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代三絕藝術家陳持平的詩意畫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當代三絕藝術家陳持平的詩意畫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Poetry within paintings, paintings within poetry: The poetic art of contemporary master Chen Chih-Ping The poetic painting realm of contemporary art

陳持平擁有詩書畫「三絕」的才華,兒時熱愛中華文化,特別喜愛父親用毛筆書寫文章,並曾接受過正統美術教育。雖然選擇醫學救人,2013年底重新拿起畫筆,決心將西方繪畫與中國書法融合,以古詩古詞為題材,創作結合圖畫與詩詞的作品,展現東西方藝術結合,拓展傳統創作觀念。其創作材料包括素描、蠟筆和丙烯顏料,特別是在丙烯畫中展現出全新的視覺形式,使每幅畫面都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個人能做詩、會寫字、會畫畫,我們便稱讚他詩書畫「三絕」,是藝術家盡善盡美的表現。陳持平從小就喜愛中華文化,讀了不少詩書,尤其喜歡看父親用毛筆書寫文章。兒時父親曾極力栽培、鼓勵他繼承藝術家之路,但他選擇醫學,救人濟世。超過一甲子的歲月,2013年年底他重新拿起畫筆,兒時曾接受過正統美術教育的陳持平,追憶父親勸勉與親筆書法,決心將西方繪畫與中國書法融合,以古詩古詞為題材,創作結合圖畫與詩詞的作品,展現東西方藝術結合,拓展傳統創作觀念。讓觀賞者瞭解繪畫與書畫不再是僅局限于傳統框架中,也並非一定要用傳統的道具與媒材來進行創作。創作材料方面,從素描、蠟筆到丙烯顏料,陳持平在丙烯畫中展現出全新的視覺形式,使每幅畫面都充滿生機與活力。近年,丙烯畫作為一種新型繪畫顏料,在當代繪畫領域中逐漸受到關注,並在世界各地流行開來。丙烯顏料的生動與流動特質,最終成為陳持平表達藝術創意的媒介。

陳持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丙烯顏料 72.7 × 60.6cm 2019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藝術家曾自述踏入藝術領域的心路歷程:

「60歲時,我開始用粉蠟筆畫畫。起因是當時受到白色巨塔陰影,身心俱疲。所以呢?我本能反應,想用畫畫來解除煩惱。2014整年我不停用粉蠟筆作畫,創作有800幅之多,並在當年出了四本畫冊,惹來不少冷嘲熱諷,心中準備好當墓碑用。隔年,我幸運遇到一位北藝大美術系的畢業生,她勸我改用丙烯帆布油彩。還帶我去師大路附近八大美術社選畫筆,選小木頭帆布畫板,並且親自在路邊示範教學一番。因此,我改變策略,使用丙烯油彩帆布作畫。過去用蠟筆畫紙,那是硬碰軟,改用丙烯帆布之後,就是軟碰軟,即使用有毛的軟筆畫在軟布上,畫法雖然各有千秋,但是殊途同歸,完全難不倒我,很快就駕輕就熟。」

陳持平|《白雪歌》(唐.岑參)系列作品 丙烯顏料 91 × 72.7cm 2021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黃色有如光芒,是最明亮而輕盈的顏色,代表陽光、希望、熱情,畫面上一朵含苞待放的巨大玫瑰,訴說著人類對於「愛意」的想像。環繞在玫瑰周圍的黑色字符,出自李叔同(又名弘一大師)1910年代創作的歌曲〈夢〉,是李叔同在母親的葬禮上,自彈鋼琴演唱的一首歌,歌詞「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感嘆流年似水半生苦短,哀傷和歡樂已遠去,惟有父母親的恩情我將永遠懷念,盡顯對已逝亡母的懷念。玫瑰美麗卻帶刺,看似柔軟卻堅毅。母親就如同孩子一輩子在心田種下的那朵紅色玫瑰,扮演著「愛」的重要角色,感染著從此經過的每一個人。陳持平以粗短的筆觸描繪玫瑰花瓣的質感,佐以深黑色抖動的線條勾勒花體輪廓。明暗對比下,那些飄浮在空中的字符,猶如歌聲具象化的模樣,在親情難捨卻給予祝福的音樂聲中,傳遞著畫家最真摯動人的情愫。

