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豪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現代藝術的重探與再譯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試圖從私人收藏、國外美術館或典藏在非藝術機構等,較少出現在臺灣公眾眼前的日治時...
大卷伸嗣「存在の細語」:黑暗籠罩時所見的深沉細節
日本藝術家大卷伸嗣今年9月於關渡美術館開幕的個展「存在の細語」,對於當今台灣藝術界有諸多獨特意義。在疫情風暴下,能在台北...
【鬼月專題】莎韻的愛情政治與鹽月桃甫畫筆下的少女幽魂
鹽月桃甫莎韻系列作也成為日治末期戰時這最著名的政治宣傳中極為鮮明的視覺印記,而這位原住民少女的幽魂,也縈繞在鹽月的心中,...
【鬼月專題】被帝國收編的漢人鬼神:大岡春濤的吳鳳畫作《活著的英靈》與歷史書寫《義人吳鳳》
大岡春濤1927年以《活著的英靈》這件雙幅作品入選年首回臺展的東洋畫部。其中右幅為吳鳳顯靈,穿著盔甲騎乘白馬的畫面,左幅...
【鬼月專題】臺府展中的幽靈畫作與日治臺灣的鬼怪圖像
本專題則是試著重新透過臺灣日治時期視覺文化發展中的兩個區塊探索當時的鬼魂描繪,首先在本文討論現代性圖文傳播(如西式書籍裝...
雙生子、老照片與附身:林羿綺「越洋信使」憑弔儀式中的咒術體系
林羿綺今年七月於鳳甲美術館的「越洋信使」個展中,是以《雙生》為名的單頻道創作,以近代東亞與南洋的人口流動為中心,故事從一...
「秘密南方」中的冷戰前線:那些藏匿在典藏庫深處的全球南方主題作
長期耕耘「全球南方」議題的策展人高森信男,本次受邀至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策展計畫「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
安卓藝術的「生生長流」:疫情風暴中屹立的10週年
在武漢肺炎造成全球藝術界重創的非常時期,位於臺灣臺北的安卓藝術卻在逐步解封的6月6日當天有了開幕歡慶的慶祝會,在基本防護...
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背離或被迫遠離於主論述之外的鮮明印記
今年二度策劃該藝術季的策展人羅秀芝,開始選擇向外擴延,以概念性的主題——「邊緣者」——作為發想骨幹。談起這個看似抽象,卻...
2020曲德義個展「時空.曲面」:藝術家創作時序與觀者動線的互逆交錯
2018年2月,曲德義卸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館長一職並從學校退休之後,在今年5月舉辦了回歸全職藝術家身份後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