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空總專題】空總沒有秘密──彭俊亨談空總預算爭議來龍去脈, 及其相關政策、角色與未來

【空總專題】空總沒有秘密──彭俊亨談空總預算爭議來龍去脈, 及其相關政策、角色與未來

8月底,文化部主管總計183.1億元的110年度公務預算編列完成,較109年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預算減少約11.18億元。其中獲得藝文界最高關注的,當屬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2021年度預算未獲行政院核定編列。對此,文化部在新聞稿中特別說明原因,乃是「都市計畫尚需協調,且計畫需多方諮詢討論,修正公共建設計畫」,儘管明訂C-LAB仍將持續執行2020年受疫情影響而暫緩之預算,仍難平息各界對於這一由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力推的計畫「生變」之疑。C-LAB的未來定位是否會有明顯調整,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8月底,文化部主管總計183.1億元的110年度公務預算編列完成,較109年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預算減少約11.18億元。其中獲得藝文界最高關注的,當屬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2021年度預算未獲行政院核定編列。對此,文化部在新聞稿中特別說明原因,乃是「都市計畫尚需協調,且計畫需多方諮詢討論,修正公共建設計畫」,儘管明訂C-LAB仍將持續執行2020年受疫情影響而暫緩之預算,仍難平息各界對於這一由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力推的計畫「生變」之疑。C-LAB的未來定位是否會有明顯調整,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局部外觀圖。(攝影/呂國瑋)
未變的政策方向,必要的過程評估
在接受我們的專訪時,文化部政務次長、兼任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簡稱生美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開宗明義澄清,2019年11月行政院原則同意空總二期綱要計畫續辦至今,C-LAB作為文化設施的政策方向並沒有改變,而是依既定計畫內容「衡酌執行情形及主客觀環境滾動檢討」,計畫總經費併工程建設計畫報核,並無「生變」一說。彭俊亨認為政府的工作和計畫都是在滾動修正中推進的,「過程評估」有其必要性。文化部目前的任務,是於2020年底前提報更具體的下一階段公共建設計畫給國家發展委員會,此一新計畫現已成立專案協力辦公室,將以去年被核定的綱要計畫為基礎,針對未來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及空間需求的檢視,提出第二階段工程建設計畫送行政院審查,與此同時,也會在擬定過程中彙整業界意見。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組織架構圖。(截取自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官網)
彭俊亨釐清,C-LAB這一為期十年的公共建設計畫分兩期辦理:第一期計畫(107-108年)主要針對園區內軟、硬體基礎整備;自今年開始的第二期計畫(109-116年)則由文化部與經濟部、科技部合作,組成專業藝文中介組織推動C-LAB營運。彭俊亨強調計畫中作為組織發展之概念的「一機構三中心」並非如外界所猜測的那樣即指三棟建築物,而是朝向「當代藝術」、「科技媒體」和「社會創新」三大生態系的建構來整合,目的在於發展成為台灣各種創新發展的重要基地。三個面向都有互相交織和鑲嵌的地方,例如當代藝術可以實踐社會創新,也可以透過科技媒體的運用去達至社會創新的目標。不過他也說明,文化部於今年1月召開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空間規劃諮詢會議,會中對此概念尚存不同意見,後續將再進行討論。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首次與洪建全基金會合作,在通信分隊展演空間展出第二屆銅鐘藝術賞「同化者—鄭先喻個展」,集結2010年代以來藝術家鄭先喻對網路媒介、科技應用及感知模擬等技術的觀察反思,並以限地創作的方式,利用空總基地非典型展場內規則分佈的樑柱與老舊建物,再製/升級五組件之裝置創作展出。(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場提供)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的「限時動態公園」投影,將疫情影響全人類生活作為創作素材,希望透過光雕帶給大家愛與希望的精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當被問及今年520之後行政院是否對這塊土地的未來,討論過其他選項?彭俊亨同樣給出否定的答案,並強調因空總園區目前的土地使用類別為「軍事機關用地」,在提出公建計畫的同時,同時需要處理的是都市計畫變更的推進工作,文化部將依程序與台北市政府協商土地變更事宜,這一方向也將持續。
預算結構
既然總體方向未變,生美基金會與C-LAB推動明年相關計畫開展的經費問題也令人關注。彭俊亨解釋生美基金會所推動計畫的經費屬軟體部分,而硬體部分都是文化部在執行。他透露2021年度雖未獲行政院核定編列預算,文化部也已擬定相對因應措施,將今年因疫情影響下生美基金會所遞延的計畫得以繼續執行,讓生美基金會明年度的運作順暢延續。這其中,C-LAB今年所預定執行之多項國際交流、國內大型活動、補助計畫,其中包含年度策展、CREATORS計畫、光州雙年展、國際創意平台計畫、科技藝術節等項目將展延至2021年度辦理,並將繼續由生美基金會營運C-LAB持續執行。而園區內之硬體整建工程,也將持續進行中正堂整建工程、古蹟搶修加固工程、古蹟及歷建修復再利用委託規劃設計等工作。
