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漫現場專欄】爸、媽,我要當偶像!臺灣動漫地下偶像的環境現況與問題

【臺漫現場專欄】爸、媽,我要當偶像!臺灣動漫地下偶像的環境現況與問題

電傳時代的來臨、與廣播電視的普及,造就流行文化的興起,歌手或演員透過媒體傳播渲染,有了「偶像」一詞的出現。「動漫地下偶像」從動漫文化誕生,但不限於動漫的舞台。本文以自媒體時代「偶像文化」為主軸,進行臺灣動漫地下偶像現況之探討,並思考動漫偶像目前面臨的困境,與未來如何發展。

電傳時代的來臨、與廣播電視的普及,造就流行文化的興起,歌手或演員透過媒體傳播渲染,有了「偶像」一詞的出現。不同於宗教的偶像崇拜,流行文化的「偶像」與資本工業息息相關。偶像跟隨著大眾傳播的特性,成為至今資本經濟運轉的核心。

「偶像」發展的起源有眾多說法,其中從心理學的觀點,佛洛依德學派的心理學家E. Erikson提出「自我認同」,是人們產生偶像型崇拜的原因之一。而Urie Bronfenbrenner根據「認同理論」定義了認同的三種結構,分別是行為、動機、過程。也因此在認同的過程中,粉絲會透過「模仿」楷模者的外顯行為,達到對偶像崇拜的追求,這部份也如同在KTV唱歌時,往往會不自覺的模仿原唱,或是Coser在Cosplay時扮裝成自己喜歡角色,要符合該角色的「人設」,皆是呼應自我認同理論所提及的「崇拜」。而在朱龍祥與陸洛的研究,更是把此偶像崇拜心態分成七大類型:1. 時空接近性,2. 外表吸引力,3. 令人愉悅的特質,4. 有能力與缺陷美,5. 相似性,6. 互補性 ,7. 互惠喜歡。

可以知道,偶像崇拜並非只是「英雄崇拜」,喜歡一個偶像並非只是欣賞比自己優秀的部份,更多的是特質如善良、誠實,或與自己相似、互補,甚至互惠下產生喜歡的情感。粉絲會喜歡偶像到狂熱,已經並非神格,這部份也能呼應偶像文化的轉變。如在網路盛行前,粉絲愛好者關注偶像往往只能透過傳統媒體,因此過去的偶像都包裝「完美」的人設,形象皆是「完人」,毫無缺點,但隨著網路傳播的轉變、影音的發達與大眾爆料文化的興起,偶像已經無法再用完人的人設來進行資本市場的操作,因此高不可攀的偶像文化,在網路興起的當下也轉變成小劇場形式。

小劇場形式的偶像營運是網路時代最大的特徵,最早的源頭可以從2005年日本AKB開始,鄰家型偶像成為顯學,總製作人秋元康以「可以面對面的偶像」定義了下一個世代偶像文化特有的「互動性」。也因為這種「互動性」偶像需要與粉絲近距離的接觸,使偶像文化隨著網路、行動媒體、社群網路的沿革,開始走向非純粹企業式的偶像營運,轉變成多元的、自媒體式、小劇場式的偶像經營。當然在自媒體時代,企業式經營一樣有其資本的優勢,但是小資本或獨立經營也成為一種選項,這種小資本個人式的偶像發展,也影響了以女僕咖啡廳或同人販售會為主要發表舞台的「動漫地下偶像」。

「動漫地下偶像」從動漫文化誕生,但不限於動漫的舞台。本文以自媒體時代「偶像文化」為主軸,進行臺灣動漫地下偶像現況之探討,並思考動漫偶像目前面臨的困境,與未來如何發展。本文訪談了三位知名的製作人,分別是「昼食彼女」與「飛雲冰淇淋」的製作人佐藤飛,「Karei & ooo」與「失溫少女Suya」的製作人大G,「Ruka Banana」的製作人火火,談論臺灣動漫地下偶像是如何開始、目前的現況、未來的展望。

