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馬尼尼為│繪本專欄】如果把繪本當成「一塊時間」來「雕刻時光」

【馬尼尼為│繪本專欄】如果把繪本當成「一塊時間」來「雕刻時光」

在繪本,這「一塊時間」可以把一個小時雕刻成十六張跨頁;也可以把一分鐘拉長成十六個跨頁。我不敢說「時間」是不是繪本最基礎的元素,當然不可能完全是,但大部份是,時間的跳跃、壓縮、順時間、反轉時間等等。

很早就久仰《漫畫電影史》(Filmish: A Graphic Journey Through Film)的大名,後來才發現原來在台灣用了一個超長的書名叫《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我們都需要的電影懶人包,讀了小史、認識經典、分析類型、更懂了理論》。書名長得令人不敢恭唯,出現了「快樂指南」、「懶人包」這種似乎是為懶人服務(萬一有勤奮的讀者呢?)、包你有所獲的打廣告字眼、還要包你讀了快樂。

我喜歡在不同領域尋找創作的共通性。比如「漫畫」與「繪本」;「電影」與「繪本」;「詩」與「繪本」等。漫畫和繪本一樣是靜態的連續畫面,肯定有可借鑒之處。電影的動態連續畫面相較繪本的靜態,又有何被影響之處

其實本書的篇幅不長,卻非常紮實。引用大量、大量的電影畫面和文字。書後羅列的參考電影就有三百多部。是一本適合被慢慢、多次閱讀的書,就算我沒有看過那些電影,還是完全不影響的。

他談到電影中的「時間」這一章,大量引用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雕刻時光》的概念,用漫畫簡要地傳達:

時間是電影最為基礎、最具決定性的完素。
就像一位雕塑家面對一塊大理石,他在內心深處意識到將完成的作品的特徵,而後將不属於這作品的部份鑿去……
所以,電影創作者要面對的是「一塊時間」….他鑿去、舍棄一切不需要的,只留下那將組成最終影片的部份。
這個被塔可夫斯基稱為「雕刻時光」的剪輯過程,是電影創作者的關鍵工具之一……

在繪本,這「一塊時間」可以把一個小時雕刻成十六張跨頁;也可以把一分鐘拉長成十六個跨頁。我不敢說「時間」是不是繪本最基礎的元素,當然不可能完全是,但大部份是,時間的跳跃、壓縮、順時間、反轉時間等等。

書中又接著提到「電影就是在幫助我們進入穿越時空之旅」、「電影本身也可看作為時間旅行的一種形式」、「時間瓦解」、「時間的解放」等舉例……如果把「電影」二字置換成任何創作類型,說不定都能通,最後,「電影透過數不清的方式控制時間」。或者說,所有的文學與藝術,都透過數不清的方式控制時間。

在人類極有限的一生中,如果能用一本繪本的十六張跨頁就可以「操控」一次時間,延長、加強、想像我們過去或未來的時間,這紙上作業看起來也比做一部電影好入手。

《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作者:谷川俊太郎
出版社:合作社出版

我剛好回看谷川俊太郎的出道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似乎也感受到了詩人在紙上「操控時間」的意圖,其中一首名為<大志> (田原譯):

抛出三張唱片 我支配時間
從最後一場到慢板 我有時逆行
這一次從第三面的途中 我還控制B. B. C
少年啊 要胸懷大志

感覺是詩人在放唱片時獲得「支配」的快感,最畫龍點睛的應該是最後一句,少年啊  要胸懷大志。為什麼放唱片小小的支配感會聯想到胸懷大志呢?也許道中人類對「支配」的大志吧。

回想這每人手上的「一塊時間」,最後被我們雕刻成什麽呢?

馬尼尼為maniniwei( 54篇 )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現在是狗》、《幫我換藥》;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 編譯、繪《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補助數次;2020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不定期開辦繪本創作課;於博客來okapi撰寫繪本專欄文逾百篇。 網站:https://maniniwei.wixsite.com/maniniwei Fb/IG:馬尼尼為 maniniwei