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來去逛逛!:韓國六大重要古美術博物館介紹

來去逛逛!:韓國六大重要古美術博物館介紹

本次介紹的韓國中央博物館、古宮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其典藏恰可全面展示朝鮮半島王室貴族與庶民百姓的生活文化樣貌,歷代遞嬗的傳世品與發掘所得的出土品皆備;亦有湖林博物館、湖巖美術館、三星美術館Leeum等民間個人耗費心力與鉅資,自海外搜求返國的重要文物,以補足韓國美術史的完整拼圖,值得關心者探訪細究。

韓國歷史上具有現代意義博物館的出現,距今不過百餘年,起初是以做為大韓帝國的國家現代化象徵而設置,繼之則為日本殖民當局為系統化調查、蒐集、研究該地文化民情,以及保存相關文化資產為目的而成立。二戰之後,以振興民族傳統文化、統合人民國家意識為方向,韓國政府大力推行文化資產相關的徵集、典藏、研究、展示與教育推廣等工作,但無論目的為何,皆對於在日本殖民時期、韓戰期間不斷外流與毀損的韓國古代文物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此間除了政府部門的用心,民間個人或團體的投入亦功不可沒,甚至不乏品質與內涵均優於公部門博物館的精品。

12世紀〈青銅錯銀蒲柳水禽紋淨瓶〉,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圖/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本次介紹的韓國中央博物館、古宮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其典藏恰可全面展示朝鮮半島王室貴族與庶民百姓的生活文化樣貌,歷代遞嬗的傳世品與發掘所得的出土品皆備;亦有湖林博物館、湖巖美術館、三星美術館Leeum等民間個人耗費心力與鉅資,自海外搜求返國的重要文物,以補足韓國美術史的完整拼圖,值得關心者探訪細究。

國立中央博物館
(국립중앙박물관)

地址:
首爾特別市龍山區西冰庫路137(龍山洞6街)
서울특별시 용산구 서빙고로 137(용산동6가)

開放時間:
週一、二、四、五10:00-18:00
週三、六(夜間開放)10:00-21:00
週日、國定假日10:00-19:00
※元旦、春節、中秋節公休

位於首爾龍山區,為現今韓國規模最大、首屈一指的國家級博物館,創設過程最早可追溯至1908年於昌慶宮成立的「李王家博物館」。李王家博物館在朝鮮王室的支持下,致力於蒐集典藏美術品,1909年對外開放。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後,朝鮮總督府於景福宮內新建「總督府博物館」,1915年正式營運,此時藏品來源一部分為購藏,其餘多透過考古調查、寺院寄贈方式入藏,範圍涵蓋歷史、考古、美術等類別。此外,藉由成立古蹟保存會持續辦理展覽的方式,總督府博物館陸續在1913、1926、1931、1933、1940年於慶州、扶餘、開城、平壤、公州等地成立分館,分別展示新羅、百濟、高句麗的相關文物。

二戰結束後,總督府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博物館」,原本下轄5個分館的規模,僅餘慶州、扶餘、開城、公州4處。館內典藏文物,雖於韓戰期間幸運逃脫被送往北韓的命運,但位於景福宮的典藏庫卻因轟炸之故,毀損數千件文物之多,而其餘2萬餘件重要文物則被緊急運往釜山避難。南北韓停戰後,暫於國立民族博物館設立臨時辦公室,並於整修後的德壽宮西式宮殿石造殿重新營運。1969年原隸屬文化財管理局的德壽宮美術館(原1938年竣工的李王家美術館,1946年改稱德壽宮美術館)併入國立博物館,文物典藏數量大增,更於1972年遷往景福宮內擁有新式設備的嶄新館舍,更名為「國立中央博物館」。同時1970至1980年代,不僅原轄下的扶餘、慶州、公州等地博物館皆進行擴建或改建工程,光州、晉州、清州、全州等地亦新增博物館,國立民俗博物館亦納入該館管轄。

由於典藏文物不斷增加導致空間不足,該館於1986年遷往日治時期的朝鮮總督府舊址建築,後政府為進行景福宮光化門重建工程而拆除該建築,遂於1996年暫遷至一旁已整修擴建的社會教育館繼續營運。為解決遷徙之苦,乃於2005年遷入位於龍山家族公園內的現址。目前該館典藏文物達40餘萬件,時間橫跨舊石器時代至近代,館內計有6個常設展示空間,分別為史前與古代館、中近世館、寄贈館、書畫館、世界文化館、雕刻工藝館,展示內容包括三國時代的金工、高麗時代的青瓷、朝鮮時代的書畫與近代攝影等,館內展出的文物數量則常年維持於1萬2千餘件。

國立古宮博物館
(국립고궁박물관)

