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一年才露臉一次的文化資產——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

【蕭文杰專欄】一年才露臉一次的文化資產——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

林衡道認為:「看古蹟像是看花要趁早,慢了看不到」。而筆者還要補充,文化資產若日子不對,也會看不到,但是這種現象大多是無形文化財。嵌於北投普濟寺壁內的湯守觀音就是這樣的例子,一年也頂多露面一次,錯過了就只能等明年。
素有「臺灣古蹟仙」、「臺灣史蹟百科活字典」的林衡道前輩曾說:「看古蹟像是看花要趁早,慢了看不到。」
「古蹟」會因為「慢了看不到」嗎?林衡道教授在1997年仙逝,他並沒有說明為何古蹟會「慢了看不到」,他的生命歷程只有到了晚年才有《文化資產保存法》(簡稱《文資法》)。最初版本的《文資法》中,公民並沒有提報權,在政治未解嚴時期(註1)能否成為真正的法定「古蹟」,還要看看掌握政權者的意願。
所以筆者推斷,林衡道對於「古蹟」的認定,可能只是他認為有文化價值的老屋,並不是政府會動用公權力保護的老建築。另外即使1982年開始有了《文資法》,然而早期版本的《文資法》是以中華文化為保存目的,那個時代是容不下日本時代遺留的歷史遺跡,遑論被視為國家文化資產,所以法定文化資產數量並不多。
筆者認為,即使有了《文資法》,已經被列入法定文資名單,有價值的老屋依舊有可能「慢了看不到」,或是幾經摧殘後原貌被改變,例如大雪山製材廠因為火災之後撤銷「歷史建築」的文資身分,如今已經不復見了。
北斗奠安宮因廟方抗議,導致政府開惡例,廢奠安宮古蹟身分,建築被拆遷至彰化民俗村,原貌大幅走樣,即使後來認證了「歷史建築」身分,也因為管理維護等問題,目前宛如廢墟。臺南下營文貴醫院,當年即使依照《文資法》賦予了「歷史建築」身分,還是因為法令不足(註2),及文化局無能的狀況下被拆,成為了停車場。歷經移築而胡亂重組的新北投車站,難以恢復原貌,留下來的只有嘆息。至於三井倉庫移築,山牆無法重組,成了斷頭倉庫。所以就有形文化資產而言,真的使人有「慢了看不到」的感慨,或是再看到的那一刻已經失去原本的精神、樣貌之憾。
林衡道認為:「看古蹟像是看花要趁早,慢了看不到」。而筆者還要補充,文化資產若日子不對,也會看不到,但是這種現象大多是無形文化財,例如迓媽祖、祖靈祭,在有形的文化財當中,這種必需挑特定日子去親睹的現象十分少見。不過嵌於北投普濟寺壁內的湯守觀音就是這樣的例子,一年也頂多露面一次,錯過了就只能等明年。
湯守觀音造像,筆者經寺方同意拍攝。(攝影/蕭文杰)
日式宗教場域在北投的展現
臺灣為什麼有普濟寺與湯守觀音這樣屬於日式風格的文化地景?主要是在日本人統治期間,北投因為有溫泉,所以被刻意規劃成可以療癒、休閒的場域。這裡的療癒包括利用溫泉的肉體治療,所以為了泡湯與休閒,日本人在北投規劃興建了溫泉公共浴室、鐵道、火車站、自動車站、兒童園遊地等設施。
目前的普濟寺,寺匾為書法家于右任所提。(攝影/蕭文杰)
來臺的日本人也將日式宗教引入北投,規劃了屬於精神性療癒的寺廟,例如臺北堀內商會會長桂光風先生也在北投奉獻了一座「湯守觀音堂」,在1905年10月17日舉行開光儀式。 西元1916年當時的臺灣鐵道員工也捐款興建了屬於日式佛教的鐵真院(戰後政權轉移改名普濟寺)。
1910年左右的湯守觀音堂,由照片可以得知是位於今日公園噴水池旁。(楊燁提供)
