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陸離光怪的視覺實驗

陸離光怪的視覺實驗

Nothing can be seen without light.─Lorenzo Ghiberti(137…
Nothing can be seen without light.─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文藝復興雕塑家
踏入百藝畫廊的「怪陸離光」展場,乍看這一幀幀漆黑的作品,或許會認為郭鴻蔚發展了一個全新系列。以往作品可見的斑駁、模糊,運用了顏料與調和劑之間的流動、融合或稀化作用,以呈現時間與記憶的交揉痕跡。這種對材料特性充滿探討想像、帶有實驗精神而成的偶然意味,同樣存在這次的展覽中,而且可以看到藝術家對於視覺圖像與思維邏輯的連結關係之辯證,選擇了更直接、最根本的要素─光。
一般來說,人在觀看物品的時候都以為掌握了它,但這不過是視網膜接收光線對物品的反射、進入大腦之後所形成的訊息,其實看到的都只是光線。光線對於視覺辨識有很大的影響,更可以說是一個先決條件,它才是讓一切無所遁形的關鍵角色,這也成為郭鴻蔚近期探討的議題。延續藝術家對各種介質相互影響的高度興趣,他在黑底色的畫布上以摻入大量油性調和劑的油畫顏料進行創作。透過一層層的堆疊過程,媒材彼此交融所產生的無法預期之結果,形成更為豐富的視覺表現與變化。而這些具體形象隱沒在亮光表面當中,更因著油劑的反光性質,必須要在光線投射之下才得以一窺其面貌。
《入口No.1》以瞳孔為發想,50×50 cm.布上上光油油畫.2015。
一場以光為主體的展覽
置於展場入口處的《入口 No.1》正如其名描繪一個瞳孔,摻入大量凡尼斯的油彩如同心圓般發散、淋漓層疊乃至於漫出畫面、深邃無底,意指眼睛是接收光線的入口,至於這場以光線作為媒介的展覽,正為習以憑藉視覺取得資訊的觀者提供一種罕見的觀展經驗,捕捉到的視覺意象竟有不斷變化的可能。而《球體 No.2》,一顆在舞廳可見的鏡面迪斯可球,如宇宙星體般懸浮在空間之中,右側近乎刺眼的橙色光芒,在展場燈光照耀之下,確實地反映投射在展場地面上,亮燦燦的一片。猶如真實而具體的球,躍然呈現出一股內蘊在平面畫作當中的能量。
展出的作品題材主要取自於能夠反映光線的物件,像是鏡面、玻璃、水晶礦石等以及藝術家往返於住家與工作室所見的夜間街市景觀。一覽無遺的觀看方式在此並不存在,這些被描繪的對象則有如輪番登台表演獨角戲,置身於全黑的背景之前、明亮的聚光燈之下,被觀者屏氣凝息地專注望著,等待它們吸收並反射光線而呈現出各異形象與光彩;空間被打破、時間被凝結,觀者在悄然的畫面與展場內感受當中的隱喻。藝術家運用媒材的特性,讓光線掌控物件的成像、牽動觀者的感知,並創造無限的可能。正如《光亭》所表現的,一座脫離現實環境、四面玻璃圍成的崗亭,背對觀者的白衣人物散發出奇異氛圍的光芒。
《光群No.1》呈現出奇特的建築量感,窗內燈光會隨著觀者移動而呈現視覺上的明暗變化。150×200cm×2pcs.布上上光油油畫.2015。
而面對兩聯屏的《光群 No.1》,只見龐碩的建築輪廓與暗黑的夜色融為一體,由溢出室內光線的矩形窗戶以透視排列的方式形塑其量體規模。觀者依循這些片段的景觀、按照以往的視覺經驗以自行建構大樓的形貌,在某種程度上也參與創作。隨著觀看角度的移動,室內光線的忽明忽暗、色調也呈現或暖黃或偏白的傾刻轉換,提供觀者一種真切的臨場感,而對空間內部的情境投射不同想像,強化了與作品產生互動的回應關係。
《球體No.2》擬真的鏡面效果在地面投射出強烈的反光,150×150 cm.布上上光油油畫.2015。左為《藍色礦物質》.80×80 cm.畫布上油彩光油.2015。
光線也是最終的話語權
儘管藝術家完成了作品,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仍可以說他把最終的話語權讓給光線。光線成為畫面之所以成形的顯影劑,由它來主宰觀者能夠看到什麼;不同程度的明暗、大小與方向等光線設定,會使作品有所保留地呈現出不明面貌,也因此阻礙了觀者慣以在面對畫面時的全盤掌握。在光線分布不均的狀態下,他們知道看似幽暗的畫面並不代表內容相對空乏,因而試圖用左右走動、前後傾身、上下俯仰等方式感受光線反射在畫面上的不同角度,以得到更多潛藏在其中的訊息。在難以識別的一片漆黑之中,每一道在畫面忽焉乍現的光線像是帶有溫度,則讓人有種找到線索、感到慰藉的暖意,以致滿幅的黑色調性不顯得森冷。而藝術家正是意欲為觀者揭示存在於表象之下不可見的精神層面,直視內部未曾被察知的寓意。然而,這樣被觀者視為偽裝、乃至出其不意的現形,純粹只是各種媒材在經調和之下的真實反應,複雜的乃是人的思維感知。
《紅色擬晶體》.40×50 cm.畫布上油彩光油.2015。
在「怪陸離光」一展,光線成為藝術家無法掌控或者說是可以恣意調整的元素;一旦滅掉光源,畫面上的存在即被視而不見而失去意義,習以為常的「眼見為憑」觀念就在瞬間瓦解。處在一個經心布局的奇觀式場域中,看見了什麼?抑或說真相是什麼?觀者藉由觀看作品,得到一種嶄新的視覺體驗與觀察模式。作品成為藝術家一種趨光試驗的途徑,與觀者一同追尋如何重新去「看」,並持續思索隱而未現的種種。
《光亭》.150×150 cm.布上上光油油畫.2015。
楊椀茹 (Yang, Wan-Ju)( 138篇 )

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