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博物館亞洲之旅:東京國立博物館「漫步韓國:一場韓國文化散策」

博物館亞洲之旅:東京國立博物館「漫步韓國:一場韓國文化散策」

今年,正值日韓建交60週年,為紀念這個重要時刻,東京國立博物館於2025年9月23日至11月16日期間,以「漫步韓國:一場韓國文化散策」為題,展示本館收藏中與韓國深有淵源的作品。 本次展覽包含「韓國時空旅行:此時、此地、此人」、「傳至日本的朝鮮半島文化」以及「朝鮮時代的書畫與交流」三個展示主題,從不同的觀點來追索韓國的歷史和文化,並探尋日韓交流的軌跡。本文將依循展示主題的順序,列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分別介紹其精彩之處。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以「東洋美術巡禮」為概念,將視野放在以東亞和西亞為首的廣闊地域,透過展示當地的美術、工藝以及考古遺物等內容,介紹亞洲多姿多彩的文化。每年秋季所舉辦的特別企畫展─「博物館亞洲之旅」,每次都會設定不同主題,藉由東洋館的收藏選品,為觀眾帶來新的視角與觀賞體驗。

今年,正值日韓建交60週年,為紀念這個重要時刻,東京國立博物館於2025年9月23日至11月16日期間,以「漫步韓國:一場韓國文化散策」為題,展示本館收藏中與韓國深有淵源的作品。

本次展覽包含「韓國時空旅行:此時、此地、此人」、「傳至日本的朝鮮半島文化」以及「朝鮮時代的書畫與交流」三個展示主題,從不同的觀點來追索韓國的歷史和文化,並探尋日韓交流的軌跡。本文將依循展示主題的順序,列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分別介紹其精彩之處。

韓國時空之旅:此時、此地、此人

本次展覽展示了從韓國三國時代至朝鮮時代,包含考古、陶瓷、雕刻與染織在內的約180件作品,以此介紹韓國的歷史與文化。正如副標題「此時、此地、此人」所示,展示的主題聚焦在與作品相關的地點、寄託於作品中的情思,以及每個時代的作品特色,並由此構成展示的主題。

古代的信仰與象徵

韓國三國時代,早期的國家型態開始成形,並且出現各式各樣與王權相關的象徵與符號。不久後,隨著佛教的推廣,為了形塑虔敬信仰,各地開始製作佛像與工藝品,以具體的造型呈現人們的祈願與思想。本單元介紹這些映照出古代人們精神世界的象徵符號以及信仰上的造型藝術。

圖1 三國時代(加耶)5世紀〈冠〉,傳韓國慶尚南道出土,高12.3公分,徑17.1公分,小倉收藏保存會捐贈,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傳韓國慶尚南道出土的〈冠〉為一頂金製的冠冕(圖1)。雖説目前伽耶冠冕出土的實例不多,但此件冠冕於正面有立面裝飾等特徵,展現了大伽耶王國的風格。

圖2 三國時代7世紀〈菩薩半跏像〉,朝鮮半島,高16.3公分,小倉收藏保存會捐贈,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三國時代〈菩薩半跏像〉(圖2),由於半跏像與彌勒信仰有關,故被當作彌勒菩薩受到崇敬。本件佛像具有細長的比例與方正的體型,呈現出三國時代的佛像特徵。

三國時代的古墳文化

本單元展示梁山夫婦塚的出土遺物。知名的新羅古墳梁山夫婦塚位於韓國慶尚南道,墓主夫婦是新羅的有力人士,墓中的出土物品包括帶有新羅特徵的華麗飾品,以及土器(陶器)和馬具等。本次展覽,匯聚了這些隨葬品,藉此呈現古代統治階層所構築出來的豐富古墳文化,以及當時喪葬文化的面貌。

圖3 三國時代6世紀初〈白樺所製冠帽〉,韓國梁山夫婦塚出土,高15.4公分,寬16.6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以白樺樹皮所製成的冠帽(圖3),從出土狀況研判,應為墓中夫人穿戴之物。帽子頂端呈尖角狀,可在帽子正面以銀製的金屬配件插入,以便穿戴。新羅的都城慶州也曾出土過類似的冠帽,此例可以說具備了新羅冠帽的典型特徵。由於帽子表面殘留有紅色色料的痕跡,帽子很有可能曾經塗有顏色。