陳持平|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夢;弘一大師.李叔同) 丙烯顏料 72.7 × 60.6cm 2020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我們很容易會發現在陳持平的創作中,經常應用文字及詩詞等符號元素,來增添畫面的內涵與趣味。讓人不禁聯想到自漢代以來,中國繪畫傳統中有一類作品,被稱為敘事畫或故實畫,那些根據固定文本轉譯成圖像的畫作。這些畫作也經常會在圖像上題字、寫上榜題,以說明畫面所表現的故事段落。回顧這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可以看到陳持平近乎天然地挪用了沿襲自中國繪畫傳統的敘事概念,將那些觸動內心的詩詞歌賦,透過畫筆轉譯成一幅幅如夢似幻的畫作。畫中有光影蕩漾,有水鏡潮聲,有明月秋風,亦有花鳥、走獸、人物為畫面注入有情生命。

陳持平|《白雪歌》(唐.岑參)系列作品 丙烯顏料 91 × 72.7cm 2021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陳持平在2021年以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所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主題,所創作的一系列繪畫與書法,其中有11幅風格各異的畫作,分別以〈白雪歌〉的詩句命名,從抽象色彩到具象風景,虛實交錯地詮釋了詩人心中寂寥卻又充滿奇異思想的獨特心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陳持平|《白雪歌》(唐.岑參)系列作品 丙烯顏料 91 × 72.7cm 2021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岑參在唐代天寶年間曾擔任安西四鎮(今中國新疆一帶)的節度使,兩度出塞駐守邊境六年才返回中原,而這首詩便是送別其前任武判官歸京而寫下。詩人開篇便以突如其來的飛雪,點出駐守邊塞的壯逸情懷,更以「白草折」突顯風來勢猛。畫家以抽象大筆揮灑演譯了詩中北風的急勁不羈,眼前的視線隨著風雪突然變模糊不清,被折斷的白草被北風捲起在半空中,畫面甩下細密的白、藍雪點,模擬了大雪紛飛亂舞的動感。

陳持平|《白雪歌》(唐.岑參)系列作品 丙烯顏料 91 × 72.7cm 2021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詩人以春花喻冬雪的奇想,讓人一窺其內心的天真浪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透露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畫家更具象畫地以寒地雪樹,捕捉詩人在字裡行間綻放雪花的美麗想象。詩中寂寥孤苦的意境,被轉化宛如風景明信片般的風光明媚,畫家以抽象的手法表現詩人心中難以言喻的觸動。在以古詩詞轉化圖像的過程中,畫家似乎習慣以不真實、模糊、鮮艷又夢幻的場景轉換,傳遞著潛意識中如夢境般的幻想。

陳持平|《白雪歌》(唐.岑參)系列作品 丙烯顏料 91 × 72.7cm 2021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玩轉水墨形式

