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張豐吉、王國財、黃煥彰的製紙故事

張豐吉、王國財、黃煥彰的製紙故事

張豐吉&菠蘿宣 各時代有各時代之名紙,台灣製紙可溯及清末時期,在日治時期打下產業化基礎,且因南投埔里水…
張豐吉&菠蘿宣
各時代有各時代之名紙,台灣製紙可溯及清末時期,在日治時期打下產業化基礎,且因南投埔里水質佳美,成為製紙重鎮,劃時代之創新製紙且名氣最大者當屬「波蘿宣」。1978年,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教授張豐吉以廢棄的鳳梨葉研製成功「菠蘿宣」,中興大學校長羅雲平贈與張大千試紙作畫,獲大千先生高度讚賞,喜作詩箋題贊:「羅侯遠餉菠蘿紙,玉版銀光滑更凝;我愧淋漓揮灑手,直須奴視剡溪藤。羅雲平先生以其中興大學張豐吉教授所製鳳梨紙見貽,滑能駐毫,凝能發墨,直與元明以來爭勝。」大千在1979年作〈仿徐青藤墨荷〉,評有「留筆發墨為近百年來所未見」,「當與乾隆內庫所製爭道也」之句,另在〈松雲二士圖〉亦述有「試吾家豐吉所製鳳梨紙」、「潑墨留筆不減乾隆內庫御用」。推究當時製紙之客觀因素,台灣地處亞熱帶,早期於舊有傳統的製造良紙材料如麻、檀、藤等不易取得;加以取材多為東南亞進口的雁皮、三椏、構等灌木樹皮,再配合木漿草漿等原料製成。但熱帶樹木油質含量高、木質素和雜質也較多,油質使紙張不易吸墨,木質素會氧化使紙張發黃,雜質使紙張不潔白,為處理這些問題,製漿漂白的過程中強烈的藥品與高溫處理的時間越長,也將越破壞纖維,使紙力變弱,進而影響到紙的保存壽命。因而當時不少書畫家仍寧以高價自香港購入中國安徽製造的「港宣」使用,又或是向日本訂製。菠蘿宣一出,自是造成轟動,除張大千外、黃君璧、姚夢谷、葉公超、臺靜農、陳子和、馬壽華、歐豪年、傅狷夫等書畫名家試用後莫不推重。
張大千盛讚台灣菠蘿宣書作,「滑能駐毫,凝能發墨,直與元明以來爭勝。」圖/長春棉紙廠股份有限公司
張大千以台灣菠蘿宣於1979年作〈仿徐青藤墨荷〉,評有「留筆發墨為近百年來所未見」,「當與乾隆內庫所製爭道也」之句。圖/長春棉紙廠股份有限公司
張豐吉表示,原初僅是希望能運用大量廢棄的鳳梨葉製成一般的牛皮紙,但經原料分析發現,鳳梨葉的纖維型態與雁皮原料類似,經過三年的多次試驗後,最終成功。書畫用紙於第一時間反映出筆墨生發特色,接續著便是場耐力賽,也就是紙的恆久壽命、書畫保存的重要命脈。紙的劣化,與紙漿原料、光線照射、溫濕度等皆有關,各因素間常呈交互作用,僅就長時間的光線照射一因,紙便容易發黃變色與脆化破損,比較菠蘿宣與雁皮紙在同樣日照40小時後,菠蘿宣仍維持原來的白度77%,而雁皮紙則由近73%衰退至52%,張豐吉說明:「所使用之雁皮是由菲律賓進口。因含木質素較多,且在製漿及漂白過程中不容易去除,故容易受到陽光的照射而變黃。反之,鳳梨葉纖維含木質素少,且容易溶除,所以鳳梨紙對光線具有安定性,不容易變色。」菠蘿宣有著紙面光滑細緻而易於控制筆墨,紙力強,宜多次渲染,紙質潔白不易變色、不易劣化、紙張壽命長等優點。無怪乎大千訂製了五、六批,並要求加上「大風堂」浮水印。爾後,長春棉紙廠與張豐吉進行技術轉移,發展出菠蘿1號單宣、雙宣、菠蘿2號單宣、雙宣等品項,為裱褙、書畫、修復等多用途的高級用紙。
菠蘿宣的製程:a採收鳳梨葉
王國財&古紙新造
名品良紙,不會斷絕。在張豐吉之後,以中興大學森林系、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畢業的王國財的「古紙新造」最為人所津津樂道,其在任職林業試驗所期間,執行「我國古代著名手工紙之研製」計畫,於2004年成功發表流沙箋、磁青紙、磁青蠟箋、羊腦箋、硬黃紙、金粟山藏經紙、五色金花紙、仿澄心堂紙、梅花玉版箋、如意雲粉箋、五色雲龍紙等古代名紙。這些手工紙,除流沙箋在日本及歐洲還保存著相關技術,仍有少量生產外,其餘可說是傳奇的歷史名詞。王國財表示,就像學音樂的,總要能彈奏一些音樂史上的經典作品,「我是做紙的,也應該能把中國古代的經典名紙做出來。」