地址:
首爾特別市鍾路區孝子路12(世宗路)
서울특별시 종로구 효자로 12 (세종로)

開放時間:
平日9:00-18:00
週末及國定假日9:00-19:00
※ 售票時間至閉館前1小時止

該館位於首爾鍾路區景福宮內,主要任務為調查、研究、徵集、典藏朝鮮時代與大韓帝國王室的相關文物,藉以瞭解王室文化的各種面向。原朝鮮時代王室所典藏的文物,於日治時期改由日本宮內省設立於京城府(今韓國首爾市)專責朝鮮王族事務的「李王職(りおうしき;이왕직)」管理,並受到當時的朝鮮總督府監督。二戰結束後,美軍於託管朝鮮半島期間成立「舊王室事務廳」,接管原李王職管理的朝鮮王室典藏文物。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後,該事務廳雖改編為「舊王室財產事務總局」,但仍無法進行系統性管理,主因在於眾多文物被分散至數個相關機構典藏,例如原德壽宮的陳設文物移至國立中央博物館典藏,奎章閣與藏書閣的大量古籍文獻,則分別由首爾大學與韓國學中央研究院保存,其他宮廷生活用品相關文物則移往舊王宮的行廊空間暫存。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王朝儀禮展示空間」

時至1992年,文化財廳統合4大宮殿(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宗廟、王陵等文化遺產進行管理後,王室相關文物始得重新聚首,於德壽宮以「宮中遺物展示館」為名對外營運。但由於德壽宮的展示與典藏空間不足,便於1993年決定轉移至準備遷往首爾龍山區的國立中央博物館舊址,使用其原有建築空間。後於2005年韓國光復60週年紀念之際,以「朝鮮王室歷史博物館」為名重新開幕,2007年館舍擴建竣工後,則改稱「國立古宮博物館」。

該館計有12處常設展示空間,分別展出朝鮮歷代國王肖像、王朝儀禮、宮殿建築、科學技術、日常生活、誕生與教育、宮廷文學、宮廷音樂、宮廷繪畫、宮廷用器、宮廷家具、宮廷服飾等內容。館藏文物計有國寶2件、寶物17件,其中第228號國寶〈天象列次分野之圖刻石〉完成於朝鮮太祖4年(1395),為現存朝鮮王朝最早的天象圖,圖中清楚呈現黃道12宮星宿與日月、五行星辰的運行軌跡,並以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國名稱,對應星宿方位予以篆刻紀錄。

朝鮮哲宗十二年(1861)〈哲宗御真〉,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藏。(圖/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

此外,完成於朝鮮哲宗十二年(1861)的第1492號寶物〈哲宗御真〉,為哲宗31歲時的肖像畫。據奎章閣所藏《御眞圖寫事實》記載,此作由圖畫署畫員李漢喆、趙重默主筆,金夏鍾、朴基駿、李亨祿、白英培、白殷培、劉淑等人協助,耗時月餘完成絳紗袍本與軍服本,惜今僅存軍服本,且因戰亂祝融之禍,軍服本僅餘三分之二,惟此類身著國王專屬之「具軍服」肖像畫,現僅此一作,更顯彌足珍貴。

國立民俗博物館
(국립민속박물관)

地址:
首爾市鍾路區三清路37
서울시 종로구 삼청로 37

開放時間:

3至5月、9至10月9:00-18:00
6至8月9:00-18:30
11至2月9:00-17:00
※ 最後入場時間至閉館前1小時為止
※ 每月最後一個週三(文化日)、
週五、週六延長開放至21:00

左圖: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農樂團用器展示室」。

該館位於首爾鍾路區景福宮內,主要任務為調查、研究韓民族固有生活樣貌、風俗習慣,以及徵集、典藏相關民俗文物,並藉由各類展覽推廣民俗傳統文化。1945年底於首爾中區以「國立民族博物館」為名成立之初,主要以韓國民族學研究先驅宋錫夏(1904-1948)的個人收藏品為典藏基礎,1966年遷至景福宮修政殿後,改名為「韓國民俗館」。1972年韓國文化財管理局成立「民俗博物館設置準備委員會」,主責博物館建築工程與民俗文物、資料收集,並於1975年以「韓國民俗博物館」為名開幕。1979年由文化財管理局改隸國立中央博物館,1992年改隸文化部為「國立民俗博物館」,並於1993年移往景福宮內現址,2009年成立附屬機構「國立兒童博物館」。

19世紀後半〈三國志圖.烏林火起阿瞞驚走〉,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藏。(圖/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