生死觀的轉變

韓國三國時代喜築大型古墳,並以豐厚的隨葬品厚葬亡者。隨著三國時代的終結,時代進入了統一新羅時期,此時因為接受了佛教思想,而引入火葬方式,人們轉而開始相信輪迴轉生。本單元將介紹新羅人們的生死觀,以及可以反映此般觀念變化的土偶(陶偶)與陶器。

圖4 韓國三國時代(新羅)5至6世紀〈騎馬人物土偶〉,高8公分,全長9.2公分,小倉收藏保存會捐贈,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件〈騎馬人物土偶〉(陶偶,圖4)忠實地呈現了人物騎馬的形象。韓國三國時代經常出現以馬為主題的隨葬品,慶州古墳的周邊,便出土過不少這類陶土製品。在近年的研究中,也有一類看法認為這些土偶的製作目的並非是作為隨葬品用途,而是在儀禮祭祀的過程中使用。

圖5 統一新羅時代8世紀前半〈印花紋骨灰罐〉,朝鮮半島,高16.4公分,口徑14.5至15.3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統一新羅時代,以慶州為中心的地方,十分盛行火葬墓。墓中所使用的骨灰罐,有不少是統一新羅時代所大量生產的印花紋陶器,如展品〈印花紋骨灰罐〉(圖5)。

盛開於瓦上的花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盛行製作用於寺廟建築的磚瓦材料,其製作技術也傳至日本。在朝鮮半島的瓦片裝飾圖案中,長期傳承著一類以蓮花紋為代表的佛教紋樣。與此同時,不同的時代和地域,在紋樣表現上也各具特色,呈現出相異的個性。本單元將這些瓦片依據時代和地域進行排列,透過紋樣構思的差異,追溯各個時代與地域的特有表現和其中變遷。

圖6 三國時代(百濟)6世紀〈蓮花紋房簷圓瓦〉,韓國扶餘軍守里廢寺出土,徑13.2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蓮花紋房簷圓瓦〉(圖6)出土於百濟最後的都城扶餘,平坦簡約的花瓣紋樣為其特徵。6世紀時,百濟正式引入佛教,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寺院建築。本件作品便是出土於當時所營造的寺院之中。

圖7 統一新羅時代8至9世紀〈寶相花紋磚〉,韓國慶州臨海殿遺跡出土,高30.9公分,寬30.2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寶相花紋磚〉(圖7)出土於慶州雁鴨池西側的宮殿遺址,據文獻紀錄推測,臨海殿為當時舉行宴會之所。此磚紋樣繁複華麗,具備統一新羅時期之特徵,此類磚石多用於地板鋪設。本件作品風格華麗,適於裝飾宴會會場,應是專為該場所製作之磚石。

高麗之美

佛教是高麗時代國家的信仰中心,對佛像、佛畫以及佛具的高度需求,讓佛教美術得到極大的發展。此外,透過與中國宋、遼、金的交流,新的技術、新的裝飾風格與朝鮮半島獨有的傳統融合,形成了以高麗青瓷為代表、洗練優雅的造型美學,並在此時期大放異彩。本單元透過以陶瓷為首的工藝品及佛教美術品,呈現高麗之美。

圖8 高麗時代12世紀〈青瓷纏枝蓮花紋瓶〉,朝鮮半島,高31公分,口徑5.3公分,
底徑12.4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12世紀以後,朝鮮半島開始燒製一類釉色帶有高透明度、色澤穩定的青瓷,其又被稱為「翡色」青瓷。此件〈青瓷纏枝蓮花紋瓶〉(圖8)是翡色青瓷最巔峰時期的作品。器表所刻畫的纏枝蓮花紋樣,帶有豐富的層次陰影變化,更加襯托出釉色之美。

