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場集資背後或許與你想的不太一樣:投入藝文空間營運前的幾個思考點

一場集資背後或許與你想的不太一樣:投入藝文空間營運前的幾個思考點

群眾集資通常不是台灣藝文團體會選擇維生的選項,而藝文空間積極面對組織、空間成長的可能也是少數。多數藝文空間甚至不曾去思索組織的下一個階段在哪裡?藉由訪談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發起人曹良賓,談談他對於群眾集資執行的感想與經驗,我們或可從中思考台灣藝文團體經營的共同困境。
從去年11月24日的選舉過後,我相信很多青年世代是沮喪的。在2014年318學運後,一度對於這場運動遺留下來,關於公共性、網路資訊的開放、國家主權等進步特質的思考,信心地投射出對於台灣公民素養的新里程碑。當然去年的大選的確是打了一巴掌,也一度令人反省到以為在太陽花學運後曾經留下什麼進步價值,也或許完全是場高估與幻象。
但在藝術圈無數場巧遇的閒聊裡,每次與曹良賓(阿定)的對話,以及他所組織營運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在每一次的企畫、營運的思考與規劃中,總能在這些細節裡被提醒——那場運動的影響仍然存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成員們與持續整修中的新空間合照。(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當藝文組織有機會成長,你會?
成立於2016年Lightbox攝影圖書室,著眼於台灣攝影資料的散佚,以及期待提供關注攝影領域的人們,有處可以閱讀、群聚討論的據點,最終以「攝影」與「圖書館」面向公眾並採開放自由的特質,成立一處位於台北捷運古亭站附近的據點。然這個據點,是阿定向經營咖啡館的友人租下閒置的樓層,但經過幾年營運下來,所蒐羅獲捐的攝影藏書越趨豐富,同時在活動越來越穩定興辦、空間逐漸成長邁向穩定期之際,書櫃卻無法再騰出空位,每次參與座談的聽眾擠滿狹小的空間與樓梯間,也讓Lightbox的核心成員魏蘭懿、鄭允人、邱德怡和張亭楓等人,對於遷徙到下一個階段的據點有了共識。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成立之初只有400本書,三年後已成長至3,300多本。(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然而,搬家與建築修繕都需要為數不小的經費,翻開過去Lightbox每年的營運經費佔比,公部門補助大約佔了40%,另外50%來自私人的大額贊助,但若要另外支付因為搬家與修繕的衍生費用,以空間目前的營收是不可能負擔的。能存續、維持現狀對於台灣藝文團體和空間已實屬不易,「說來弔詭,但組織得持續成長,才能生存下去。」Lightbox成員們希望能緊抓著這個成長的契機,開始發起一場針對藝文空間修繕的群眾集資計畫
群眾集資通常不是台灣藝文團體會選擇維生的選項,而藝文空間積極面對組織、空間成長的可能也是少數。多數藝文空間甚至不曾去思索組織的下一個階段在哪裡?藉由訪談阿定對於群眾集資執行的感想與經驗,我們或可從中思考台灣藝文團體經營的共同困境。
當空間逐漸成長邁向穩定之際,現有的書櫃卻無法再騰出更多空位。(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一場藝文空間修繕的集資背後
在製作正式集資網站之前,Lightbox先發出了前測問卷,回收2,400多份的調查結果,填答率約10%。前測問卷是集資能否與如何進行相當重要的關鍵,舉凡回饋品與對於空間經營的建議,都能成為空間日後優化,與邁向中期階段的重要參考資訊。「夥伴們在營運上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問卷調查其實在台灣的藝文空間經營不算普遍,但這樣的方法具有開放性,也能更貼近並回應使用者的真實需求。」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所舉辦的講座現場,參與座談的聽眾擠滿狹小的空間與樓梯間。圖為汪佳燕「新聞攝影講座」現場。(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另外,他們也真的去諮詢目前業界專業的集資顧問公司,這間公司近年執行非常多台灣成功的集資案例,包括金萱字體、端傳媒等案例。Lightbox的成員們也為了執行集資,大量參考過去成功案例的網頁安排,因為是面對公眾,所以在設計的調性上偏向親民,並鎖定攝影愛好者。集資說明影片長度不能超過4分鐘,並要從生活化的攝影影像開始說明,包括親情、愛情與友誼,並再舖陳攝影的公共性,以及大眾與專業社群這幾年對於Lightbox存在意義的見證。
因為是面對公眾,所以在設計的視覺調性偏向親民,圖為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集資網頁圖。(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此外集資網站一項重要的說明,其實是表達Lightbox團隊走向下一個中期發展階段,並非沒有在自己可動用的資源下去努力促成,而是在差最後一哩路的途中,需要對於攝影有熱情的朋友們一起來參與協助。「發動集資並不是把組織成長的成敗都丟給社會大眾,而是在自己能盡力的部分都做好做滿,盡到這個力量然後請大家來幫忙,因為一起完成更具公共性也更有意義,而不是雙手一攤,等著大家給資源。」
Lightbox攝影圖書室空間的閱讀區已容納了3,300多本攝影相關書籍。(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在網頁設計上,集資顧問公司也有許多關鍵的建議,包括使用者心理因素等考量,或是集資的金額級距與順序,另外也要將集資的金錢如何使用和計畫時間表都列出來,同時,網頁始終有個紅色的比讚的手勢在拉頁中置頂,讓贊助者隨時都能找到贊助頁面等集資的小技巧。