與此同時,今年的疫情讓各部會都視需要情形調整了本年度收支,文化部的紓困預算中也包括將空總硬體建設早已編列的資本門項目「移緩濟急」來暫時支應的部分。彭俊亨也強調未來三部會將會一起編列預算,讓空總未來這塊基地或是文化設施的這一方向上可以繼續往下走。他強調這也將是跨部會合作的最佳實例之一。
生美基金會與C-LAB的產業角色
針對外界時有混淆的,生美基金會與C-LAB之間維持著什麼樣的關係、又與文策院建立何種交應與聯動關係等問題,彭俊亨也作了梳理。
生美基金會前身為教育部所成立的四家社教館教育基金會,2008年起改隸文化部(文建會),並於2012年完成整併,原屬於低度運作的公設財團法人,經過轉型後,文化部於2018年開始委託其營運C-LAB。包括面對作為行政法人的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在內,彭俊亨強調文化部皆是以臂距原則尊重法人的營運,一方面避免政府過度干預文化藝術領域,另一方面也透過藝文及文創產業專業評審來決策藝術文化資源的補助與分配,同時賦予其在人力運用、預算編列、資源與組織營運更大的彈性。生美基金會受文化部補助執行公建計畫的軟體營運部分,因此文化部仍需要確定其執行是否符合公建計畫的政策方向;而在執行方式與發展內容上,文化部則未作過多介入。彭俊亨也回應此前藝文界對於內部行政人員參與C-LAB所推動計畫的評審比例過高一事,稱今年已對此有所修正。
彭俊亨認為無論公社財團、還是行政法人,都與資訊透明度有關,既有內部責任、也當有外部課責;而關於董事會透過其組成與運作評價該組織運作的成效,他認為生美基金會與一般的法人運作並無二致,一樣是反映在每年的執行成效之中。同時他也指出計畫執行的評估標準,最後還是回歸到專業社群的意見中去;而量化與質性的評估方式理應同時存在。據他說明,行政法人設有外部的考核評鑒委員的同時,組織內部也會設定自己的策略目標和評量機制,這是法人在運作過程中慢慢要去發展出來的部分。生美基金會受文化部委託去推動文化實驗場的政策,實際運作才一年多,更何況推動的又是文化實驗這樣的新形態計畫。彭俊亨強調外界的評價和意見,都可以讓基金會在明年繼續推動的時候,可以做得更好,也符合「過程評估」的必要性。
C-LAB推舉台灣藝術家參加2019年Performa雙年展的「無牆國家館台灣館」(Pavilion Without Walls)。左起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展人蕭淑文、C-LAB執行長賴香伶、Performa雙年展創辦人RoseLee Goldberg、駐紐約辦事處長徐儷文、藝術家黃博志、余政達、紐約臺北文化中心主任張書豹。(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目前C-LAB定位為台灣當代文化的孕育基地,以向公眾開放的方式,透過公眾體驗與公眾對話激盪創意,孕生下階段文化創新的想像力與行動力。彭俊亨也進一步指出,將來C-LAB在創新模式、產品、服務上若成熟到可以進入市場,甚至可由目的在於全面扶植文化內容產業之發展的文策院接手或協助,這也銜接至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此前關於「C-LAB是文化內容從『0到1』的孕育基地、文策院是從『1到無限大』」的產業生態鏈構想。
受益於C-LAB組織彈性的國際合作
C-LAB的國際合作案頻生,其中包括與法國龐畢度中心音樂與聲響研究中心(IRCAM)合作成立台灣聲響實驗室,除了協助實驗室軟硬體建置外,也陸續展開國際人才培育、技術合作與節目共製;C-LAB也與韓國光州雙年展基金會合作辦理韓國光州雙年展、與亞洲文化殿堂(Asia Culture Center)合作辦理亞洲藝術空間網絡(Asia Art Space Network)國際論壇,將台灣藝術創作推向國際專業平台,促成跨域實驗、國際共製之多重合作。其他合作還包括與美國 Performa雙年展、奧地利林茲電子音樂節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合作,並且是以過去鮮見的規模與深度進行,除了累積國際共製及協作經驗,更期待能培育跨地域之藝文管理、文化行政、創作研發、節慶規劃、展覽策辦等人才。
2019年11月,前文化部長鄭麗君與法國龐畢度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總監Frank Madlener簽署未來8年文化合作協議。(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內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彭俊亨指出國際交流具備長期性,而文化部也樂見這些計畫的延續。國外機構可以看到台灣有這樣一個實驗性的基地,加上C-LAB在組織層面所具備的自主性與彈性,有利於與海外機構、藝術節的合作洽談,作為財團法人的生美基金會足以促成更為有效的國際聯繫,彭俊亨將之視為C-LAB短時間內就將國際交流做出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他也強調,這些國際機構之間業已存在的交互網絡(networking)也很重要,更為快速地讓國際知道台灣有一個如此形態的實驗性組織。
C-LAB 2018 CREATORS 開放工作室。(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小結:開放的未來?
專訪臨近尾聲,我們回溯這段時間以來的紛擾,回頭拋出這樣的問題:綜前所述,C-LAB的2021年度預算未獲行政院核定編列,某種程度上算是在預計範圍內的嗎?
彭俊亨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這本就是對行政院「滾動檢討修正」的回應。同時他也進一步強調面對C-LAB與空總園區未來的開放態度:「文化實驗室、文化實驗場政策的推動實踐場域目前位處空總,然而其未來是否可以發生在其他地方,都可以看專業社群裡大家的回饋意見。」他認為專業社群的各種回饋意見,有助於生美基金會在執行這些計畫時的同步調整。
毫無疑問,繼C-LAB之後,「實驗」一詞成了台灣當代藝術領域的一大關鍵字,起了很大的示範作用。彭俊亨對此表示了信心:「如果大家開始用不同方式去呼應了,也就意味著可以開始去看『文化實驗』究竟是什麼。我覺得這是好事。」C-LAB作為文化設施的政策方向不變,因此「文化實驗」未來依舊會在政策方向中展有一席之地;文化部所期許的,仍是文化設施會把文化實驗的精神,透過業界不斷的討論而發展起來。
採訪|吳牧青、嚴瀟瀟 整理|嚴瀟瀟(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