來說不成障礙,但之後英國電視節目不再屬歐製,難免影響版權的銷售。當然,如果歐洲的官僚體系太過複雜,英國或許也會嘗試和拉丁美洲或亞洲等地區進行更頻繁的互動,尋求新的靈感及市場,也未嘗不是一個契機。
在視覺藝術方面,原來數個因歐盟境內實行一體化政策,英國必得配合同步採用的制度或法案,現在有了翻案的空間,預期也會有程度不一的震盪。
第一是文物出口證(export license)。1990年許文龍先生在英國購入奇美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信息》,《信息》由英國藝術家高奇(Thomas Cooper Gotch)所繪,據傳時任英相的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對名畫落腳台灣曾經表示關切,如果歐盟的文物出口證制度早點生效,也許《信息》來台的過程還會更加曲折。1993年歐盟通過文物出口證制度,凡認定為具國家級重要性的文物,在出口前都必須由各國發給文物出口證,在這段為期三個月或更久的緩衝期內,國內博物館擁有得以同等價錢購買此特定文物的優先權。出口證制度保障國家級文物不致輕易花落它家,但又不會損及賣家應得利益。曾有國外博物館對英國主事者每每延長緩衝期,方便國內博物館募款,表達不滿;也有批評稱出口證變相刁難國外買家。但一般相信,脫歐後此法案將僅在架構不變的前提下小幅修正。
英國脫歐將對全球政經帶來哪些改變引發各界強烈關注。(Photo Credit:Tomas Marek)
第二是藝術家轉售權(Artist Resale Rights,ARR)。轉售權指的是還在著作權保護期間內的藝術作品,每次經畫廊或拍賣行公開轉售,原藝術家或其著作權繼承人可以獲得一筆依成交金額遞減的轉售版稅。如成交值在一千鎊到五萬鎊間的作品,轉售版稅是4%;但50萬鎊以上的部分,轉售版權只有0.25%。英國是歐盟當代藝術成交量最大的國家,特別擔心轉授權的施行會讓不願平添成本的買賣雙方會改至紐約或香港等無強加ARR的市場交易。因此提案對英國有潛在不利後果,英政府成功與歐盟在2006年達成協議,將施行範圍初步限定於在世藝術家的作品,但2012年起歐盟不再給予寬限,施行範圍擴大至著作權保護期全程,包括藝術家過世後的70年。轉售權對英國現當代藝術交易的負面效應頗為顯著,脫歐後的英國國會極有可能會在遊說團體的壓力下進行二度評估,不過因此法案得利的當代藝術家,當會反對廢除,屆時雙方將有一場激辯。
第三是進口增值稅(import VAT)。進口歐盟的貨物需繳關稅及增值稅,目前英國對藝術品所課徵的5%進口增值稅是各國最低,所以輸往歐盟的藝術品喜歡從這裡通關,再運往歐洲各地。公投前脫歐派擔心歐盟諸國很快將在增值稅上取得共識,英國也會在稅率均一化後喪失低價競爭力,脫歐的直接好處就是英國政府可以片面豁免藝術品進口增值稅,打造英國成為世界藝術品集散地。但是稅務波及層面廣大,英國在公投後勢必需要加碼公共支出穩定社會,國會當不願輕易減免稅捐、喪失財源。而且以後無論是從英國進入歐洲、或從歐洲進入英國的貨品將有極大可能需要付稅,就算倫敦藝術市場集結各地佳作,歐洲藏家對在英國購入藝術品一事都得從長規畫。因為未來變數過多,在接下來這兩年英國還未完全從歐盟出走、區內貨物流通免稅優惠還未更動前,持續低迷的英鎊應該有助提高歐洲買家在英國藝術市場的消費能力及意願。
泰德現代美術館。© Tate Photography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1624年,英國詩人多恩(John Donne)寫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獨立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部分」(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2016年,在留歐派的震驚和悵然中,英國選擇離開歐盟(Brexit)。這不是一個可以單純簡化為世代之爭(年輕一代IN、年長一代OUT)、階級之爭(高教白領IN、勞工OUT)或區域之爭(蘇格蘭及北愛爾蘭IN、英格蘭OUT)的結果,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文化在內政、外交、國族認同和自由貿易協定的眾聲喧嘩中,既不願也無法獨立自全;而在全球化的遊戲規則中,縱然天下大勢分分合合,英國都早已無法退回孤島的狀態了。
英國/歐盟的歷史淵源
二戰結束,歐洲各國渴求和平,宿敵德、法率先放下成見,嘗試推動歐洲整合,英國也於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市場。兩年後,英國針對是否續留舉行公投,留歐派獲得近七成的票數。1991年歐洲12國代表簽署「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為歐洲從經濟聯盟更進一步邁向政治實體「歐盟」(European Union),訂定基礎。
當時歐洲共同市場的歐洲匯率機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要求各國中央銀行必須維持自有貨幣匯率在一定範圍內浮動,英國也不例外。但索羅斯(George Soros)及其他投機者看準英國金融體系的疲弱,大量賣空英鎊,英鎊應聲狂瀉,迅速來到歐洲匯率機制所能接受的英鎊兌德國馬克下限,英政府緊急投入巨額資金救市,仍然無法止跌,只得黯然在1992年9月16日星期三退出歐洲匯率機制,這就是財經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三。英國也因為退出歐匯機制,和準歐元區愈行愈遠,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義大利里拉等貨幣在2002年歐元推出後,都已正式走入歷史,同屬歐盟的英國卻選擇繼續發行印有女王頭像的英鎊。
黑色星期三的故事反映了歐洲與英國間一直存有的微妙張力。歐盟制定的決議各會員國必須絕對執行,歐盟法院的裁決也凌駕於各國司法之上;但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的英國,對於讓渡部分主權來成就歐盟,始終無法全盤接受,保持適當的距離以維持大英認同仍是不少選民默許的方向。金融海嘯後,以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為主力的疑歐陣營聲勢逐漸壯大,保守黨黨魁卡麥隆(David Cameron)為了不讓留歐脫歐的疑慮長期佔據政治舞台,承諾將此爭議交付公投決定,卡麥隆在2015年保守黨勝出保住相位時,更一舉將原先預定於2017年舉行的公投提前至2016年6月23日。
英國歐盟公投結果,脫歐派以逾1700萬票、近52%得票率勝出。
黃心蓉(Patricia H. Huang)( 4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