而因一般集資計畫多數仰賴網路社群的推廣,集資顧問公司非常重視後台數據的起伏,並建議團隊微調網站的配置,或是簡化訊息量。在集資期間不斷優化,用各種精準的數據分析來達成集資的最大成效。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接待各級學校的參訪,圖為中正高中美術班參訪紀錄。(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搬新家也有隱藏成本
而攝影圖書館下一階段的新空間是如何尋覓到的?阿定的方式即是仰賴零時政府g0v.tw資訊開放的累積成果,利用「天龍特公地」網站搜尋到目前新據點的閒置空間。但阿定也表示得知申請到現在空間的當下非常開心,但其實後來著手進行進駐才發現有許多隱藏成本存在,他也提醒藝文單位在面對這類空間申請,其實都要有心理準備未來的隱藏成本存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新空間的門面示意圖。(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第一當然是屋況,攝影圖書館新的據點因為位於捷運台電大樓站,鄰近公館和古亭,有非常理想的交通地理位置。雖然「以修代租」的方式免除了租金,但每年的土地稅和房屋稅仍高達10萬多,且實際投入的修繕費用也比預期高出許多。第二是鄰里關係,必須承擔空間過去使用者造成與鄰居間不夠信任的關係,修繕期間也需與鄰里大量的雙向溝通,這也是在事前無法預料到行政溝通成本。
第三則包括修繕的過程,各種法規、建築結構安全性的查找與確認,在這個過程裡很常因為接了一通相關機構表達安全性疑慮的電話,團隊就陷入愁雲慘霧,「這個過程其實非常打擊士氣,很多隱藏成本讓進度難以推進。」
阿定說道為何要和我們談到這場集資背後,相關的經驗與歷程,「藝術產業很常給人新潮的形象,也有很多人有興趣投入這個產業,但他們可能無法實質的想像經營時會遇到何種困難,我希望這些分享能讓他們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新空間規畫,除了更豐富的藏書與閱讀區外,更包含半戶外的交流休憩區與整體無障礙空間的設計。(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藝文組織的驗屍報告
其實近年來,北中南有幾個藝文組織面臨收攤,或正式結束的困境,媒體的相關報導多數都是聚焦初衷與情感,「但我無法透過這樣的報導知道後面營運的成本,除了謝謝大家、下台一鞠躬之外,我也想要知道為何需要解散,也許當中的問題可能是一條法規或是一個機制,但如果不把實際遇到的困難說出來,其他團體很可能就是繼續重蹈覆轍。」
不諱言自己是「唐粉」的阿定,曾彙整問題主動預約與唐鳳碰面聊聊、閱讀她的文章和影片,從而得知一項矽谷新創公司的文化:許多新創公司在營運第一年就失敗,大約僅有10%可以繼續存活,但這些失敗的公司會詳實地寫下公司死亡的「驗屍報告」(post-mortem),誠實地檢驗失敗的過程。這個誠實是為了面對投資新創公司的天使投資人,提供一份誠實詳細的「驗屍報告」或事後剖析,非但不會降低投資人對你的信任度,反而可能成為投資人下一次投資你的依據。「在矽谷新創的生態圈,失敗不只是失敗,也是進步的一部分,因為失敗是一種常態。」新創公司雖然常常失敗,卻也不斷優化,他們成功是奠基在九成以上的失敗才產生的。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接待各級學校的參訪,圖為師大藝術史研究所的參訪現場。(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但在台灣的文化中,對於失敗多數是負面、隱晦的,總是訴諸情感的討拍後,一切都煙消雲散。但許多藝文組織是拿政府補助預算來營運,「那是納稅人的錢,藝文組織得考慮它的公共性,必須要更有檔案意識的來面對失敗經驗,檔案意識是要負責任的。」
台灣的藝文組織一定比例都是藝術家群體所組成,好處是大家同質性強、能夠很快的取得共識,但當沒有其他外部意見刺激,很容易最後就成為相互燃燒情感、理想與勞動力的團體。阿定說他突破這種單一思考邏輯困境的方法,就是更努力去看其他領域,包括社會創新、服務設計、開源社群、合作社等不同模式,看是否有藝文組織可以參照的方式,以增強自己經營組織的能動性。本身仍有藝術家身分的阿定,並沒有把空間經營和創作完全劃分開來,對他來說做創作可以任性、出發點也可以很個人,「但組織的好處是可以去做一個人無法完成的事情,也會對專業社群更有公共性與擴散的影響。」
《攝影之聲》於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講座現場,圖中為主編李威儀(右)和攝影研究者陳佳琦(中)。(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留下一份攻略
阿定回望著2016年Lightbox成立初期的照片,空蕩的書架是一個即將成為攝影圖書館的新空間,「那是空間最脆弱的時候,沒有人看好你,但你得要說服好多機構,文化部的圓夢計畫,國藝會、文化局的營運補助等,讓他們信任你是玩真的。」而雖然組織幸運的能茁壯走向下一個階段,但目前Lightbox的群眾集資計畫仍持續進行,一個藝文組織能否順利過度到下一個階段,仍生死未卜。
最後,這場訪談其實最強烈感受到的,是阿定希望把這走過一遭的紀錄留下,就像某本在路上撿到的攻略,提供一個善意,因為你永遠無法預期這份善意,可能在未來拯救一個曾經跟你一樣絕望的人。
Lightbox攝影圖書室舉辦各式攝影講座,邀請資深攝影人前來經驗分享,圖為影像評論人郭力昕(左)和詩人鍾永豐(右)。(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