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62|跟著鐵熊學習的日誌,工學博物的回聲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62|跟著鐵熊學習的日誌,工學博物的回聲

世代溝通這件事,發生在很細微的地方。我們最常前往的,是不同城市的鐵道博物館。日本的鐵道博物館,無論從空間或展品上,都會給人一種職人帶領的體驗,視參與者為未來的鐵道工作人,被現役的工作者帶進這個行業。

在科學技術的探索之旅,對少年參觀者來說,他們或許會在意、關注科學技術「哪裡最厲害」。但我卻非常想知道「不同地域的職人,到底是『如何把重要的事情遞交給下一代人』」,大家是怎麼進行「世代溝通」這件事情。

世代溝通這件事,發生在很細微的地方。我們最常前往的,是不同城市的鐵道博物館。日本的鐵道博物館,無論從空間或展品上,都會給人一種職人帶領的體驗,視參與者為未來的鐵道工作人,被現役的工作者帶進這個行業。

相|世代溝通這件事,發生在很細微的地方。東京埼玉大宮鐵道博物館由兒童駕駛的列車,真正的JR路線就在旁邊。空間上看起來就被真實駕駛的列車帶領著一樣。

造訪「台大工學博物館」

在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有一個「工學博物館」,它由「舊機械館」的建物修復,無論是建築物的特色到內部的展品,這個工學館有許多跨領域的「語言」,提供了我們一個去思考科學技術和文化記憶的空間。

我們去到的時候,正好是它第一個展「Here with M.E.—與M.E. 同行」進行,M.E.是機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簡寫,也是工學博物館(Museum of Engineering)的意思。三塊展區有電動車雛形——二十年前的太陽能車,以及由學生打造的賽車;每一代學生的上課製作;另外一部分是還有一塊以老照片、論文或教具文物。

而作為一般觀眾,我們是怎麼參觀這些展品的呢?

從建築來說,對熟悉現代建築的朋友來說,很難不駐足於此。博物館的前身是1943年興建的台北帝國大學工學部最後完工的幾項建物。充滿理性與工業風,現代科學教育進入本地也同時在建築語言中體現。

延伸閱讀|【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2|像建築師一樣思考城市

相|台大工學博物館,前身是1943年興建的台北帝大工學部的舊有建物。極簡、沒有花紋圖騰裝飾、實用、講究日照採光與通風⋯⋯如果喜歡現代建築散步的朋友,不會忘記停留。

對交通工具迷來說,現場也展示了今天市面先進交通工具的前身。

最讓航空迷吸睛的,應該屬一入場就看到的輕航機,那是2000年師生用航空木材自製的輕航機。它居然曾經在新北市上空試飛過,雖然展示的相片非常小,但可以看到一部飛機怎麼從結構圖、骨架到施工,甚至成功起飛,那是非常振奮人心的過程。

再來,是人文思考的部分。

展場收藏了大量1945年以前使用的古董教具,起重機、齒輪組等,也有後來大學課堂教學的太陽能車、動力車、彈珠傳送機等實務模型。參觀者從中可窺見上個世代的「技術成就」是如何傳遞到後來的人手中。如果有少年在營隊或自學課程裡做過的乒乓球機,可能都是當年前輩教授給現今教育者的技術呢。

有人的地方,就是文化之所在,討論科學技術之下人的處境,或許就是觀看這些文化資產的意義。看到教具「正齒輪對」的製造所,寫有「島津製作所」幾個字,以及標注了當時器材所發行的城市據點京都、大阪、福岡、大連、柏林,忍不住去聯想當時的學習者,他們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研究技術,會是為了應付戰爭的需求?還是對未來人類的生活,也有更宏大的想像呢。

而我們這一代人,是否活在他們的實踐裡了呢?

相|對使用3D列印的方式去製造零件的少年們來說,這部展示品無論在材料或製造法都相當經典。 製造飛機的心情非常「複雜」,因為製作的工藝追求和過程中的辛苦,會捨不得讓飛機受損。所以一方面要克服「害怕飛機壞掉而捨不得飛」的心情,另一方面又要隨時增進自己,用技術去完善與修復上遇到的困難。

附註:相片拍攝,川井深一。使用個人視角去拍下它們,希望自己在觀看展品時,也有機會更靠近、理解鐵熊們(小小科學技術人)的情感和語言。

延伸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60|跟著鐵熊學習的日誌,汽車篇(上)——汽車博物好迷人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61|跟著鐵熊學習的日誌,汽車篇(下)——汽車文化與兒童世界

川井深一( 64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