王國財製磁青蠟箋,將靛藍內添於漿料中,簡化古法工序,並得到耐光優異的高品質。攝影/藍玉琦。
王國財手工製紙,在研究的過程中先遵循古法,再不斷研究改進,清楚掌握原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具有古紙的優點而以新法完善之,「尊古」而不泥古,隨著時代求其精良。依工序製作完一張紙,並不算完成,得依科學檢驗方法測驗紙張性質,包括強度特性、吸水度、白度、色度、明亮度、耐水度、暈水性、滲墨性等,一一檢驗,並由書畫家從工筆、潑墨、寫意等各種畫法去試紙,做基本應用特性的評估。王國財閱覽典籍、觀摩古紙、數據試驗、反覆研製,更難得的是親手製紙,從原料蒸煮、漂洗、打漿、抄紙、壓紙、烘乾、成紙、實驗、分析一手包辦,「片紙不容易,過手七十二。」一般在紙廠的製紙老師傅都很難完整掌握各環節之準確度,更何況是一人從頭到尾精熟,箇中辛苦實為外人難以想像。
國財製金石印賞箋,以白色原紙加工成各色粉箋,以印稿為紙之紋飾,並排列為略為可讀之文章。印稿主要為清代及民國先輩金石名家,共47家218印。攝影/藍玉琦。
◎流沙箋
流沙箋是王國財製紙之一絕。流沙箋又稱為斑石紋紙,在日本稱為「墨流紙」,在土耳其和波斯則稱為「Ebru」,至遲在9世紀中國就有流沙箋,但約在宋朝失傳。蘇易簡《文房四譜》記:「亦有作敗麵糊,和以五色,以紙曳過,令沾濡,流離可愛,謂之流沙箋。亦有煮皁莢子膏并巴豆油傅於水面,能點墨或丹青於上,以薑搵之則散,以貍鬚拂頭垢引之則聚,然後畫之為人物,砑之為雲霞及鷙鳥翎羽之狀,繁縟可愛,以紙布其上而受采焉。必須虛窗幽室,明磐淨水,澄神慮而製之,則瑧其妙也。」一般人是有看很難懂,王國財卻是心領神會,看出端倪,僅憑著這百字文言,將失傳已久的流沙箋再現世人面前。主要的材料為介質和顏料,水及敗麵糊是布彩於上的介質,水中加入敗麵糊可使液體濃稠,如此色料的擴散規律較易掌握。皁莢子膏、巴豆油、薑、頭垢是利用油脂做為界面活性劑,使顏料在介質表面擴散。「虛窗幽室」,乃為防止水面上紋路因風吹而亂動,「明磐淨水」則是為防止不潔淨之容器及水質影響色料之擴散。就像武林秘笈般,若沒有一定的功底實力,讀之也就只是空靈玄妙的文藻罷了。
王國財製「五色金花紙」製作難度高,以含膠的金粉噴灑在紙上,讓花「長」出來,整個過程僅在1分鐘以內。攝影/藍玉琦。
王國財製流沙箋,再現自宋已失傳的流沙箋,華麗變化萬千。此類紙張在西方書籍裝訂史上赫赫有名,一則裝飾,一則增加該書價值。攝影/藍玉琦。
◎磁青紙、羊腦箋
王國財不斷研製,卅年來做過一、二百種手工紙,「我覺得磁青蠟箋大概是我做過最漂亮的紙,與龍藏經相較也毫不遜色。」磁青紙極其深藍,有種靜謐、意象深遠的特質,再加以泥金書寫經典,正可彰顯經典的莊嚴肅穆,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宮《龍藏經》即書於此紙。明代《宛署雜記》中記載磁青紙一張一銀錢,當時的一銀錢可買白麵20斤,磁青紙可說是最尊貴的頂級紙張。