自媒體時代的地下偶像

地下偶像源起日本,與動漫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也稱為地方偶像,相較與主流或大企業所推動的偶像,地下偶像較類似地下樂團、獨立樂團,以小規模的方式經營發展。地下偶像很明顯的受惠於網路時代,如自媒體般可以在小資本的情況下進行營運。雖然90年代末日本就逐漸有地下偶像的身影,但真正把地下偶像的邏輯推到主流世界的還是秋元康的AKB系列。李世暉的研究指出,AKB是一個「偶像成長企畫」,成長企畫以透過粉絲的「陪伴」成長產生親密感幻覺。也因此秋元康有系統的讓偶像從神格降到平凡人,甚至有缺陷,透過公開訓練過程,把成長歷程透明化。粉絲可以參與偶像的成長,設立固定演出的「小劇場」,讓粉絲可以近距離的接觸到自己的偶像,可以透過握手會、合照等方式,讓粉絲可以直接與偶像交談,這種形式成功的把地下偶像的模式推到主流的世界,引起巨大的成功,甚至產生出「AKB商法」的經營模式。張尚文的研究把AKB商法偶像與粉絲共同參與「創造偶像的遊戲」進行完整個分析,可以瞭解在網路時代的當下,粉絲如何「有感」的陪伴「偶像」一起「戰鬥」,是AKB商法成功的重點。

AKB48在2006年的公開表演活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AKB雖已經是成功的主流偶像,與地下偶像的生態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其操作的「AKB商法」,某些方式也成為各個地下偶像營運方借鏡學習的參考,如團員各自的周邊,人氣競爭的設計等。這些地下偶像的生態,也在日本漫畫作品《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館我就死而無憾》中有完整的敘述,女主角繪里飄為了「主推舞菜」的地下偶像團體之人氣,購買多張CD以獲得更多的選票,在人氣票選中幫助主推等情節等。而在日本的地下偶像也大多需要兼職生活,如在女僕咖啡廳上班,因此在日本地下偶像也有「窮偶像」的形容。三宅響子的紀錄片《Tokyo Idols》即是紀錄了地下偶像追夢的故事。地下偶像雖然因為AKB盛行,但真的進入主流的還是少數。

販賣AKB48周邊商品的攤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臺灣動漫地下偶像的發展

臺灣的地下偶像與動漫文化有直接關係。火火、佐藤飛表示,臺灣地下偶像的發展,最早女僕咖啡廳的女僕服務生就已經會在一些活動進行表演。如月讀系統2009年成立的Candy Star,早期以跳Cover為主。真正主要發展的起源於2010年開始,日本偶像團體的營運方知道台灣動漫族群接受度很高,紛紛來台演出。為了臺日交流,臺灣方也開始組成幾個團體共同演出,如最早的Candy Star、Bonnie Bunny等,一開始演出是類似社團、同好會性質,但是因為日本表演水準較高的關係,間接使臺灣素人的演出水準有所提升,尤其是原本臺灣都只有Cover,但被日團影響後開始發展自創的曲目。

2011年開始,臺灣各個地方政府紛紛辦理「動漫節」,使得表演機會變多。火火也表示2011年「戰鬥哥事件」上新聞,影響了動漫偶像在主流媒體上的認知,雖然有負面的嘲諷,但也有正面的改觀,使得更多喜歡動漫的音樂人才,願意花時間投入動漫音樂或動漫偶像。另外,2013年開拓動漫辦理Petit Fancy時,刻意規劃了「音樂肥皂箱」單元,至今9年,使得動漫音樂團體有常態性的演出機會,環境越來越健全的情況下,動漫偶像才可以發展茁壯。除了原本動漫創作者願意花更多時間投入以外,也有一些音樂工作者偶然下進入動漫音樂的創作。如製作人大G,原本是在非動漫樂團擔任Keyboard手,樂團解散後和可蕾組動漫樂團至今。而佐藤飛早期幫Bonnie Bunny作曲,這些經驗讓他於2017年簽下昼食彼女擔任其製作人,正式經營偶像。

本土動漫偶像的現況與發展

動漫偶像在近三年有爆炸性的成長,演出機會也更多。大G表示,以「Karei & ooo」為例,以前一年不到10場表演,近年幾乎每個禮拜都有一場表演。而火火與偶像「Ruka Banana」皆是全職投入動漫偶像,並表示近年大型獨立音樂祭開始會邀請動漫偶像表演,因此Ruka Banana也已經有多次大型舞台的演出。佐藤飛提到,疫情之下反而幫助動漫偶像生態的成長,如因疫情因素,部份的客群無法飛去日本看表演,因此回流到本土動漫偶像上面。