當我們讀懂了陳持平從詩詞汲取養分轉譯為圖像的創作,就能更進一步發現作品中同樣深受傳統文化藝術滋養的部分,是他對於水墨媒材的多元嘗試與想像。作為書法家的兒子,寫好書法自小對於陳持平而言,近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書法創作中,陳持平尤愛草書,草書以「狂」為特點,展現在精神上無拘無束的狂放自由完美地契合了藝術家的創作理念。無論從書法作品2021年《嫦娥》或2023年《春曉》,其用筆、結字和章法皆充滿誇張縱肆的表現力,然相較下又以近年作品《春曉》的筆勢更為奔放自信,宛如一幅可以閱讀的抽象繪畫,快速揮運的同時帶有方圓頓挫,筆墨趣味盡顯其中。前者內容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後者則出自孟浩然膾炙人口的唐詩〈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陳持平|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唐.李商隱) 紙本水墨 34 × 138cm 2021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把手中沾墨汁的毛筆換成西洋畫筆後,陳持平開始嘗試以丙烯顏料描繪出蘊含水墨韻味的畫作。傳統水墨畫中雖僅有黑白二階,實際上墨色各有濃淡層次變化,可推疊出細膩而豐富的灰階對比效果,因此水墨特別講究留白的美感,以及墨色由淺至深的暈染效果。陳持平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畫面上,以濃淡不一的黑色丙烯顏料表現深秋瑟瑟的陰霾。天空下起了雨,淅淅瀝瀝,打在枯荷之上,水滴落在畫布上暈染出秋雨迷濛的聲響,而遠方的孤舟和孤樹於此情此景之下,更烘托了詩中清幽而倍感孤寂的惆悵。陳持平的作品中,既使採用了丙烯顏料作為創作媒材,但仍可窺見畫中洋溢中國水墨美感的趣味。

陳持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唐.孟浩然) 紙本水墨 76 × 104cm 2023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四季交替輪轉,風景也從秋季走到了寒冬。陳持平以柳宗元的唐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作為主題,使用白色顏料堆疊詩中厚積的霜雪及江面近乎結凍的天光。一般傳統水墨畫,描繪雪景時多會以畫面留白的減法方式處理雪白,少數會在畫上敷以白粉。畫面構圖上,陳持平以倒敘的手法,先在前景點出寒江中獨釣的老翁;中景為枯木寒林,小路上看不見一絲人的蹤跡;遠景的山連綿起伏也失去了飛鳥的鳴叫和蹤影。此種透過景物由近至遠的堆疊,以及地平線不斷升高的空間構圖法,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並不陌生。

陳持平|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 丙烯顏料 91 × 72.7cm 2019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然而,本幅畫作與傳統山水畫明顯迥異之處,在媒材之外,畫中本應留白的江面,此處卻以大量景物倒影填滿空間,呈現虛實交相呼應的世界。因此,原本詩人孤獨鬱悶的心情在此畫中被淡化掉,反而留給觀眾一股老翁不畏嚴寒,在無聲獨釣中自得其樂的處世哲學。

陳持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唐.柳宗元) 丙烯顏料 91 × 72.7cm 2024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綜觀陳持平的繪畫創作,除了風景畫,動物鳥禽也經常成為他的創作泉源。畫中的動物,在吸納傳統吉祥寓意的精神之外,藝術家更強調這些有情動物獨一無二的特質,以此寄寓情思。中國傳統文化中,鶴被視為長壽的象徵與龜並列,古人常以「鶴算龜齡」祝壽。但浪漫是藝術家的天性,吸引陳持平多年來不斷重繪丹頂鶴等鳥禽題材的主因,實際上源自牠們長情與忠貞的特質。

陳持平|天地南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摸魚兒金‧元好問) 丙烯顏料 72.7 × 60.6cm 2022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丹頂鶴在結為連理後,一生一世不換伴侶,牠們一但選中了配偶,就不離不棄,其中一隻不幸先走,剩下的那隻絕不重覓伴侶,被世人視為鶼鰈情深的象徵。天地一片悠悠,在潔白雪地上翩翩起舞的雙鶴,張開雙翼跳起優雅的舞蹈,在律動中確認彼此的愛意,完成了一生一世不渝的盟誓。在陳持平的雙鶴創作中,可以說是以「情」字貫串全章。在他以金代詩人元好問〈摸魚兒〉為題的雙鶴圖中,「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更以唯美浪漫的畫面,表現原文詞義中天涯共飛、恩愛依偎的動人愛情。藝術中永恆的愛情,亙古以來滋養著藝術家的心靈,成為繪畫中的經典主題。