圖9 高麗時代11至12世紀〈觀音菩薩像.毘沙門天像小佛龕〉,傳開城出土,高5.6公分,寬4.1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觀音菩薩像・毘沙門天像小佛龕〉(圖9)小佛龕的左右分別安放著毘沙門天像與觀音菩薩像。本作高度僅約五公分,尺寸甚小,應是作為隨身攜帶的念持佛使用。菩薩胸前的卍字與《華嚴經》中所描述的毘盧遮那佛形象一致,其中反映了華嚴思想,可以說是高麗特有的表現方式。

朝鮮的宮廷與兩班

朝鮮時代的宮廷,是一個以君王為中心的政治、儀禮和文化場域,王族、朝臣與女官們在此依循著儒教森嚴的秩序生活。此處將透過宮廷與上層階級—兩班—的衣著服飾與日常器物,呈現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樣態以及王宮多彩優雅的世界。

圖10 朝鮮時代19世紀〈宮廷儀式圖〉局部,朝鮮半島,153×363.6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宮廷儀式圖〉(圖10)屏風上描繪宮廷儀式。內容似是慶熙宮中所舉行的陳賀禮(群臣奏表慶賀之儀式),畫中並不直接繪出君王,而是以王座的日月五峰圖屏風作為其象徵。王座之前,有臣子們叩拜;宮殿內外,亦有群臣列隊。

人們的生活與心靈

本單元展出各類可以反映朝鮮時代生活文化的作品,其中包括慶祝家庭與人生各種重要時刻的服飾與器具,以及兼具實用和素樸之美的陶瓷器。透過這些作品,除了可以窺見當時人們於日常生活中滿溢的喜悅與心願,也能認識到展現於作品中的獨特美學。

圖11 朝鮮時代19世紀〈男童短衣〉,朝鮮半島,衣長37公分,袖長36.5公分,德川賴貞捐贈,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男童短衣〉(圖11)以絹布縫製而成的男童短上衣。在朝鮮,此類上衣被稱為「彩袖短上衣(赤谷里)」。其特色就在於,以紫、白、紅紫、綠、桃紅、青、黃等顏色的細長布料拼合縫製而成的條紋狀袖子。布料中所織入的卍、犀角及石榴等吉祥紋樣,讓衣物面料上滿佈了祈願子孫繁盛的寓意。現在的韓國,仍以這種短衣作為盛大慶祝一歲生日時的生辰服飾,其中反映出父母希望小孩平安成長的心願。

傳播到日本的朝鮮半島文化

日本與朝鮮半島的諸國之間,有著長久往來的交流歷史,其時間最早可以追溯至史前時期。本次展覽展示在這樣的文化往來中,流傳至日本的朝鮮半島美術品與工藝品,以此呈現兩地之間深厚的聯繫。藉著本展,觀眾也能感受到日本對這些由朝鮮半島傳來的文物,所付出的守護與傳承;以及在文化吸收與融合的過程中,日本文化如何發展成長並變得日益豐富。

圖12 重要文化財 韓國三國時代6至7世紀〈如來及兩脇侍立像〉,法隆寺獻納寶物,高28.1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如來及兩脇侍立像〉(圖12)將三尊佛像安置在蓮瓣狀的光背之前,這樣的形式被稱為「一光三尊」。長野善光寺的祕佛,相傳於飛鳥時期自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其表現方式與本件作品相同。這也說明了此類源於大陸的佛像形式,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初曾受到極高尊崇。本件作品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圖13 重要文化財 高麗時代13世紀〈菊花螺鈿經箱〉,朝鮮半島,高26公分,寬37.8公分,深19.2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菊花螺鈿經箱〉(圖13)製作於13世紀的高麗時代。木製箱體的內外側,分別塗上黑漆與朱漆,表面則施加了以貝殼做成的螺鈿裝飾。蓋體中央以螺鈿方式標示出經典名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箱蓋周圍與箱體側面均以螺鈿裝飾上細密的菊花紋樣。菊花的花瓣為貝殼、花蕊使用了紅色色料和海龜龜殼、莖葉部分則採用金屬細線表現。這樣華麗的裝飾正好體現了經典名稱中「以花裝點佛法教義」之意。本件經箱曾藏在周防(今山口縣)的大寧寺,之後又傳到毛利家。現在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朝鮮時代的書畫與交流