該館迄今典藏文物共計9萬餘件,包括第1478號寶物〈趙氏三兄弟肖像〉、第1318號寶物〈新‧舊法天文圖〉與第1319號寶物〈庚辰年大統曆〉等。除系統化徵集相關文物外,該館亦透過田野調查蒐整各類民俗活動影音紀錄,同時建立龐大的民族學專業書籍與影音資料典藏,提供研究學者與社會大眾使用。館內計有3處常設展示空間,並於室外展示大型文物與傳統建築,每年皆於特展室策劃至少4檔以上的主題特展。

第一展示室以韓民族的生活樣貌為主題,時間橫跨原始社會至朝鮮時代,內容包括百濟與新羅的工藝技術、工房作業情形,以及高麗時代的青瓷、印刷技術與朝鮮時代的韓文發明、科技發展。第二展示室則展示韓民族賴以維生的產業,包括農業生活中的穀物糧食、耕作工具,以及手工業中的漆工藝、螺鈿工藝等。同時以編年方式分別展示各時代服飾演變情形與相關材質、製程,以及各類傳統住宅的建築結構與空間分布,並介紹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第三展示室則以個人生命歷程的生老病死為主軸,展示各類社會制度與禮俗文化,以及與各階段社會生活相關的文物。室外展示空間除以實際文物與建築提供參觀者體驗外,亦自韓國各地蒐集原生植物種植,做為教育推廣之用。

湖林博物館
(호림박물관)

地址:
首爾特別市冠岳區南部循環路152街53(新林洞)
서울특별시 관악구 남부순환로152길 53(신림동)

開放時間:
週二至五10:00-17:00
※週一、六、日、國定假日公休
※入場至閉館前1小時為止

左圖:湖林博物館新沙分館藝術中心。

該館為位於首爾冠嶽區的私人博物館,創辦人尹章燮(1922-2016)為北韓開城人,由於日本殖民時期與韓戰期間,為數眾多的韓國文物遭到毀損或流出海外的情形屢見不鮮,在使命感的驅使下,開始致力於蒐集、保存相關文物,並於1981年成立財團法人成保文化財團,將40多年間蒐集的大量文物與社會大眾分享,1982年以其雅號「湖林」為名,於首爾江南區成立「湖林美術館」。尹章燮在韓國博物館法公告施行後,於1986年將美術館更名為「湖林博物館」,並著手於首爾新林區進行博物館的新建工程,1999年重新開幕,2009年於首爾江南區設立新沙分館藝術中心。

湖林博物館新沙分館藝術中心展場空間。

湖林博物館新林本館擁有4處常設展示空間、1處特展空間與室外展示空間,以及其他教育推廣相關設施,典藏文物共計1萬8000餘件,包括土器約3000餘件、陶瓷器約4000餘件、繪畫約2000餘件、金屬器約600餘件等,其中國寶8件、寶物46件。例如第211號國寶《白紙墨書妙法蓮華經》原於壬辰倭亂期間被攜往日本,後因緣際會之下經專家鑑定並建議購買,始得回歸故土。第222號國寶〈朝鮮青花梅竹紋壺〉於1974年購藏之際,則是以足夠買下當時首爾市中心大樓的4000萬韓幣成交,此時若重新鑑價,其價值恐怕已非昔日能。

此外,湖林博物館頗具特色的典藏之一,即為歷經30餘年蒐藏的韓國民畫,2013年時該館曾嚴選民畫80餘件,以「想像的國度—民畫旅行(상상의 나라-민화여행)」為題進行展覽,展出花草圖、山水畫、冊架圖等,充分展現韓國民畫魅力之所在。

湖巖美術館
(호암미술관)

地址:
京畿道龍仁市處仁區蒲谷邑愛寶樂園路562街38
경기도 용인시 처인구 포곡읍 에버랜드로 562번길 38

開放時間:
10:00-18:00(售票至17:00)
※週一、元旦、春節、中秋連假公休

該館為位於京畿道龍仁市的私人美術館,館址鄰近知名的遊樂園區—愛寶樂園,館舍座落於名為「熙園」的韓國傳統庭園。創辦人李秉喆(1910-1987)同時亦為三星集團創辦人,其於1965年設立三星文化財團後,即寄贈自身收藏的古代文物1200餘件並著手籌設美術館。1982年,美術館以自身雅號「湖巖」為名首先開幕,熙園則遲至1997年始竣工開放,整體造景充滿韓國傳統建築元素,園中亦做為室外展示空間,向訪客展示新羅時代石塔與石佛、石燈等大型文物,並透過花草植栽表現韓國傳統庭園美學。此外,該館亦特闢一處西式室外園區,園中錯落布置法國知名雕塑家布德爾(Antoine Bour-delle,1861-1929)的大型雕刻作品。