磁青紙製作困難,原料是從植物「藍」的莖葉提煉製「靛」,採用浸染法或所謂「青用靛青,照布洗染」,藉由一次次之浸染壓吸、水洗發色而逐漸加深被染物之顏色,像磁青紙那般深顏色,非經近十次浸染不可,過程繁複,耗時費力,但也易造成紙張破損或皺摺。王國財從原料採集做起,他特地到坪林山上採馬藍,扛了一麻布袋,結果只夠染一條手帕。王國財進一步研究以合成靛藍內添於漿料,他說:「還沒抄紙之前就用還原氧化的方式染紙漿,把紙漿染好以後再來抄紙,工序可簡化,紙張的品質也會提升。但單次完成深色的染色作業是相當困難的,而且藍靛在染色的時候會變化,不像一般染料很固定,溫度、分散劑、還原劑、用鹼的量、添加藥品的順序都會有影響,所以日本有個作藍靛染色的團體,就把這種藍的植物形容成憂鬱草,因為變數大,無法預測結果,令人備感壓力。」
以磁青紙作為基底的還有羊腦箋,據沈初《西清筆記》記載「羊腦箋以宣德磁青紙為之,以羊腦和頂煙窨藏,久之取以塗紙,砑光成箋。」有著黑如漆、明如鏡、歷久不壞、蟲不能蝕的特性。王國財依古法演練,請同仁買羊腦,但帶回來的卻是一整顆大羊頭,便只好自行剖取那雞蛋大小般的腦,但不知是生腦還是煮熟的,就只好分為生、熟配方,回想那天,他說:「氣味非常濃厚,讓人整天都吃不下飯。」古法的奧秘,科學來檢視。「羊腦對黑色塗布紙之黑色度只小有幫助,有無添加羊腦明度差不大,亦不足彰顯羊腦之功效,對光澤度也沒有效果。」而古人所言特質,究其原因「明如鏡的效果主要由羊腦中的類脂化合物在砑光或打磨後產生出來,當然也會受黏著劑種類及用量所影響,蠟乳液也有這種功效。至於蟲不能蝕,而是因為羊腦紙有獨特的氣味,有避蠹的功效,就好比古人在藏有書籍或紙張的地方放置麝香、芸香、樟腦,藉其強烈的氣味,使蟲蟻退避,達到防蛀的目的,這與黃蘗紙、椒紙或萬年紅等含有植物鹼或有毒重金屬化合物的防蟲機制是不同的。」不過度看重或想像古人記述的配方,以紙的功能性為導向,符合時代的科學精神,是王國財手工仿製古紙的重要核心概念。
◎蟬翼箋
紙張的保存耐久性也是王國財在意的一大重點。如台灣畫家喜用的蟬翼箋,傳統作法為把生紙用膠礬水含浸或塗刷,再疏疏的灑上一些雲母片,因其為高度熟紙,在線條控制上、墨彩表現都很好,但礬為酸性物質,易使紙張老化、脆化,依試驗數據來看,蟬翼箋很難超過50年;而王國財改用AKD為熟化劑,可保有熟紙效果並延長紙的壽命,「不用礬的蟬翼宣或熟紙、繪絹,是我們很堅持的原則,當然施膠也是在中性或微鹼性的情況下進行,中性造紙系統的發展有一、二十年了,因此對我來說熟紙、繪絹的製作從來不用考慮礬的問題。」「我希望現代書畫家用了我的手工紙作畫,作品能夠流傳百世而歷久彌新,如同我們在故宮欣賞唐宋畫作。」為書畫取得與時間競逐的存留價值,也才得稱「紙壽千年」。
黃煥彰&廣興紙寮
台灣的傳奇名紙,必得一書「仿宋羅紋紙」。張大千在獲得廣東收藏家何冠五見贈宋羅紋紙後,竭一日之力畫成〈黃山旅遊冊〉12開,紙張簾紋清晰,行筆落墨猶能顯溫潤暈滲的效果。紙紋本身頗具裝飾效果,除用於書畫,用為手卷引首或立軸詩堂,效果亦佳。張大千曾向日本訂製加以「大風堂」浮水印,江兆申也曾委託日本人間國寶菊池五介製作淨楮仿宋羅紋箋。張大千大風堂門生與江兆申靈漚館弟子都分得一些仿宋羅紋紙。孫雲生曾交付給王國財一小張「大風堂」仿宋羅紋紙,侯吉諒亦交付給他靈漚館之仿宋羅紋紙。此紙最困難處,王國財說:「困難處在於羅紋很難抄,一般竹簾很平整,但為表現紋路的效果,簾子上有凹有凸,掀簾時紙會黏在簾上撕不開,過程非常麻煩,紙作出來厚薄不一。」最終,王國財研製出一、二十種各具特色的羅紋系列紙品,光是原料就有三椏、楮皮、雁皮、龍鬚草漿與絹雲母等,另有簾紋的差異等。除王國財外,另一位得到靈漚館仿宋羅紋紙的是黃煥彰。
菠蘿宣的製程:b鳳梨葉採纖