「湯守觀音堂」的位置最初並不是在今日的普濟寺內,根據開眼儀式當日的《臺灣日日新報》,〈湯守觀音の賑合〉一文報導,觀世音位置在「天狗庵」下方與共同入浴場(註3)的上方之間。觀音堂旁有石階直接通往共同入浴場。這篇文章同時也記錄了湯守觀音開眼儀式的盛況。例如招待咖啡,儀式完畢後有相撲、藝妓、戲劇等餘興節目,當天火車票大打折,來此參觀的人潮極多。
「湯守觀音」曾有數次遷移,目前較多是引用平田源吾(Hirada Gengo)《北投溫泉誌》的說法,說是佔了海軍的地,海軍限期50日內遷移解決。不過1910年左右的老照片所呈現的「湯守觀音堂」,是坐落北投公園水池旁(註4),這是目前已知最早「湯守觀音堂」的影像。
根據資料分析,此照片的湯守觀音堂已經移到今日普濟寺旁樹林。圖片出處:《北投溫泉の栞/北投庄役場/1929》(昭和4年發行)。(楊燁提供)
1917年05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湯守觀音大祭」的報導,顯示本來在北投公園內的觀世音,隨著公園的擴張必須遷移,而遷移的地點是基於已故的村上彰一(Murakami Shouich)提議,觀音堂用地有一部分是陸軍提供,一旁還是鐵真院的布教所。至於湯守觀音嵌於北投普濟寺壁內,有北投達人之稱的楊燁認為應該是1934年鐵眞院擴大改建時為之。
1931年(昭和6年4月25日)《臺灣日日新報》,紀載北投鐵真院子安地藏除幕式。(蕭文杰提供)
關於湯守觀音的造型,平田源吾在1909年《北投溫泉誌》表示:「觀音站在龜甲之上、足下神龜仰頭飲著觀音淨瓶傾注的靈水。」但《湯守觀世音の栞》的紀錄是寫觀音大士立在奇魚之上、手持寶瓶灑下靈水。而就實際塑像分析,觀音應該是持水瓶,做傾注靈水或溫泉水之姿態,站立於奇魚之上,也就是平田源吾記憶有誤。
至於湯守觀音為何只有一年才能見到一次呢?原因並不詳,若參觀普濟寺,目前湯守觀音前方是一尊千手觀音的神像,正巧遮住了嵌於建築體上的湯守觀音,現在每年只有寺方年節清潔打掃後才舉辦一年一次的湯守觀音見面會,才能有緣看到,這也造成了一年僅能見一次的獨特現象。
子安地藏經常被誤認為送子觀音,亭子上方「慈航普渡」為葉公超所提。(攝影/蕭文杰)
如何欣賞普濟寺?
2020年,湯守觀音見面會在1月18日,若想一睹風采者可以親臨普濟寺,此刻也是普濟寺茶花最美的季節。
普濟寺大殿建築為單簷的歇山式,有美麗的鐘形窗。(攝影/蕭文杰)
普濟寺建築有線條優美的海老虹梁。(攝影/蕭文杰)
普濟寺本身就是臺北市的市定古蹟呈現簡樸淡雅且寧靜莊嚴之佛教寺院之美,大殿建築為單簷的歇山式,有美麗的鐘形窗、龜型的留蓋、于右任書法等特色。1924年所立的「村上鐵道翁石碑」,也是文史研究的重點,因為村上彰一本身就是普濟寺、湯守觀音創立的關鍵人物。此外,在1931年(昭和6年)舉行除幕式的子安地藏亦是亮點。
村上鐵道翁石碑。(攝影/蕭文杰)
「村上鐵道翁石碑」為鐵道部工務課職員江原節郎所建。(攝影/蕭文杰)
普濟寺是臺灣少見的日式風格建築,頗具宗教藝術與歷史價值,寺內的湯守觀音,一年只有見一次的機會,建議對文資有興趣的朋友來此觀賞,因為慢了看不到,還要再等一年。

註1 1987年,臺灣解嚴。
註2 早期《文化資產保存法》較不完善,拆除歷史建築時並無相應罰則。
註3 這裡的溫泉共同入浴場並非今日的溫泉博物館,因為溫泉博物館是1913年才完工。
註4 楊燁老師所提供之1910年老照片,根據楊燁老師說法: 公園圖書館前的大噴水池是1911年完成的,比公園早2年。
蕭文杰( 7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