陳持平|天地南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摸魚兒金‧元好問) 丙烯顏料 91 × 72.7cm 2022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而以情字入畫,同樣是陳持平創作人生中難以捨棄的繆斯。在作品〈擁抱〉中,他將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詩句,具象化為兩棵樹枝幹合生在一起的淒美故事,夜裡在恆長的宇宙星叢見證下,永遠不再分離。如此天馬行空的超現實想像,為陳持平的藝術之路,開創了豐富多彩的風景畫境。

陳持平|擁抱 丙烯顏料 100 × 80.3 cm 2020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水氣淋漓的現代詩意畫

若說黑白減筆的寂靜是陳持平偶一為之的試驗之作,那麼鮮豔多彩的奇幻畫風,便是藝術家直舒內心世界的映照,反映著藝術家真實精彩的自我意識。丙烯顏料本身是稠狀,故加入流動媒介調和,丙烯的顏色不會被稀釋,但是卻可以呈現流動狀態。從陳持平《逍遙遊》、《魚水深情》等一系列游魚戲藻的作品中,可以看見他以大筆蘸水揮灑重彩,讓丙烯顏料流動交融予以物形,積色、破色等技法層層疊加色彩,再以細筆點染橘紅色的錦鯉,讓畫面透出鮮活流動的氛圍。

陳持平|逍遙遊 丙烯顏料 72.7×60.6cm 2019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讓人不禁聯想到山水畫中的潑彩技法,畫家以丙烯代替墨彩,在水氣淋漓的的墨色上揮灑石青石綠,將傳統山水中沒骨、潑墨和大小青綠的技法結合運用,並吸收西方抽象藝術和現代藝術的美感元素。墨色凝神厚重而肆意,色彩渾然天成,仿若行雲流水,足見藝術家參透了人生跌宕起伏後的灑脫不羈。

陳持平|魚水深情 丙烯顏料 72.7×60.6cm 2019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初春小雨後,柳枝剛抽嫩芽,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陳持平以畫筆捕捉了逢雨氤氳的胸中丘壑,他以現代抽象的意境結合古風詩意畫,將詩人筆下那朦朧又清奇的風景,隨著色彩流動在畫布上逐漸展開。就如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情不自禁地以絕唱刻畫眼前的自然美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桃紅柳綠的生機勃勃,春花爛漫的大地復甦,大自然彷彿是一個魔術師,將世間萬物變得五顏六色。

陳持平|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 丙烯顏料 100 × 80.3cm 2020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在白居易〈長恨歌〉的詩意畫中,同樣可以看到藝術家以濕潤的筆觸建構朦朧的山水意象,「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畫家以細筆勾勒比翼雙飛的丹頂鶴,橫越高空,成為點睛之筆,牽引著觀眾的視線朝右上方的火紅烈日移動,而山腳右下的小小山峰,以紅筆寫下「情」字,完整了詩意的敘事。烈日、飛鶴與情字,更在畫面視覺上產生三角形連線張力,帶出畫面的動感,烘托此畫靈動而富有神韻。

陳持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白居易) 丙烯顏料 91 × 72.7cm 2024年 (藝術家陳持平提供)

最後

色彩與媒介是藝術創作的重要介質,陳持平透過個人的生活經驗在畫布上提煉出屬於個人的鮮豔多彩的視覺語彙。從藝術家的作品可以看見顏料的厚疊與濕染技法的交織共融,同時,存在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符號,融匯了藝術家的記憶與幻想,如夢如詩的景象,蘊藏了陳持平想要傳達給觀者的線索與意涵。畫面中的堆疊技巧與色彩運用,流淌著一種恣意自由的直覺思維,清晰地將藝術家自身的情感語彙勾勒出來,回應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期許、慾望、淡然,以及生為醫師想以藝術色彩治癒大眾的那顆慈心。

朱佑霖(Chu Yu-Lin)( 78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