該館典藏以李秉喆寄贈文物為基礎並持續擴充,迄今共計1萬6000餘件,年代橫跨史前考古出土品至近代美術品,其中包括頗具水準的陶瓷器與民畫,以及珍貴的高麗時代佛畫作品。此外,該館亦為韓國私人美術館中最早設立保存科學部門者,1989年時即開始金屬文物的維護保存工作,截至1999年止,該館已具備金屬、陶瓷器、韓國畫、西畫等各項不同材質文物的保存與修復能力。

16世紀前半 李巖〈花鳥狗子圖〉,湖巖美術館藏。(圖/湖巖美術館)

金屬藏品部分,館內典藏一件於1940年代出土自北韓平壤的〈高句麗金銅半跏思惟佛像〉,自其體態、面貌與浮現於臉龐的一抹微笑來看,皆呈現出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的佛教造像共同特色,其炯炯有神的目光,更顯示出高句麗尚武精神的蓬勃朝氣。陶瓷藏品部分,館藏一件12世紀〈高麗陰刻蓮花紋梅瓶〉,無論器型、釉色,乃至於紋樣與作工,皆堪稱典型,更是當時高麗青瓷主要生產中心之一的全羅北道扶安地區窯場工藝水準代表。繪畫典藏方面,值得一提者為17世紀朝鮮真景山水畫家鄭(1676-1759,別號謙齋)私人收藏《臥遊帖》,此帖收錄朝鮮中期畫家李慶胤(1544-1611)、李英胤(1561-1611)、李禎(1578-1607)與金仁寬(約活動於17世紀)等人的山水作品共22幅,呈現出朝鮮中期的山水畫正處於自安堅派的北宋畫風,轉向明代浙派畫風的過渡特色。

三星美術館 Leeum
(삼성미술관 리움)

地址:
首爾特別市冠岳區南部循環路152街53(新林洞)
서울특별시 관악구 남부순환로152길 53(신림동)

開放時間:
週二至五10:00-17:00
※週一、六、日、國定假日公休
※入場至閉館前1小時為止

該館為位於首爾龍山區的私人美術館,位置風景極佳,座落於可眺望漢江的南山腳下。創辦人三星集團第二任會長李健熙(1942-2020)繼承其父李秉喆(1910-1987)遺志,持續蒐藏韓國美術史的重要文物,亦將蒐藏方向延伸至韓國與西洋近現代美術,數十年來累積相當多品質精良的重要文物。該館於2004年開館營運,展示空間為三棟緊鄰的建築,由瑞士建築師馬里歐‧博塔(Mario Botta,1943-)所設計的MUSEUM 1,外觀為幾何造型,參觀動線為先搭電梯至頂樓,再沿環狀錐形階梯而下,過程可欣賞自天井灑落的自然光線,此處空間所展示者皆為韓國古代藝術品,使觀者順勢依年代一探韓國美術史的發展過程。

三星美術館Leeum內部環狀錐形階梯天井光影。

由法國建築師尚‧努維爾(Jean Nouvel,1945-)所設計的MU-SEUM 2,為一以黑色為基調的建築,外觀近似於數個漂浮空中的幾何立方體空間鑲嵌於條狀空間,觀者視覺容易隨空間交錯而擁有強烈的穿透感,使得展示其間的韓國與西洋現代藝術品呈現出精心裱框的效果。

第三處展示空間為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1944-)所設計,用於兒童美術教育與不定期特展,狹長的基地透過樓層界線打破隔閡,在館中創造出一個新的展示空間,並於樓頂鋪上青綠草皮,設置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成為可供孩童嬉戲的大型開放空間。

鄭敾1734年作〈金剛全圖〉,紙本水墨設色,130.7×94.1公分,三星美術館Leeum藏。(圖/三星美術館Leeum)

該館的韓國古美術典藏包括陶瓷器、書畫、家具、民畫、金屬工藝與佛教藝術。陶瓷器方面,三國時代土器、高麗青瓷、粉青沙器、朝鮮白瓷皆備,例如第133號國寶〈高麗青瓷辰砂蓮花紋瓢形注子〉。書畫方面,除了朝鮮時期作品,亦見高麗佛畫、寫經與為數眾多的民畫收藏,例如第218號國寶〈阿彌陀三尊圖〉與第217號國寶〈金剛全圖〉。金屬工藝與佛教造像方面,有第138號國寶三國時代〈金冠〉、第174號國寶統一新羅時代〈金銅水晶嵌裝燭臺〉等,以及高句麗、新羅、百濟、統一新羅、高麗、朝鮮各時期的大小金銅佛像。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王明彥( 14篇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藝術史論組博士。曾任職於中研院、故宮南院、文化部、史博館、十三行博物館、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等單位,從事研究、策展、教育推廣等相關工作。研究領域為中國藝術史、韓國藝術史、中韓文化交流、亞洲陶瓷等,西洋美術則屬研究興趣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