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知識與資源的共享推手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知識與資源的共享推手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近年來許多博物館和圖書館陸續將館藏歷史資料掃描後轉為數位格式釋出,開放全世界的使用者線上檢索、免費下載使用,回到2016年的台灣,時至今日,台灣的攝影資料仍舊四散且殘缺,推動官方成立專業攝影博物館仍呼聲不斷,也缺乏如同表演藝術圖書館蒐集國內外表演藝術資源的機構。
早在2012年,Google便宣布其與世界各地博物館合作,以超高解析度拍攝館內歷史名畫、雕塑和建築作品,除了作品的賞析之外,此一名為「Google藝術計劃」(Google Art Project)還提供了藝術家資訊、觀賞筆記、直接將個別作品推薦至社群網站的機制,以及個人化的虛擬收藏庫,可允許觀眾做跨博物館的收藏和瀏覽,而參與者遍及國際知名館舍如紐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以及台灣的故宮博物院等。
近年來許多博物館和圖書館陸續將館藏歷史資料掃描後轉為數位格式釋出,開放全世界的使用者線上檢索、免費下載使用,包括紐約大都會美術館開放近50年的出版物,而紐約公共圖書館則一口氣釋出60萬筆關於版畫、照片、地圖、手稿的館藏,倫敦大英圖書館則由館方研究團隊從超過6萬5千本的館藏書籍中擷取超過百萬張、年代橫跨 17、18 和 19 世紀的復古藝術插圖,供使用者免費下載,亦能再利用而不受版權限制。
這些歷史資料無論是轉成數位格式,讓使用者自由下載使用,或是以網際網路開放至全世界,對於學術研究、資料保存或傳遞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力量基礎。資訊時代的知識與連結網絡,打破了許多傳統階級社會的既定框架、地理距離的隔閡;公共資訊的開放流動與知識共享,成為知識創新、創發價值的重要機制。
回到2016年的台灣,時至今日,台灣的攝影資料仍舊四散且殘缺,推動官方成立專業攝影博物館仍呼聲不斷,也缺乏如同表演藝術圖書館蒐集國內外表演藝術資源的機構。雖然攝影展演眾多,也極易獲取觀賞者的共鳴迴響與普及,然而在檔案整理和研究討論這一個相對安靜的環節,卻是付之闕如。
本身同時是從事影像創作的藝術家,曹良賓在因緣際會之下,欲以一己之力提供一個讓關注攝影的人們可以閱讀學習、碰面討論的去處,攝影界的前輩建議以展覽空間的形式維繫參觀的人潮,與展覽申請或是作品販售的模式維持空間的運營,但曹良賓認為目前台灣已不缺乏這樣的空間,亦會有後繼者持續創立發聲,故而延續「攝影與圖書館自由開放和面向公眾的特質」,成立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從台灣的攝影出版物出發,展開匯集整理的工作。
Lightbox攝影圖書室一景。 圖/Lightbox攝影圖書室
「light box」原指燈箱之意,是檢查攝影底片使用的工具,在此曹良賓希望引用並予以延伸,除了是一間自由開放的攝影圖書室,也像是個燈箱,由於豐富的台灣攝影書籍,以及每位前來的充滿能量個體,而更加飽滿明亮。如同原意為照亮的「Enlightenment」,也曾被引申為運用人的理性之光祛除一切蒙昧、無知與渾濁的思想,後專指18世紀在西歐所醞釀生成的思想運動──「啟蒙運動」,那是一個人們對於外在世界與人類自身知識充滿強烈熱情,並對科學原理、宗教、社會、經濟、音樂、繪畫等知識議題廣泛討論,以及面對過去的省思、未來的期待,都充滿了進取樂觀的好奇與自信的一個年代。
Lightbox攝影圖書室在收集目標上主要針對攝影出版物,預計能在2020年收錄至1000本叢書,成為實至名歸的「圖書館」或「中心」。初期書籍的來源與主題先以台灣為主體,而後再延伸至亞洲區域,行有餘力後也希望能擴及歐美地區。攝影書籍歡迎捐贈,從目前公開在官網的藏書清單中,可清楚看見捐贈者與捐贈來源;也是實際運作的過程中,逐一發掘到關於書籍收藏的更多嶄新可能,例如藝術家侯怡亭便選擇將過去創作時研讀的攝影書,以長期出借的方式提供給 Lightbox攝影圖書室讓更多的人閱讀,但仍能兼顧其對於珍稀書籍擁有權的兩相其美方式。
獲得文化部的「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畫」,使得Lightbox攝影圖書室擁有一筆初期建構的資金,再加上私人資助的後援,讓一開始的運作便能延攬專業的典藏系統建置人員到位。未來Lightbox攝影圖書室將採免收費的方式開放,並規畫以「Lightbox 之友」、「藏書家」與「收藏家」等三個類別的捐款贊助方式,各獲得包括參加定期舉辦的系列講座,與獲贈合作攝影家之簽名攝影集甚至是攝影原作的權益,來維持自身永續性的運作。
目前Lightbox攝影圖書室已舉辦多場講座,未來將持續開設相關課程與工作坊等活動,由於本身對於攝影創作與攝影出版的熟悉與接觸,曹良賓亦期待能製作一些極有意思的攝影集,例如許多攝影師對於不同主題曾有較為少數、尚無法足夠成書的作品,但卻因此而少為外界所知與流傳,包括記錄生命之「殤」者與家庭真實面貌的何經泰,曾經拍攝蘭嶼的作品,而以結合戲劇與類似電影定格的敘事方式,重現記憶中場景系列為人所知的陳敬寶,早期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求學時,亦有不同創作方向的觀念性作品,曹良賓希望能以合輯的方式,將這些短篇集結成冊,好讓精彩的作品不被埋藏。
Lightbox攝影圖書室舉辦的「VOP漫談夜」活動。 圖/Lightbox攝影圖書室
台灣的攝影創作者,除了自身的創作,也多見以寫實攝影與報導文學方式,樹立鮮明的社會關懷旗幟,激勵許多知識分子與年輕人投身社會運動,曹良賓認為,不同個人、不同世代有其不一樣對於改善社會的做法,對他而言,「無法接受只有自己好,但整體大環境不好的獨善其身」,所以才在身兼創作者的身分同時,希望一盡對於改變台灣攝影環境的努力。「串連」與「集眾」,是數位網絡時代以來,更為清晰與更具力量的概念與行動,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理念即為「共享」,曹良賓希望,藉由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對於知識與資源的共享,終能成為「推動文化進步的重要推手。」
高子衿( 9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