黃煥彰,製紙第二代,南投埔里廣興紙寮負責人,深刻體會台灣製紙產業之興衰,是台灣手工造紙業僅存的少數業者之一,仍堅守保存著相當傳統的手工造紙工藝產業與文化。把珍貴的靈漚館仿宋羅紋紙贈與王國財、黃煥彰的侯吉諒在〈一張好紙的故事〉裡寫著:「國財兄當時在林試所上班,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手工紙。限於人力,只能少量製作,加上實驗所需,常常要變換製作條件,以便測試紙張在材料、製作工法、添加物等各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加上他只是研究,並不生產,所以只有少數朋友有幸得到幾張試用。至於紙張的大量生產,我還是寄望廣興紙寮的黃煥彰。畢竟他有完善的工廠、眾多師傅和行銷管道。」就這樣黃煥彰在2001年、2005年將製成的羅紋紙請侯吉諒試用,但都有著不盡理想之處;接下來不斷改進工法配方,也訂製了有廣興紙寮浮水印的抄紙簾子,並請中山科學研究院的朋友研究如何用玻璃纖維來做紙簾子,以改善竹簾難以克服的缺點,終在2008年楮皮羅紋紙定型量產,並足以媲美當年江兆申向日本人間國寶訂製的羅紋紙。
菠蘿宣的製程:c鳳梨葉曬乾
最難能可貴的是,廣興出廠的楮皮羅紋紙,黃煥彰一定親自註明「生產履歷」,在包裝上註明紙的品名、製造日期、重量、編號,以及製漿、抄紙、烘紙的師傅姓名,展現了對造紙人的鄭重,對自家紙的自信,也是種負責任的態度。黃煥彰說明:「一張基本元素的紙被創作者賦予新生命時,創作者如同親生父母一般,但我們也深覺得可惜的是往往一張作品除了創作者、題目、規格或作品年份之外,少了紙張資料的鍵入,歷代的作品如此,現代的亦然。作品履歷能完整的建立是使紙張的生產者、創作者及收藏者連結成不可分的一體,這觀念是代表文化的價值。」除了仿宋羅紋紙,廣興紙寮獨家成功運用台灣在地茭白筍的筍殼及檳榔樹幹研發出「惜福宣」與「逢春宣」手工紙,儼然成為埔里最具特色的手工紙。
廣興創業於1965年,從一家手工造紙工廠,為了產業保存,由製造業跨足觀光業,再到文創產業。以古早紙寮的特色轉型成為教育產業觀光工廠,每年吸引30萬人次以上國內、外觀光客造訪。黃煥彰在2013年榮獲國家產業創新獎時感性發言,最後說:「這個獎是屬於埔里所有堅守台灣手工紙文化的造紙職人們『紙愛台灣』的榮耀。」這心聲,為許多製紙人發聲,因為他們,夕陽無限好,台灣手工紙的故事,持續發展進行中。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侯吉諒《手工紙與文人紙》,台北:未來書城,2003。
陳大川《台灣紙業發展史》,台北:造紙工業同業工會,2004。
王國財等《書情畫藝.紙尺千里》,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4。
鄭又嘉〈古紙新造─王國財談現代手工造紙〉,《典藏.古美術》第142期,2004年7月。
紙為人類文明進程中之重要發明,承載著文化,也承載著歷史,其珍貴性不必多論。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卷13殺青記載著紙料、「造竹紙」和「造皮紙」,在製作工序可概分為: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乾等五步驟。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演進,今日製紙可分為機器紙和手工紙,人工抄造的手工紙步驟與古法相近,常見為書畫用紙,而書畫用紙與書畫創作密切相關,張大千有言:「如果所用的墨不好,所用的紙你不了解紙的特性,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得心應手,繪出來的畫也必然遜色。」
製紙原料有棉絨、大麻、龍舌蘭、瓊麻、鳳梨葉纖維、龍鬚草、馬尼拉麻等,每一種植物纖維長短及本身之木質素等,都將形成不同的紙質特色。攝影/藍玉琦。
藍玉琦( 23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