對於生態成長的看法,三位製作人皆不約而同認為,目前正是臺灣動漫偶像的成長期,甚至在疫情下的2021年,還誕生了很新團。不過對於目前的生態與客群是否還能穩定成長,三位製作人都是較悲觀的。如大G表示,觀眾有變多,但流失的人也很多,因此增加的人其實沒有很多,環境競爭卻更大。佐藤飛則是有類似的看法,因此定義昼食彼女是偶像團體,客群不是只有動漫圈,甚至還有推向國際的目標。火火也是想辦法讓Ruka Banana可以跨界,如與獨立樂團合作。雖然目前本土動漫偶像有所成長,但是客群人口無法提升的情況下,面臨極大的挑戰。

三位製作人也敘述了目前觀察圈內偶像的全職或兼職之情況,大多還是以兼職為主,需要其它的職業來養活自己,如咖啡廳女僕、模特兒、美工設計師等等。雖然動漫樂團可能有男性,但目前動漫偶像還是以女團為主,也有原因可能是因為社會上對男性的期待無法接受兼職追夢,但女性較能被家裡接受。

臺灣動漫獨立音樂需要的轉機

目前本土動漫偶像還是以演出、周邊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可能有少量的業配合作,但收入不穩定,且大多無法全職投入。在小眾與非主流的情況,類似獨立音樂。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動漫獨立音樂雖然是動漫環境發展起來的獨立音樂,但是生態與臺灣獨立音樂差距過大,因此以申請公家資源來說,申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硬地樂團音樂錄製補助」是完全沒有優勢的。在訪談中也得知,過去已經有多組動漫獨立樂團嘗試申請,希望透過補助創作自創歌曲,使動漫獨立音樂從Cover走向原創,不過大多還是以失敗收場。

訪談中提及,動漫音樂與硬地樂團在曲風、發展方向上本來就差異極大,這也是為何動漫獨立音樂面臨尷尬的夾縫。雖然公家展演很喜歡邀請本土動漫樂團,但往往寧可這些樂團唱唱知名的日本動漫歌曲衝衝人氣,而這些動漫樂團想要原創時又申請不到政府資源。因此並非臺灣動漫音樂不想原創,而是尷尬的夾縫,沒有一個原創的友善環境。

也因此,如果要讓本土的動漫獨立音樂有更好的生態,其實管理漫畫業務的文化部人文與出版司,可以思考把動漫獨立音樂納入「漫畫創作及出版行銷獎勵」的一部份,使動漫獨立音樂,甚至動漫偶像,可以有政府的協助,走向原創的道路,並且也能使動漫環境進行正向循環。正循環並非只有動漫音樂環境的循環,而是跨動漫媒介的。如動漫音樂原創豐富後,將會影響既有著動畫、遊戲之生態,漫畫作品也能生產有原創音樂的概念MV,,甚至近年流行的動漫舞台劇也能有動漫音樂的加入等等。臺灣動漫獨立音樂需要的轉機,除了要有更多個觀眾支持外,亟需公家的臨門一腳,也許就能造就動漫獨立音樂圈未來。

參考文獻

1. U. Bronfenbrenner, “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1960, 15-40.

2. 朱龍祥、陸洛, 〈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研究》 8,2000,171-208。

3. 李世暉,〈AKB48 風潮與日本音樂市場的創新模式: 從商品消費到權利消費〉, 《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學報》3,2015,11-31.

4. 張尚文,《製造偶像:AKB48與迷的批判研究》,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2022。

5. 平尾アウリ,《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館我就死而無憾(推しが武道館いってくれたら死ぬ)》,德間書店,2015。

6. 三宅響子,《Tokyo Idols》紀錄片,2017。

羅禾淋( 8篇 )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與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所博士。長期研究網路文化與數位科技,對應日常生活、環境、城市等議題。在漫畫跨領域策展方面,開創「漫畫裝置文件」展出的方式,策展經歷包括:《GAME‧NOT OVER‧YET電玩藝術特展》、《當漫畫介入社會》、《滲透次元壁 – 臺日漫畫美學當代藝術特展》等。當代藝術議題方面,以寶藏巖的駐村經驗出發,長期觀察城市與邊陲之間的關係,策展有《日常壞軌》、《都市馬赫帶》、《鄉愁製造機》等。2012被選為臺灣畫廊協會畫廊周年度策展人、2013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年度策展人、2015與2016大內藝術特區藝術節年度策展人、2017新樂園藝術空間20周年策展人、2018年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策展人。目前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專任助理教授。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