朝鮮王朝時代(1392-1910)前後延續了約五百年,在此期間,朝鮮半島一方面與中國、日本等地域持續交流,另一方面,根植於自身獨特的審美所發展而成的書畫文化也趨於成熟。當時除了活躍著具備文人身分、充滿個性的書畫家,宮廷中也聚集了一群技術精湛的畫家。

此外,江戶時代的日本與朝鮮半島之間,透過外交使節的往來,傳遞外交文書與相互饋贈之禮品,兩國之間的文物與美學也因此得到交流。本次展覽想探索的即是在這樣的交流之下孕育而出的朝鮮時代書畫文化,其中所蘊含的廣博內涵,以及那超越國境、相互共鳴的美麗世界。

圖14 朝鮮時代18世紀 傳卞相壁〈雀貓圖〉,54.6×34.9公分,
小倉收藏保存會捐贈,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雀貓圖〉(圖14)畫家以梔子花和狗尾草為背景,描繪出貓和四隻雀鳥的姿態。在東方,貓與「耄」(意指長壽)讀音相近,故而成為一個具有吉祥寓意的主題。而雀與「爵」諧音,是事業有成、功成名就的象徵。此畫相傳出自當時知名的繪貓名家卞相壁之手(1730-?)。畫中貓咪耳中的皺摺與身上的根根毛髮,都細膩地在畫家筆下呈現出來。

圖15 朝鮮時代19世紀 金正喜〈行書雜詩卷〉局部,第1、2紙25.1×25.2公分;第3紙25.1×142.9公分,小倉收藏保存會捐贈,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金正喜(1786-1856)為朝鮮時代末期的文臣,因擅長書道而有朝鮮書聖之名。金氏與其師翁方綱(1733-1818)等清代一眾文人頗多交流,因此確立其饒富金石趣味的古雅書風。本件〈行書雜詩卷〉(圖15)由一件被認為是自題詩的作品以及翁方綱所作四件關於北宋蘇軾的詩作所組成。書者善用筆墨濃淡創造出多樣線條,使字體充滿豐富變化。

圖16 朝鮮時代英祖39年(1763)〈朝鮮國書〉,49.9×117.3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朝鮮國書〉(圖16)為江戶時代,朝鮮所派遣之使團朝鮮通信使帶至日本的國書(外交文書)。這一份由朝鮮21代君王英祖送交日本江戶幕府第十代將軍德川家治(1737-1786)的國書,內容由兩部分所構成,一是寫著禮貌性外交問候的主文,一是羅列饋贈品目錄的附件。目錄中可以看到的禮品包括人蔘、虎皮等朝鮮半島的特產。

如上所見,隨著時代推移,朝鮮半島的歷史開啟了多樣的發展,一方面以固有的傳統為基石,另一方面則在與周邊國家的交流中,構築出自己的獨特文化。

日韓兩國是在地理上相近、在歷史上又互相給予彼此各種影響的鄰國。文化中存在著一種「看似相似實則不同、看似不同卻又相似」的奇妙的距離感。在這樣的文化差異裡,可以發掘出生長孕育於韓國風土中的獨特與感性。而在兩者的共通點中,也能感受到日本與韓國文化的緊密關聯。透過本次展出的作品,希望觀眾不僅能感受到韓國文化的深度,也能藉此追索那延續於日本與韓國之間悠久且豐富的交流歷史。

漫步韓國:一場韓國文化散策

東京國立博物館│2025/9/23-12/21(書畫展至11/16)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8期〈博物館亞洲之旅──東京國立博物館「漫步韓國:一場韓國文化散策」〉,作者:玉城真紀子(東京國立博物館學藝研究部研究員)。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博物館亞洲之旅──東京國立博物館「漫步韓國:一場韓國文化散策」〉頁面預覽。
玉城真紀子( 1篇 )

東京國立博物館學藝研究部研究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