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你也認識一位叫David的男子嗎?咀嚼莊培鑫訊息雕塑的幻味

你也認識一位叫David的男子嗎?咀嚼莊培鑫訊息雕塑的幻味

「我用1.9塊美金買下這張圖,我要把它消費地淋漓盡致。」莊培鑫過去的作品脈絡持續探究時間、空間與事件的變造,當時空維度的條件都被置換,我們趨近的真實又為何?
展場裡浮華、鬆柔的音樂不斷放送,但平庸地沒有任何的記憶點與創造性,詢問藝術家這是哪找來的歌曲?他笑道,是特別委託中國淘寶網上專門作詞、作曲的公司所創作的單曲,我憶起在某個記者會場合,一位中國記者掏出了名片,有同行驚呼讚嘆名片規格相當特別,中國記者靦腆一笑,說只要把相關聯繫資訊提供給淘寶網的賣家,你馬上也能擁有和他一樣的潮流名片,真正落實「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
莊培鑫個展「David」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訊息與雕塑
藝術家莊培鑫先是於付費圖庫搜尋到一張白人男子的相片,淺顯地表達一種西方中產階級的生活感,照片中浮華又空洞的神情,中性與難以解讀的笑容吸引了他。由於圖庫網站充斥著大量方便添加意義、便利使用的照片,莊培鑫便付費下載了這位白人男性模特兒所有的影像,展覽「David」便是從這位白人男子的照片而展開。
莊培鑫個展「David」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在過去瀏覽淘寶網的經驗,發現有賣家能接受詞曲創作單曲的委託,當下他認為這是個有趣的材料轉譯,也很像在做雕塑般的,將各式訊息透過音樂元素更加具體化,「這個有點像繪畫的自動性技法,你可以大致控制方向,但你無法控制的部分也佔了很大的比例。」他將白人男子的照片傳給廠商,並命名為一個通俗的英文名「David」,希望對方能為David創作一首屬於他的單曲,並丟出對於歌曲的相關關鍵字「水池、四十、有吸引力、目錄、黑暗、邊緣、適應、閃耀、頭髮、英俊、愉快、陽光、沉思、傾斜」等,最後的單曲成品讓藝術家非常詫異,品質粗劣、淺薄、通俗,讓他幾乎放棄讓這個素材存在於展覽中,但將訊息投入他人之手而被塑型成訊息與象徵意義,這個邏輯怎樣都是通順,他也就承接了這個音樂成品繼續去完整展覽內容。
莊培鑫個展「David」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除了文字意義與音樂歌曲立體化在雕塑意義,被抽象化的生產與捏塑,他也不迴避直觀地將雕塑的身體性,帶入訊息的扭曲、變造與塑型。他繼續延伸David的關鍵字搜尋圖像,並將圖像輸出到壓克力上,用火去噴烤以隨機產生皺褶,每件現場雕塑的形狀都是無法預期,並用輕質土黏合這些火烤後的訊息碎片。對莊培鑫來說這個過程其實如同繪畫,每個當下的判斷,都是不斷在確認造型全貌後再繼續提出。豎立或垂掛於展場之中,並保留手感痕跡,與工業化影像揉合的對比,每件無法定義形狀的雕塑作品,如同癱軟、凝結、絢麗並擠出汁液的集合體,藝術家將此稱作「訊息雕塑」。
莊培鑫個展「David」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用1.9塊美金買下的圖,把它消費得淋漓盡致
「David」一展中,藝術家莊培鑫宣稱為了製作此展,買下很多圖項訊息,並試著將它們丟上各種媒材、平台去做刪減與重新塑型,最後成為展覽現場的實體雕塑、動畫影像、音樂或是單曲CD。「我用1.9塊美金買下這張圖,我要把它消費地淋漓盡致。」莊培鑫過去的作品脈絡持續探究時間、空間與事件的變造,當時空維度的條件都被置換,我們趨近的真實又為何?
莊培鑫個展「David」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這個核心的思辨持續在他的作品中顯見,以及一個凝視幻象與真實距離的姿態。莊培鑫自言生活在網路社會從無到有的經驗、資訊的爆量、時差與國界的解疆,在面對資訊爆量的日常,他所體認的美學感受是「資訊的繁雜增疊與厚實,但卻又極其單薄,這也是我企圖透過這次展覽所傳達的。」
莊培鑫個展「David」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莊培鑫個展「David」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莊培鑫的「David」最初吸引人的是關於捕捉網路社會的美學特質,卻轉向以經典的藝術語彙再現概念,這當中能感受到一種對於創造與自我對話的誠摯。以及投入造型與展覽生產時,可以感受到飽滿、生鮮獨特的造型語彙,至少是夏日慵懶瀏覽活動訊息,眼睛會亮起的展覽之一。展覽離我寫作的時間點已經越趨遙遠,但仍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選擇保留指痕與光滑壓克力材質的對比,以及背景David如對嘴般頌唱的曲目,如同一首永遠醒不來的歌。
莊培鑫個展「David」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David——莊培鑫個展

展期:2019.6.6-30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